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陈宁

双月刊

1672-9684

0817-2568651

637009

四川省南充市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四川师范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在刊文水平,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追求高标准。因此,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连续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普通人的身份焦虑与身份自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明进步的微观呈现——基于《人世间》主要角色的分析

    虞崇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是中国人身份意识巨变的时代.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人的身份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正在经历几千年来普遍存在的身份漠视、身份歧视到逐步实现身份自觉的根本性变革.这可能是较之于经济社会发展更为深刻也更富有文明意义的心灵深处的变革.借助这一深刻变革,中国人在主体性自觉方面大大地向前迈出了一步,这种转变无疑会体现在普通公民身上.在《人世间》中,周秉昆作为底层社会普通人的代表,是经历改革时代虽有变化但并没有大富大贵的大多数普通人中的一员.他及与他相似的人们,普遍经历了从身份自在到身份焦虑再到身份自觉的过程,记录下了改革时代普通人身份变革的丰富历程.基于《人世间》原著和电视剧的内容,通过对主要角色周秉昆从身份焦虑到身份自觉过程的全面分析,可以窥见中国变革时代主体性自觉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进而为促进新时代中国人自主意识成长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普通人身份焦虑身份自觉《人世间》政治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享发展阐释及其路径探究

    陈泓君牟晓明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享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价值追求融入并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其具体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超越"资本中心论",诠释人的共生共享价值旨归,另一方面超越"文明冲突论",扩展文明包容共享思维理性.相较于由资本增殖逻辑所推动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源自共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这主要体现为,共享发展唤醒人的主体自觉以提高人们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创新创造精神以推进现代化追赶超越式发展和凝聚现代化发展合力.因而,新时代必须坚持将共享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这就要求必须尊重现代化发展规律,渐进共享社会发展红利;优化现代化发展格局,在综合平衡中共谋发展;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精神场域,凝聚共享价值共识,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迈向人类文明新高度.

    共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话语呈现及转化

    谢婧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话语包含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三种形态.作为学术话语的精神谱系,反映着社会现实的核心问题,经历生成演化,逐步走入政治舞台.作为政治话语的精神谱系表现出以下特征:讲究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蕴含政党任务的指向.同时,传播精神谱系的根本要求、弘扬精神谱系的现实任务、迎战西方话语的主动态度成为精神谱系向大众话语转化的内外动因.因此,可通过无形话语向有形话语转化、无声话语向有声话语转化、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转化三条路径,实现精神谱系向大众话语的转化.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与实践进路

    师嘉唯张雅琪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好生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矢志不渝追寻的 目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好生活,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其中,"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代更迭为美好生活积淀了如"天下大同""皆有所养""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缘法而治"等文化基因.新时代,立足"第二个结合",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以"宁静致远"的价值观、"民惟邦本"的群众观、"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推动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美好生活

    共和爱国主义理论的三次浪潮:一种观念史的分析

    高景柱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爱国主义理论中,共和爱国主义理论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理论,甚至可以被视为当代爱国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之一.共和爱国主义理论是一种以"自由"为中心的爱国主义理论,这种自由的实现需要某种特别的共同体即"共和国",不过,无论是自由的有效维系,还是共和国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公民美德"的支撑.共和爱国主义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分为古典共和爱国主义理论、现代共和爱国主义理论和当代共和爱国主义理论,不过,共和爱国主义理论无法适应现代多元社会.

    爱国主义共和主义共和爱国主义共和国观念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意义、基本条件和中国贡献

    陈茂荣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其对世界政治理论内容的丰富、国际社会分析范式的创新和全球治理实践方案的提供均具有重要世界意义.在当代社会,为了全人类整体利益和集体安全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世界人民的现实需要,也是各国民众的明智选择.然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尚需诸如思想共识、制度规范和外部环境等基本条件.中国政府不仅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主动实践这一理念,为世界的合作共赢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意义基本条件中国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及其趋势预测

    苟兴朝杨继瑞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估与多维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双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并比较2021-2035年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逐步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各维度发展水平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金融发展等因素对于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影响不同,且有不同的空间效应;(3)未来15年内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将稳步提升,与其他三个城市群的差距逐步缩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预测

    乡村振兴战略下逆城镇化形成动因与推进策略探析

    鲁圣鹏孙雨昕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逆城镇化,让社会精英到农村发挥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阐述逆城镇化的概念与作用,并基于社会行为学理论,从外部环境和行为主体两方面解析推进逆城镇化形成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关系,以此探析逆城镇化的前因后果.研究认为:促进逆城镇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政府引导力、城市推动力、农村吸引力和基础支撑力;当前应以政府引导力、农村吸引力为着力点,以产业振兴为中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从发挥逆城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发挥产业振兴在逆城镇化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促进逆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与机制、创造逆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等方面着手更好地推进逆城镇化.

    逆城镇化乡村振兴形成动因城镇化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法制建设的民主特质及立法精神

    张师伟孙亚亚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进行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尝试,在法制建设方面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的原则,体现了充分的民主性.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颁行的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训令,以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以解放中国社会的广大劳苦人民群众、建立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为根本目的,同时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又特别注重人民对权力的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时期的法制建设实践,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民主政治理念,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源头所在.

    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法制建设人民民主民主性

    生态服务交易合同及其规则表达

    杨振锐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服务交易合同是以生态服务为标的物,以生态服务提供者和生态服务需求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同.生态服务交易合同具有典型服务合同中承揽合同的特征,但是在人身属性、成果交付、公益性质等方面与承揽合同存在差异.在权利义务分配上,生态服务提供者具有转承揽以及对自然资源再利用的权利,同时也应当免除保管义务、限制留置权的行使;生态服务需求者在支付对价的形式和期限方面的限制应该减少,而其任意解除权应加以限制,并应赋予其后合同义务.在违约责任承担方面,应当以过错责任为主要归责原则,以继续履行为主要责任方式,同时应注意对免责事由的识别和限制.

    生态服务生态补偿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承揽合同规则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