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大明

双月刊

1000-5315

scsf@chinajournal.net.cn

028-84760703,84761309

610066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反映该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成果,侧重巴蜀历史及中学文科教学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脱贫地区紧密型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与运行——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甘宇王璐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脱贫农户与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是实现脱贫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进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探索.以渝东南脱贫地区Y村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发现,以合作社为核心行动者的行动者联盟,在转译过程中形成了使各行动者"能够联结"的产业链延长、制度嵌入与分类施策三重基础机制,使利益联结网络中的异质性主体实现了互利共赢.因此,脱贫地区紧密型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与运行,应重视发挥异质行动者各自的资源优势,激发各主体参与联结的内生动力,构建稳定、紧密的行动者网络,促进紧密型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平稳运行.

    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利益联结脱贫地区行动者网络理论

    "先学后教"论可以休矣

    周序高睿婧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学后教"是近年来一种流行的教育主张."先学"的思想早已有之,在今天"学生中心"、"以人为本"等理念的加持下,"先学"被提升到与"教"并列甚至更高的位置.但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在强调"学"的同时又忽视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先学"的效果难言乐观.同时,"教"必须伴随着"学"同时发生,不存在单独的"教",自然也就不存在"后教",且很多知识的"教",并不需要有"先学"作为铺垫.教和学应该是统一活动,这种统一对于那些基础性、技能性的知识教学来说显得尤为困难.要实现这种统一,需要教师艺术化地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困境,做到以教促学.

    教学自学先学后教教和学的统一

    成仿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探析

    黄书光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民主主义教育革命和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亲历者,成仿吾通过长期不懈的多样化办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坚持以革命信念、务实精神推进"战火中"的教育实践,注重"结合中国情况"学习苏联高校的办学经验,强调在时代变迁中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内涵,倡导用唯物辩证法引领学校教育系统的多维变革,努力探寻现代化的人才支撑和教育现代化的高水平发展.置身于中国社会剧变,长期倾情于教育实践变革的深层理论求索,彰显出教育家成仿吾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成仿吾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论社会学视域中的道德内化

    罗银科郑方菊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社会学的视域,能够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道德内化,更深层次理解道德内化对于个体的深刻意蕴,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给予个体身份,使其必须进行群体认同的道德内化;另一方面,个体需要道德内化,并进而最终获得社会系统的归属感.对于个体来说,道德内化能够深化个体道德认同,激发主体道德行为;统整道德知情意行,提升个体道德素养;协助个体自我反思,促进个体自我调节.对于社会来说,道德内化可以建立社会归属纽带,加强个体与社会联结;维持社会运转秩序,形塑社会道德氛围;形成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正向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来说,道德内化是完全必要的,其帮助人们基于共同的行为准则,界定属于自身的、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认知,从而涵养自身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内化质的飞跃.

    道德内化社会学视域个体社会

    儿童阅读App的互动性叙事与儿童主体性建构

    彭雨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文学存在成人作者与儿童读者的身份错位,互动性叙事召唤儿童参与,被认为是实现儿童主体表达的途径.当前儿童阅读App中的互动性叙事显示,其既可以给予儿童发声机会,也可能成为强化作者控制儿童读者的工具.互动性叙事需要联合作者儿童本位观、读者主观能动性和媒介素养,实现儿童主体性建构.主体性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共识,是培养自为的人的教育基础,互动性叙事的有效使用能够成为主体性教育工具.

    儿童文学儿童移动出版物儿童阅读App互动性叙事儿童主体性

    中国史学话语权与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尤学工刘明慧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史学的自主意识是随着西方史学涌入中国的刺激而逐步觉醒的,中国史学对话语权的追求也日趋强烈.当前中国史学话语权面临着唯物史观主导地位削弱、国际史学话语权不足、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传统历史观念的冲击、社会历史教育乱象丛生等诸多挑战,其主因是对教条化唯物史观的反感和史学求新的心态,西方的话语霸权,学术思想、学术主体、传播方式多元化等.要应对挑战,就要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其路径包括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与时代化,加强历史本体论研究,增强解释力和包容性;以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瓦解西方话语霸权,在开放中增强主体性;史料基础和历史解释并重,事实与雄辩兼顾;确立历史教育作为国家基本战略的地位,制订《国家历史教育发展规划》.总之,只有回归中国历史本身,才能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

    唯物史观史学话语权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历史本体

    《春秋》经传对世卿阶层史事的历史书写与解释

    唐明亮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世卿阶层的史事是《春秋》经传历史书写的主体,但经传对于史料的编纂与解释存在明显差异.《左传》预设了一种对世卿之"世"与"不世"原因的解释,并在历史书写中力图通过史事之间的联系来揭示这种因果关系;《公羊传》则是在构建历史解释时就抛弃了《左传》所提供的史料,转而通过对《春秋》叙述的模糊化解读来构建一组信息因果链,进而提出"世卿,非礼"的历史认识.西汉以后的史家多继承了《公羊传》的历史观,在历史书写的证据选择上,则是通过从《左传》的整体叙述中抽取部分例证来验证《公羊传》"世卿,非礼"的合理性,《左传》、《公羊传》皆以各自预设的历史解释来完成对世卿的书写.这些书写方式上的不同,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经学与史学在历史解释方面的差异性,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经学与史学在认识论形成路径上的差异提供了一个视角.

    《春秋》《左传》《公羊传》世卿阶层历史书写历史解释

    汉晋服妖叙事中的社会风俗变迁

    胡祥琴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汉书》、《后汉书》到《晋书》,其《五行志》所述服妖条下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汉书》所载均与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关,其中的关键人物皆因服饰的错穿、误穿,影响了政治生涯并终致失败;《后汉书》所载服妖,表现出某些新现象,透视出服饰妆容方面的新变化,出现某些传统服饰未见的新元素,如木屐的流行,胡物、奇装的出现等;《晋书》所载服妖传递出其时服饰不仅种类繁杂,而且出现尚新、求美以及追求松弛自由的个性做派.这些新变化既是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也是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逐渐式微的反映,同时也说明一种新的观念体系正在形成.汉晋三部正史《五行志》服妖叙事表明,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工具之一的服妖,本质上是以批判社会上异质服饰为目的,客观上却成为社会风俗变迁的晴雨表.

    汉晋《五行志》服妖叙事社会风俗变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形与神

    刘开军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上半叶,经过清季"史界革命"洗礼的中国传统史学快速转向现代史学.伴随域外史学理论与方法迅猛地传入国内,中国史学界积极接纳新说,并提出了不少新理论与新观念,此举可视为域外学说的中国回响.与主要依靠吸收外来思想而构建的新史学理论形态不同,陈垣、柳诒徵、刘咸炘、宋慈抱等人立足中国,从传统出发,亦曾在史学理论建设上有所作为.中国本位史学理论是指凭借中国本土学术资源,在学术立场、史学观点、著述形式和话语系统诸方面,自觉地传承传统,回应时代,具有浓郁中国传统学术风格与神韵的史学理论形态.它虽不曾主导史学潮流,却是今人绘制中国现代史学理论版图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学大致经历了一个求新求变求用的演进过程,若在古今关系的角度下观察,往往给人一种抛弃传统、跨越传统的印象.然而,他们构建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灵感仍源于传统史学,他们探讨的许多问题也能在传统史学那里找到源头,他们撰写的史学论著亦大体沿用旧有体例、语汇、文风,这些均表现出他们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赓续与认同.他们对域外学术,并非闭目塞听;对旧史学,抱持一种自信与敬意.学界惯以"文化保守派"指称上述学者.在某些语境中,"保守"总被涂抹上消极、落伍的色调,同时对立着一个"先进"的他者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刘咸炘、宋慈抱等人并非一味赞美旧史学,中国本位史学理论不是传统史学理论的现代复制品.他们不是在旧史学的王国里徘徊不前,迷失自我,而是对旧史学也执行着自觉的检讨.只有中国本位,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提出,不是要刻意拔高它的学术地位,否定在域外学术刺激下中国现代史学理论取得的成就,也不是要简单粗暴地强行回到传统中去.中国本位史学理论的成绩,从一个方面昭示着传统史学在史学近代化进程中顽强的生命力,说明旧史学与新史学之间从未截然断裂,而是始终血肉相连.如果说外部的推动是催生中国现代史学的重要力量,那么本土史学气韵的内在延续则是中国现代史学之所以为"中国"的关键因素.新时代的中国史学工作者,仍在摸索,在建设,并将在这样的学术回眸中找寻未来前行的方向与路径,自本土构建本位,由本位走向自主.

    中国本位史学理论形与神陈垣柳诒徵刘咸炘宋慈抱

    借石他山: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再思考

    卢婕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为"文质彬彬"和"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国内学界对司马相如其人其作的评价一直以来毁誉参半.然而,西方汉学家提出了与国内学界不同的观点:首先,中国学界关于司马相如的"文质之争"在实质上是"文儒之争",因此,尽管司马相如赋作中的内容和写作意图并不典型地体现儒家思想,但这不能成为否定其文学审美价值、想象力和创造性,低估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的合理理由;其次,中国学界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对司马相如进行的伦理批评实际上陷入了"意图谬误"的陷阱.司马相如的文学史地位不应因其本人的道德瑕疵或者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受到影响.总的来说,在"世界文学"理念关照下,对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的认识需要以其在"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双轴的位置来确定他在"文学经典"这一坐标系中的定位.

    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