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四川环境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刘中正

双月刊

1001-3644

schj@scemc.cn

028-85511646、85530081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8号

四川环境/Journal Sichuan Environ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主管,由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一种综合环境科学技术期刊。其内容可供从事环境科研、监测、治理、和管理等科技人员交流学习;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系、科专业师生参阅及发表论文;亦可供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与环境管理人员工作时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都地铁环境氡浓度与γ辐射水平调查研究

    徐立鹏王先良刘敏邓疆鹏...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成都市地铁环境空气中氡浓度水平和γ辐射污染状况。采用固体径迹蚀刻法和瞬时测量法分别对成都地铁站内氡浓度水平和γ辐射水平开展调查研究,并对测量数据比较分析。成都地铁氡浓度测量结果范围为(9。7~32。5)Bq/m3,均值为(18。3±4。3)Bq/m3,相较国内其它城市地铁站内氡浓度偏低;成都地铁站内γ剂量率范围为(74。9~82。6)nSv/h,均值为(78。8±1。0)nSv/h,低于成都地区室内环境γ剂量率均值。估算出地铁工作人员因地铁环境氡吸入与γ辐射照射所致年有效剂量约0。30 mSv,远低于标准限值。调查研究表明成都地铁环境中的氡浓度和γ辐射水平不会对地铁工作人员造成额外的辐射危害。

    成都地铁氡浓度γ辐射剂量有效剂量

    核电厂及周边辐射环境航空监测空地比对方法研究

    姚沛林王瑞军王浩然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电厂辐射环境航空监测中进行空地比对是验证航测数据质量好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次采用面积网格法,在研究区内的第四系沉积物区、基岩地层区和偏离测线及海陆交汇区域,选取多个监测点位开展空地比对分析,研究地面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及位置选择的合理性。结果显示:第四系沉积物区监测比对点相对偏差在-8。8%~9。7%之间,基岩地层区监测比对点相对偏差在-9。1%~15。8%之间,偏离测线和海陆交汇区域比对点相对偏差在3。0%~44。3%之间。研究表明:面积网格法在辐射环境航空监测的空地比对研究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在第四系沉积物区、基岩地层区域开展空地比对研究效果较好,可作为辐射环境航空监测空地比对地面选点的依据;受较多因素影响,偏离测线和海陆交汇区域比对效果较差,后续开展相关空地比对工作要重点研究和考虑。本次研究可为核设施辐射环境航空监测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思路,也可为准确分析核设施及周边辐射环境变化趋势、核素迁移规律、核事故应急响应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分析方法。

    辐射环境航空监测面积网格法空地比对数据质量核电厂

    培育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应对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挑战

    舒群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行业传统管理者提出了数字素养更高要求。新时代,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旋律,培育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是应对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挑战的关键;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领导干部应秉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行业数字素养概念内涵,培育数字素养增强数字治理实践能力,科学统筹布局,拓展生态环境治理数字认知和数字思维边界,出现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方式,培育生态环境保护行业领导干部数字素养,提升其数字能力,需要多措并举优化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培育环境、守正创新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夯实数字素养教育基础和科学构建生态环境行业数字素养培训评估体系,有效应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推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生态环境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导干部培育数字素养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行政性质下司法确认制度存在正当性

    王政孙啸宇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法确认制度首次适用于公益领域,宜以全新视角视之。在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行政性质前提下,首先从宏观制度视角审视,明确司法确认制度作为相关法律配套执行机制的一种,其存在是为了保证赔偿协议履行的时效性,并不具有民事或行政性质色彩。再者,以微观具体制度角度视之,分别从司法确认制度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出发,探究司法确认制度创立目的,结合最新法律规定,聚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领域下"协商行政"这一全新柔性行政执法手段,为生态磋商行政性质下司法确认制度存在提供理论支撑。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行政性质司法确认正当性

    成德绵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敏感性研究

    陈行张文君吴周航陈虹先...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敏感程度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其展开研究,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当量因子法、层次分析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成德绵地区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以及生态敏感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草地、耕地、湿地面积呈减少态势,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冰川面积呈增加态势;(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年内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增加了 2360。55 × 106元;(3)研究区较低敏感、中度敏感区占比接近6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可视性与参考性,近20年来,成德绵地区的建设用地呈圈层式扩大,同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一定增长,表明成德绵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保护也取得一定成效。该区域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双碳"背景下碳汇认购的司法适用研究——基于40起生态环境诉讼案件

    刁剑熊雪菲王星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规范引导与法治体系保障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两项重要任务。司法服务保障机制作为"双碳"法治体系的关键环节,创造性的引入"碳汇认购"手段。碳汇认购作为生态环境替代修复措施,不仅契合我国当下"双碳"目标,也能弥补生态环境直接修复的现实不足。基于40起生态环境诉讼案件,本文认为碳汇认购司法适用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完善:一是明确碳汇认购的司法适用领域,由林业碳汇拓展至其他领域;二是厘清碳汇认购的司法适用位序,将碳汇量作为直接计量单位;三是细化碳汇认购的具体机制,完善全流程监督管理体系。

    "双碳"碳汇认购环境司法生态环境修复

    成渝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研究

    张卫兵马丽雅黄庆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成渝地区工业绿色发展,从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三个方面,构建工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法评价成渝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同时,采用对比分析法分析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通过与工业增加值排名前十的其他各省份相比,成渝地区的四川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重庆市相对较高,两地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不平衡;四川省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方面与广东、浙江、河南等地还有较大差距,且明显高于重庆市。成渝地区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加工、造纸和纸制品行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为代表的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在高位。为此,分别从布局及结构调整、源头改造、运行管理、末端治理、成渝协同等方面提出对策政策建议。

    成渝地区工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对比分析

    四川省声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提升要点研究

    易丹顾伟伟席英伟冯元超...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环境质量监测是反映城市声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提升声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是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科学评估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四川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特征问题入手,以现状调查、案例分析和试验验证的方法进行了原因分析,从强化队伍建设、强化组织方式、强化质控措施、优化监测技术和完善标准规范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对声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提升有指引作用,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

    声环境质量监测监测能力提升技术支撑

    高速公路融雪除冰路段两侧土壤盐度监测样点主动布设算法

    朱云波马聪付心丁怡然...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土壤盐度监测点布设存在监测点布设不均匀、各监测点位空间覆盖率较低的问题,提出高速公路融雪除冰路段两侧土壤盐度监测样点主动布设算法。根据布点和采样单元划分原则,计算监测样点数量,以此为依据,以土壤盐度值最大和目标贴近度最大为主要目标建立监测样点布设模型,采用空间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求解,得到最佳监测样点布设方案。以滇东北地区某高速公路为研究案例,利用所提方法对公路两侧土壤盐度监测样点进行布设,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于监测样点的布设较为均匀,偏离指数更低。

    高速公路融雪除冰土壤盐度监测点布设

    酶底物法测定污泥中粪大肠菌群的方法研究及比对

    王莉莉潘尚丽卢安根吴家勇...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污泥微生物学指标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效率,验证采用酶底物法检测该指标的可行性及适应性,开展方法研究及比对试验。采用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对污泥中粪大肠菌群进行同步测定,检测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配对t检验,全国6家实验室201组比对结果显示:两组数据P=0。141(>0。05),相关系数r=0。964,表明两种检测方法相关性较好,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具有一致性。3家实验室的6个实验组分别对低、中、高三个浓度的实际样品以及有证标准物质配制的样品进行了 6次重复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4。5%~13。7%、1。6%~6。7%、1。4%~3。6%和 1。1%~4。5%;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8。7%、5。2%、5。3%、3。1%;重复性限依次为0。44、0。39、0。43和0。27;再现性限依次为0。44、0。49、0。81和0。31;实验室内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91%~2。8%;相对误差最终值为1。9%±1。5%。通过试验验证,酶底物法测定污泥中粪大肠菌群的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符合要求,确认方法检出限为1OMPN/g。多管发酵法、滤膜法分别是现行检测污泥中粪大肠菌群的国标方法和行标方法,酶底物法与前两者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不需要确证试验、检测效率高等特点。酶底物法可作为测定污泥中粪大肠菌群指标的补充方法。

    酶底物法污泥粪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