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刘中正

双月刊

1001-3644

schj@scemc.cn

028-85511646、85530081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8号

四川环境/Journal Sichuan Environ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主管,由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一种综合环境科学技术期刊。其内容可供从事环境科研、监测、治理、和管理等科技人员交流学习;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系、科专业师生参阅及发表论文;亦可供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与环境管理人员工作时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州河底泥营养物质空间分布及环境风险评价

    张艳欣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苏州河底泥中营养物质空间分布及环境风险,在上海河段进行样品采集,采用有机指数法和营养物质比值对营养物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均未超过背景值。沿程OM、TN先波动性下降后上升,TP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垂向上因截流前的累积效应、截流后底泥与上覆水的交互作用,OM、TN和TP总体趋势为先波动后略微上升又下降。利用有机指数评价可知,在0~22km为清洁,22 km后属于轻度污染;垂向上环境风险为清洁。C/N在14~23之间,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为高等植物;N/P远远低于富营养化的河湖N/P。为苏州河的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河道营养物质现状评价提供参考。

    底泥营养物质空间分布环境风险

    施氏矿物形成转化的环境意义及其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包艳萍黄恩惠刘振聪杨富国...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氏矿物是一种高铁硫酸盐矿物,对调控酸性硫酸盐环境中重(类)金属的迁移转化有重要意义。同时施氏矿物具有很强的重(类)金属吸附能力及具备催化性能,其在环境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施氏矿物的形成转化及影响因素,以及施氏矿物形成转化过程中重(类)金属的固定及再迁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另外,进一步阐述施氏矿物在环境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为今后AMD污染环境的治理,以及施氏矿物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施氏矿物重(类)金属再分配催化作用

    西南丘陵地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研究

    刘兵何春杉王璞肖正龙...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自然演变息息相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西南丘陵地区小流域-琼江流域内的遂宁市安居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了遂宁市安居区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0-2019年间安居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整体呈先增加后变缓的趋势,城镇用地变化显著,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安居区城镇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较大,其他4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10年间安居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增大,但总体上升平缓;2010-2019年间安居区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下降,林地、耕地面积减少为主要原因。本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西南小流域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变化小流域

    2012-2022年四川省功能区声环境特征及关联预测

    易灵钟果段慧李贵芝...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四川省功能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收集2012-2022年四川省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相关监测数据,对四川省声环境功能区质量进行了特征分析,运用灰色理论对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建立GM(1,1)模型进行了"十四五"末预测,结果表明,四川省功能区声环境昼、夜间达标率均显著上升,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四川省人口数量、城镇化比例、工业企业数等与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关联度很高;实测数据建立的噪声预测模型精度可靠,预测2025年四川省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为96。5%,夜间达标率为83。7%,四川省噪声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产噪设备源头防控、施工场地隔音墙、环保振动机具以及低噪路面应用至关重要。

    四川功能区声环境变化特征关联性分析污染预测

    核电厂气态14C辐射剂量估算模型研究

    杨洁廉冰王彦赵杨军...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电厂释放的14C是公众剂量的主要贡献核素,因此有必要合理评价核电厂14C排放所致公众辐射剂量。对目前国内外气态14C辐射剂量估算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比活度模型假设受照人体内、陆生动植物产品中、环境大气中14C与12C的比率均相同,不考虑环境空气中稳定碳浓度变化、以及具体动植物产品中稳定碳的含量,会导致剂量估算结果偏保守;通过对模型参数选取的分析研究,发现空气、动植物产品中稳定碳浓度的含量对14C辐射剂量估算结果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对核电厂场址周围不同类型动植物产品中稳定碳含量进行测量,获得较为实际的参数用于核电厂气态14C辐射剂量评价。

    14C辐射剂量参数选取

    一种定向非采集式气载放射性核素在线测量系统的研制

    王亮唐传丰朱小铰吕映赋...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是发生核爆、核事故或核设施正常运行期间,都会向大气中排放放射性核素。为了更加及时、准确、有效地评价气载放射性,根据建立的各核素的照射量率与其活度浓度的数理模型,结合地面伽马射线屏蔽装置,研制了定向非采集式气载放射性核素在线测量系统,并计算了气载放射性核素40K的活度浓度。结果表明研制的定向非采集式气载放射性核素在线测量系统能够精确测量大气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并具有方便快捷、测量范围大、响应时间低、能实现在线测量等优点。

    大气放射性核素在线测量伽马射线测量气载放射性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频谭思思张旭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及差异,深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资源投入产出状况,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资源整合及效率提高。基于中国进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的37座重点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全局SBM方向距离函数、全局参比Malmquist模型、Tobit模型测算并比较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我国重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呈现周期性波动趋势,在2010、2016、2018、2019年为高峰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方城市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对中央出台相关政策的回应;重点城市之间生活垃圾管理效率值差异较大,主要受人口密度、地理空间、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等条件影响;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在2010-2020年观察期内总体上未有提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不足。建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具有日常动态管理过程的特征,需要被地方管理者持续关注;实行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管理与区域合作相结合以共同提升管理效率;将技术创新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发展动力。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全局SBM方向距离函数全局参比Malmquist模型Tobit模型技术创新

    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邱利平赵康平刘冬梅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立足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情况,分析其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政府管理考核机制、保护修复生态空间、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及探索生态产品实现路径等四方面建议,为完善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发展模式,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统一提供理论支撑。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生态补偿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污水处理智能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阳鑫张劲冯学高刘志...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我国污水处理过程中智能控制领域的发展现状,厘清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与趋势,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了 1992-2022年有关污水处理过程中智能控制领域的1688篇研究论文,基于文献计量学,从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等方面,应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的168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相关的知识图谱。结果表明:(1)我国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波动型发展阶段,波动情况主要受到污水治理政策调控。(2)在污水处理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研究领域中,北京工业大学的乔俊飞和韩红桂对该领域影响力最大,形成了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中心的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科研集聚。(3)污水处理过程中控制技术究热点主要包括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监控和基于遗传算法、粒子群等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水质参数软测量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故障诊断,其中,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和遗传算法在污水处理智能控制控制技术中占据主导地位。除此之外,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溶解氧的智能控制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污水处理智能控制CiteSpace文献计量

    城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效应研究——以昆明市为例

    李中杰李亚丽蔺莉汪艳如...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昆明市为研究区域,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结合熵权法定量评价昆明市城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水平,并利用三元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效应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5-2020年期间昆明市降碳减污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度(即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12。3%,评估结果达到良的水平,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减污降碳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由失调衰退阶段逐渐向过渡调和阶段、协调发展阶段转变,环境治理、低碳建设是耦合协调效应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仍需以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为统领,将减污和降碳工作统筹起来,以实现降碳减污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效应尽快达到并稳定在优质协调发展程度。。

    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耦合协调度减污降碳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