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大明

双月刊

1000-5315

scsf@chinajournal.net.cn

028-84760703,84761309

610066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反映该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成果,侧重巴蜀历史及中学文科教学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遗旅游体验共创:维度、测量及实证研究

    宋晓王淑华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非遗走进大众生活,旅游化利用成为了非遗保护的重要形式,体验共创是实现游客价值和非遗传播的关键.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和实地访谈,提出了基于行为和心理双重视角的非遗旅游体验共创定义和维度结构,开发了包含人际互动、贡献感知、共同生产、过程控制4个维度17个题项的量表.同时,以游客体验价值为结果,建立了非遗旅游体验共创对游客体验价值的研究假设,证实了量表具有良好的校标效度.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非遗旅游体验共创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测量工具,也丰富了对非遗旅游化利用的理论研究.

    非遗旅游体验共创维度结构量表开发

    滑雪运动酷感知及其对消费者滑雪运动忠诚度的影响

    刘涛刘悦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滑雪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滑雪作为体育旅游中个性突出的运动类型,兼具旅游、探险、娱乐等多种功能,符合当下消费者求新求变的需求.但目前我国消费者对滑雪运动的忠诚度较低,如何通过塑造滑雪运动的酷个性感知来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滑雪运动酷感知的滑雪运动属性及酷感知对消费者滑雪运动忠诚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滑雪运动的吸引力、独特性和消费者对滑雪运动的认同度显著正向影响酷感知,其中吸引力影响最大;消费者对酷感知不仅能够直接显著提高其忠诚度,而且滑雪体验愉悦度和难忘度间接正向影响忠诚度.由此滑雪目的地和滑雪场要重视传递滑雪体验的酷感知属性,从而促进我国滑雪运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滑雪运动滑雪体验酷感知滑雪忠诚度

    三代同游谁说了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中国三代直系家庭的深度访谈

    丁娟杨慧方荣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旅游决策是消费者行为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本文对20个中国三代直系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三代直系家庭旅游决策行为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中国三代直系家庭的旅游决策模式以父代主导,且夫妻共同主导型为主,在旅游决策角色中,父代是发起者、决定者和购买者;在"老-中-青"结构的家庭中,孙代是影响者,祖代是使用者;在"中-青-幼"结构的家庭中,祖代是影响者,孙代是使用者.中国三代直系家庭的旅游决策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影响家庭旅游决策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家庭旅游决策行为.

    家庭旅游家庭旅游决策行为三代直系家庭计划行为理论

    扩散的矛盾涟漪:"双减"短视频话语实践研究

    葛楠石君齐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空间已成为亿万民众获取和议论教育政策的主阵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其大众网络话语意义既非既定、亦非固定,而是受制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兴趣与诉求,产生了复杂的意义阐释与再阐释.对"双减"短视频话语意义流变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学者和社会公众共同构成了"双减"话语意义生产、分配和建构的主体,先以各自为中心形成意义阐释,后逐圈扩散、相互震荡,最终呈现出以不同矛盾为代表的涟漪状样态.最内层是政策执行矛盾、中间层是学生减负与升学考试拉锯所构成的教育理念矛盾,最外层则直指社会结构矛盾,且存在进一步激化的趋势.推动该矛盾涟漪的主力军是各自为营的社会公众,他们以"加速竞争"、"美好教育"、"自我剥削"等概念加速家庭教育异化,而主流媒体和学者则缺席网络对话,加速矛盾涟漪的扩散,导致公众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呈现出意义不稳定性、不连贯性与不一致性,进而表现为焦虑不安或漠然无为.因此,有必要重视网络空间教育治理,增强各主体多元共治的使命责任和政策对话,关注民意,回应民声,引导网络政策话语健康发展.

    "双减"政策短视频话语实践政策对话

    继续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冯琳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教育的支持.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继续教育与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现实耦合.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宏观上,产业升级转型需要继续教育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微观上,个体技能形成需要继续教育提供学习机会支持.另一方面,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不仅是彰显继续教育时代价值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继续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从理论逻辑看,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价值向度;从历史逻辑看,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目标取向.继续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强化使命,明确自身的功能与价值;彰显公平,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完善制度,规范学习成果认证方式;合作共享,促使各方形成场力耦合.

    继续教育技能型社会人力资本技能形成现实耦合

    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意涵、问题与策略

    李盛聪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社区不仅仅是供人居住的物理空间,还是人们生活交往的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是人的身体、生命和情感栖息与寄托之地.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的在地性、便捷性、邻里性是积极老龄化的最佳场域.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是指社区时空中各类养教主体充分利用养教资源、协同合作,促进老人身心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老人生命质量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以主体协同为核心、制度协同为基础、资源协同和评价协同一体化的,促进老人健康、参与、保障等各种资本获得的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框架,具有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人的整体发展和满足老人现实需求的价值意蕴.当前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存在主体分割、内容分离、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需要从法制与自治融合的顶层上、利益与责任融合的机制上、身体与生命融合的内容上、多样化与数字化融合的方法上构建解决策略.

    社区老年教育养教结合生命发展身心一体

    国际中文教育类型体系构建

    刘帅奇吴应辉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中文教育类型是指全球视野下较为稳定的中文教育形态,其分类体系的构建是对世界各类中文教育形态特质的归纳、定位和系统化.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专业学位类别独立设置,对本学科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其类型体系不仅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还可为全球中文教育发展顶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对全球中文教育形态的全面考察,本文拟从空间、场域、教育目的、教育性质、习得顺序、语言地位、技术应用、教学法等视角构建其类型体系,纵向逐层细化分类,横向厘清平行与交叉融合等关系.由于国际中文教育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类型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发展性,本文构建了以3个主干层次14种主干类型和若干种基本类型为框架的"3+N"国际中文教育类型体系,并对其内涵、体系构建思路和视角进行了阐释,提出国际中文教育类型划分不能仅依据国外第二语言教育理论,或纯粹依靠理性思辨,而应从各国中文教育事实出发,以实际案例为支撑进行类型划分.

    国际中文教育教育类型理论体系构建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优化及建设成效评估思考——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龚漫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和建设成效评估是影响"双万计划"能否达到提升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预期目标的重要因素.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进行研究后发现:其遴选标准笼统,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分"赛道"建设与突出示范领跑两条建设原则存在矛盾;评审机制存在不足.优化遴选机制可有三条路径:一是明确关键指标,建立各专业建设点的遴选标准;二是分"赛道"择优改为统一标准择优;三是将"一次性大同行"会议评审改为"匿名通讯+小同行"会议评审.为提高建设成效评估的科学性,建议延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周期,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为评估重点的"双核心"建设成效评估体系.

    "双万计划"遴选机制建设成效评估汉语国际教育一流本科专业

    从"无名"到"有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刘渟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传统画学研究相比,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研究在视野、对象、理论、方法上体现出显著的现代性,"无名"艺术进入"有名"艺术研究殿堂,成为中外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国"无名艺术史"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过往所不具有的人文内涵,其关注点不在创作主体的个性流露,学术取向也不在于对象"有名"或"无名",而是从创作共性角度去看待整体的艺术流变趋势.正是基于此,"无名艺术史"的研究与书写范式部分取代传统范式,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的中西方学术对话桥梁,凸显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

    中国无名艺术史研究范式转移从"无名"到"有名"

    聂崇岐的宋史研究

    邓智中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聂崇岐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史学家.他在宋史研究上开拓的有关宋代政治、经济、外交等议题,推进了现代宋史研究的进程.在宋代人物研究领域,他较早梳理了杨家将、尹洙、赵鼎生平事迹,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受命点校《宋史》,不仅初步标点完《宋史》全书,还在标点过程中撰写了《校宋史本纪札记》,这既是其宋史研究的心血结晶,亦是其校勘《宋史》的重要学术成果,为《宋史》点校提供了有益借鉴.聂崇岐在宋史研究上的独到建树,使其无愧于"活宋"之誉,而他的研究路径也为后学带来了若干值得珍视的重要启示.探究聂崇岐的宋史研究成就与思想,既能在观点、思路、方法上获得启迪,也能使学术精神薪火相传,对"他日新宋学之建立"亦将起到积极镜鉴作用.

    聂崇岐宋史研究杨家将点校《宋史》《校宋史本纪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