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任正隆

季刊

1000-2650

jsau@sicau.edu.cn

0835-2882295

625014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反映植物生产、草业科学、森林资源、环境生态、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经济动植物、农畜产品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和生物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情况,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增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全省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已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病程相关蛋白PR10及其在花生中的研究进展

    赵琦崔梦杰韩锁义郭腾达...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植物PR10蛋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抵御逆境胁迫分子机制解析和抗逆基因挖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搜集查阅国内外植物PR10蛋白相关文献,对植物PR10蛋白家族的基本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响应逆境胁迫下的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结果]PR10蛋白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基因组中,是一类不含信号肽,具有核酸酶活性的胞内蛋白,其核酸酶活性与自身高度保守的"P-loop"基序(GXGGXG)密切相关。PR10s存在组成型和诱导型表达两种模式,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明确的调控机理研究仍待深入解析,花生中PR10蛋白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结论]花生中与抗逆境胁迫相关PR10基因的克隆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有待加强,进一步挖掘优异等位变异可为培育耐逆性花生新品种提供基因资源。

    PR10花生逆境胁迫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基于全基因组预测和分析花生果腐病原菌分泌蛋白

    王辉灵韩会玲王晓晗焦镇...
    11-1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分析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新孢镰刀菌的侵染机制并筛选可用基因。[方法]以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基础,根据分泌蛋白与效应因子的特点,采用SignalP、TMHMM、WoLF PSORT及NetGPI等软件一步步筛选,对新孢镰刀菌全基因组12 756条蛋白序列进行了分泌蛋白预测和功能分析。[结果]新孢镰刀菌全基因组编码蛋白中有701条序列具有典型的分泌蛋白特征,占蛋白总数的5。49%,其长度主要分布在101~700个氨基酸范围内。信号肽的分析结果表明,信号肽-3和-1位置的氨基酸相对保守,其切割位点属于典型的A-X-A型。对分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表明,656个分泌蛋白获得了功能注释,其功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代谢过程,蛋白翻译后修饰和氨基酸代谢、运输过程。分泌蛋白中效应蛋白预测结果表明,新孢镰刀菌分泌蛋白中共有161个潜在的效应蛋白。[结论]对新孢镰刀菌分泌蛋白的有效预测和功能分析,为筛选新效应蛋白,明确其致病机理,筛选寄主抗性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花生果腐病抗性品种选育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花生果腐病新孢镰刀菌生物信息学分泌蛋白

    不同光源条件下与花生株高变化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杨永庆马晓蕾李玉荣王瑾...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探究不同光源条件下与花生株高变化相关的基因。[方法]以冀花5号(直立型)和开选01-6(匍匐型)品种为研究材料,分别在LED光和自然光两种培养条件进行盆栽试验。[结果]冀花5号在强光条件下株高显著变矮,而开选01-6变化幅度不大,表明冀花5号对光照反应相对敏感。转录组的PCA结果显示LED光源下冀花5号和开选01-6距离相对较近,自然光源下冀花5号和开选01-6距离较近,说明光照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大于基因型间的差异影响。GO和KEGG注释分析发现不论在差异表达数目、基因类型或主要响应的调控网络上,冀花5号和开选01-6对不同光源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差异基因在植物昼夜节律相关的通路上显著富集,暗示着植物昼夜节律调控网络对株型的形态建成至关重要。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别有16个和19个植物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在开选01-6和冀花5号中特异响应,分别有6个和17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开选01-6和冀花5号中特异响应,表明这些基因在花生株型形态建成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结论]昼夜节律调控途径是调控株高变化的主要途径,植物生长激素信号在其中也起了关键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对育种家深入理解不同光源条件下花生株型的形态建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花生株型光照转录组分子网络调控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高油花生品种遗传多样性评估及综合评价

    韩艳红杨海棠胡延岭石彦召...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高油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便在生产和花生新品种选育中更好地推广和利用高油花生品种。[方法]以2019-2021年参加河南省花生联合体品种试验的22个高油花生品种为材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主要农艺、产量和品质等18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8个性状遗传基础丰富,变异范围为:0。02~0。33,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油酸含量(0。33),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脂肪含量(0。0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含量与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含量与主茎高、侧枝长、百果重、百仁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每公斤果数、每公斤仁数、出仁率、饱果率、脂肪含量、籽仁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荚果产量、脂肪含量、籽仁产量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由分析结果可知,高油花生品种脂肪含量与产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之间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将18个主要性状指标综合为4个主成分影响因子,累计贡献率84。541%,能代表18个性状指标综合评价高油花生品种。聚类分析将22个供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各类群间性状差异较大,第一类:生育期较长,株型较高,分枝、结果较少,籽仁较大,脂肪含量相对较低,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油酸含量较高,产量较低;第二类:生育期在120 d左右,株型高,分枝、结果较多,籽仁大,脂肪含量较高,油酸含量相对较低,产量最高;第三类:生育期较短,在114 d左右,株型较矮,分枝、结果最多,籽仁较小,出仁率、饱果率高,脂肪含量较高,蛋白含量较低,油酸含量较高,产量较高;第四类:生育期短,在113 d左右,株型矮,分枝、结果少,籽仁较小,出仁率、饱果率高,脂肪含量较高,蛋白含量低,油酸含量较低,产量较高。[结论]果型、产量和脂肪含量、分枝、株高等可作为优质高油花生新品种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22个高油花生品种可聚类为大果早熟高油花生、大果高产高油花生、小果高产高油花生和小果矮杆早熟高产高油花生等4类,为高油花生品种选育和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高油花生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等带宽间作模式下不同玉米花生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

    梁满沈一刘永惠沈悦...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相同带宽条件下不同玉米花生种植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为构建适宜行比的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为对象,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6 m的总带宽,行比分别为2:6、4:4、6:2),研究不同行比对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参数、产量构成和玉米花生系统产量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的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小于单作,其中2:6种植模式在花生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较4:4和6:2分别提高30。07%和44。19%,等带宽间作体系下相对较少的玉米行比可以增加间作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保持花生叶片较高的光合能力,从而获得产量优势。间作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以及花生的单株饱果数和百果重,系统产量以2行玉米6行花生的种植模式最高,为13 749。9 kg/hm2,3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综合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结论]在玉米花生等带宽间作模式下,花生行比的增加缓解了玉米的荫蔽效应,改善了花生的光合能力,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稳粮增油、均衡生产。

    间作花生行比光合特性系统产量

    一份新的玉米永久性失绿突变体chs10的鉴定及基因克隆

    侯雨微岳毓菁李川苏帅...
    46-5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60Co-γ射线处理自交系齐319获得了一份新的玉米叶色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并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以该突变体为亲本,构建遗传分析群体和基因定位群体;通过图位克隆技术获得关键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关键候选基因的结构和进化关系;通过qRT-PCR技术检测候选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同时运用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表达分析。[结果]鉴定了一份玉米永久性失绿突变体chs10(Permanent chlorosis 10),chs10自V2时期开始,叶片从幼苗基部到顶部逐渐由绿转黄,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再复绿,并且,整个植株包括叶鞘、叶环、茎秆、苞叶和雄穗也均为黄色。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可稳定遗传,植株生长发育正常,可正常授粉结实。突变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第10染色体长臂标记SNP-2和SNP-3之间约0。17 Mb范围内,确定了关键候选基因Zm00001d025860,qRT-PCR结果显示Zm00001d025860在玉米根、茎、叶和叶鞘中均有表达,但在叶片中高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目标蛋白被定位在细胞膜和叶绿体中。利用STRING预测发现Zm00001d025860与卟啉结合蛋白GUN4基因互作,GUN4与叶绿素合成中的镁离子螯合酶(MgCh)具有反馈调节作用。[结论]Zm00001d025860基因的突变导致突变体chs10叶色的改变,并且Zm00001d025860可能通过参与叶绿素合成途径来调控叶色变化。突变体chs10的发现一方面丰富了玉米叶色突变体研究的基因资源,同时为解析镁离子螯合酶在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材料基础。

    玉米遗传分析叶色突变体chs10图位克隆

    2011-2021年东北春谷区谷子选育品种现状分析

    董晓杰李志江马金丰于金海...
    57-6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2011-2021年东北春谷区选育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明确该区域谷子育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东北春谷区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SPSS 23。0软件对东北春谷区2011-2021年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及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的生育期、公顷穗数、株高、穗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和产量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及总体评价。[结果]2011-2021年东北春谷区选育的品种在产量上有增加的趋势,但产量潜力提升不显著;登记的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九谷23和九谷25,分别为6 498。00和6 357。00 kg/hm2;与对照品种产量相比,增产幅度最大的品种是豫杂谷1号和豫谷35,分别为12。98%和12。21%;株高低于150 cm的品种有26个,株高低于130 cm的品种有20个;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公顷穗数(X2)、穗长(X4)、单穗粒重(X6)、千粒重(X8)决定了产量91。20%的变异;相关分析表明,公顷穗数、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单穗重和单穗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大。[结论]东北春谷区选育的新品种在产量、株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今后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意各性状之间的关联性,培育综合性及各性状之间协调性较强的谷子新品种。

    春谷区谷子产量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3个李品种(系)芽需冷量的研究及休眠相关DAM基因的表达分析

    唐孝富孟银银杜莹蒲靖...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3个李(Prunus)品种(系)的芽休眠和需冷量的差异及DAM基因表达与芽休眠的关系。[方法]调查统计了3个李品种(系)需冷量与萌芽率,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李的DAM基因进行鉴定,并用qRT-PCR对3个品种(系)李的DAM基因在芽的不同休眠阶段表达分析。[结果]7。2℃模型、0~7。2℃模型、犹他模型下"晚熟羌脆李"的需冷量均高于'羌脆李'和'脆红李',且3个需冷量统计模型下'羌脆李'和'脆红李'的需冷量相同。鉴定了6个DAM基因(PdDAM1、PdDAM2、PdDAM3、PdDAM4、PdDAM5、PdDAM6),但花芽与叶芽内休眠期与内休眠解除期(需冷区间)高表达基因都为DAM5,且在休眠解除期DA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揭示了3个李品种(系)的花芽与叶芽需冷量的差异,筛选出与休眠解除最相关的DAM基因,结果为李芽休眠及熟期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芽休眠需冷量DAM基因

    青花椒雄蕊调控基因ZaPI的克隆、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张秋月马乐洵郑皓吴涵...
    73-8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青花椒雄蕊分化关键B类基因及其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分析其在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为青花椒花芽性别分化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候选基因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青花椒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库,提取雌雄花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的所有B类MADS-box家族基因,并分析获取关键成员;克隆关键成员基因编码序列,全面剖析核酸和蛋白序列特性;并解析其在11种不同组织器官以及雌雄花分化过程的表达模式。[结果]青花椒雌雄花分化过程的差异基因中共有11个B类MADS-box家族基因,其中Zardc17043(ZaPI)的表达量最高,且在雄花中极显著特异表达。该ZaPI编码序列全长624 bp,共编码207个氨基酸,含有77个氨基酸组成的MADS-box结构域和84个氨基酸组成的K-box结构域,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4。29 kD,是位于11号染色体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且定位于细胞核的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青花椒ZaPI与同为芸香科(Rutaceae)的克莱门柚(Citrus clementina)和甜橙(Citrus sinensis)亲缘关系最近。此外,青花椒ZaPI基因编码序列共预测到54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主要涉及植物生殖生长和抗逆过程等多种调控途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ZaPI启动子区富含光信号、植物激素、逆境胁迫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同时,该基因在根茎叶刺等营养器官中几乎不表达,雌花分化过程的表达量也相对较低,但在雄花分化过程中呈极显著上调趋势。[结论]研究所获得的ZaPI基因与雄蕊的分化显著相关,可能与植物激素等多种信号分子互作参与了青花椒的雄蕊形成过程。研究所获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究青花椒雄蕊形成的分子机制,培育高产青花椒种质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性别分化MADS基因家族B类基因青花椒生物信息学分析

    竹叶花椒锈病病原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产孢条件优化

    袁欢方浩楠徐秀张弛...
    85-9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花椒鞘锈菌重寄生菌,并优化重寄生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花椒锈病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菌株HC30的产孢条件。[结果]从花椒叶锈病的夏孢子堆中,筛选获得菌株HC30对花椒鞘锈菌有重寄生作用,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为鞘柄锈柱隔孢菌。菌株HC30产孢条件优化结果显示,PSA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蔗糖为最适碳源,硝酸钾为最适氮源,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5℃、氮源2。5%、碳源2。1%、pH 7,在此条件下添加花椒鞘锈菌夏孢子粉(0。5 g/L)的重寄生菌产孢量最好,为2。28×108 spores/mL。[结论]从花椒叶锈病的夏孢子堆中筛选的菌株HC30对花椒鞘锈菌有强寄生作用,并得到了鞘柄锈柱隔孢菌的最佳产孢条件,为进一步研制生物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花椒鞘锈菌鞘柄锈柱隔孢菌重寄生菌产孢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