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周黎明

季刊

1671-3885

shenglizazhi@163.com

028-85501278

610041

四川成都人民南路三段17号四川大学华西五教学楼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Journal Sichuan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
查看更多>>本刊综述国内外最新生理科学研究动态及进展;报道有价值的实验结果和先进的实验方法;介绍医学教学的经验方法;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评价新药在临床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与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在冠心病心力衰竭PCI术后患者预后预测中价值探究

    李艳平
    1752-1754,1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接受PCI术的103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PCI术前、术后6 h,所有患者均实施24 h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好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及PCI术前、术后6 h SDNN、SDANN-index、RMSSD及 24 h-QTV变化情况.绘制ROC曲线分析PCI术、术后6 h SDNN、SDANN-index、RMSSD及24 h-QTV对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03 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14例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好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增长,两组SDNN、SDANN-index、RMSSD及24 h-QTV水平均升高;且术前、术后 6 h 预后不良好组上述参数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PCI 术前 SDNN、SDANN-index、RMSSD及24 h-QTV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746、0.798、0.723及0.726;术后SDNN、SDANN-index、RMSSD及24 h-QTV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788、0.815、0.781及0.863.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PCI术后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但时间因素对SDNN、SDANN-index、RMSSD及24 h-QTV水平有一定影响,术后6 h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其预测价值表现得更为突出.

    24h动态心电图参数冠心病心力衰竭PCI术预后

    超声心动图心室重构指标与心电图QRS-T夹角在HFpEF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刘飞凤蓝树婷陈瑞芳
    1755-1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心室重构指标与心电图 QRS-T 夹角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收治的 62 例HFpEF 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左心室重构发生情况分为重构组(n=21)和未重构组(n=41),选择同期体检的正常人员30例为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心脏功能和心室重构指标,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电图QRS-T夹角,分析心室重构指标与心电图QRS-T夹角的相关性.结果:重构组左心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每搏量低于未重构组与对照组(P<0.05),未重构组低于对照组(P<0.05);重构组、未重构组与对照组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之比、左室重构指数和平均左室周径向心缩短率水平依次降低(P<0.05),左室质量指数水平依次升高(P<0.05);重构组、未重构组与对照组T轴、QRS-T夹角依次降低(P<0.05),QRS轴依次增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超声心动图心室重构指标E/A和LVRI与心电图QRS-T夹角呈高度负相关(P<0.05),MVCF和LVMI与心电图QRS-T夹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QRS-T夹角与HFpEF患者超声心动图心室重构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心室重构指标心电图QRS-T夹角

    链球菌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杨梦姝
    1758-1760,1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链球菌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 1月至2023 年 12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链球菌BSI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较好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链球菌BSI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链球菌BSI患儿中,患儿预后不良12例,患儿存活48 例;患儿来源以社区获得性为主,占 80%;预后较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发热史、临床感染类型、感染季节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较好组中年龄3 岁以上患儿、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及以上患儿明显多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较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较好组的血小板水平明显较高,白细胞数目明显较多,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反应蛋白升高(OR=1.629,P=0.010)为链球菌 BSI 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白细胞升高(OR=0.584,P=0.031)、血小板升高(OR=0.504,P=0.038)为链球菌BSI患儿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链球菌BSI患儿表现呈多样化,6岁以下患儿为主要感染人群,白细胞、血小板水平降低和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为链球菌BSI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点防范,以提高患儿预后.

    链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预后危险因素

    动态监测血清FDP、S100β、FIB水平在脑梗死患者疗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刘洋李亚设石芳芳
    1761-1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动态监测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 β(Recombinant 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β,S100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在脑梗死患者疗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 9月至2023年 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组(19例)、有效组(29 例)和无效组(14例).分析对比患者治疗前、治疗7 d、14 d后血清FDP、S100β、FIB水平.分析对比不同时间点三组血清FDP、S100β、FIB水平并分析其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治疗 7 d后血清FDP、S100β、FIB水平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 14 d后,血清FDP、S100β、FIB水平<治疗7 d后<治疗前(P<0.05).不同时间点治疗无效组的血清FDP、S100β、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显效组、有效组;治疗有效组的血清FDP、S100β、FIB水平显著高于显效组(P<0.05).治疗14 d后,血清FDP、S100β、FIB水平与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呈正相关(P<0.05).治疗7 d后血清FDP、S100β、FIB水平联合预测脑梗死治疗无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96,显著高于单一指标的检测(P<0.05).结论:血清FDP、S100β、FIB水平在脑梗死患者疗程中变化显著,可为临床预测脑梗死患者治疗无效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脑梗死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纤维蛋白原疗效

    通脉降糖胶囊联合度拉糖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源
    1764-1766,1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肥胖 2 型糖尿病采用通脉降糖胶囊联合度拉糖肽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 2023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7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度拉糖肽治疗,43 例)和研究组(通脉降糖胶囊联合度拉糖肽治疗,44 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血糖相关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 2 m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脉降糖胶囊联合度拉糖肽治疗肥胖 2 型糖尿病,能提高临床疗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情况,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肥胖2型糖尿病通脉降糖胶囊度拉糖肽疗效血糖中医证候积分

    初诊糖尿病患者脂代谢指标及血BUN、UA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吴煜刘芳孔小青
    1767-1769,1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初诊糖尿病患者脂代谢指标及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1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初诊糖尿病患者共计 64 例;与此同时,从医院体检中心选取 50 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查阅患者电子病历档案以及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脂代谢水平、BUN以及UA水平;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上述指标以及水平进行对比,并分析上述指标应用于初诊糖尿病患者对的临床价值.结果:初诊糖尿病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初诊糖尿病组患者的BUN水平以及U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TG、TC、LDL-C、HDL-C、BUN以及UA水平同初诊糖尿病的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P<0.05).结论:初诊糖尿病患者脂代谢指标及BUN、UA水平同健康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值得临床研究人员的借鉴应用.

    初诊糖尿病脂代谢指标尿素氮尿酸临床价值分析

    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安全性分析

    查飞
    1770-1772,1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 2021 年 2 月-2023 年 4 月期间本院接受乌司他丁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的 94 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中采用的乌司他丁剂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应用小剂量乌司他丁(10万单位乌司他丁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47例)和大剂量组(20万单位乌司他丁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47例).分析对比两组的炎症因子水平、肺功能、血气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 2 w,两组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大剂量组的PCT、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 w后,两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irst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大剂量组的FEV1、FV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 w后,两组的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大剂量组的SaO2、O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小剂量乌司他丁,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更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和血气指标,且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乌司他丁大剂量安全性

    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尹冬琴李欢温晓芳
    1773-1775,1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22.01-2024.01 我院收治的 60 例NRDS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CPAP治疗,试验组给予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治疗 5 d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肺功能、血气指标、血清因子水平、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水平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水平降低,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呼吸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达峰时间(Time to reach peak tidal expiratory flow,TPTEF)、达峰容积比(Volume necessary to reach the peak expiratory flow in tidal breathing,VPEF/VE)水平均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5 d后,两组患儿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IL-4)水平升高,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降低,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治疗NRDS,改善患儿肺功能、血气指标、血清因子水平.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疗效血气指标并发症

    多索茶碱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吧坦对AECOPD伴肺炎患者细菌清除率、血气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盛飞祥江远义应良波
    1776-1778,1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多索茶碱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吧坦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伴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细菌清除率、血气指标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66名于2021 年1月到2024 年3月间诊断为 AECOPD伴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3)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吧坦治疗,观察组(n=33)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多索茶碱治疗.治疗周期7 d.治疗前后,比较患者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pH值、剩余碱(Base Excess,BE)以及碳酸氢根离子浓度(HCO3-);记录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统计细菌清除率;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体内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浆PaO2,pH,BE,HCO3-明显增高,PaCO2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间的毒副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索茶碱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吧坦治疗AECOPD伴肺炎患者,能有效提高细菌清除率,改善血气指标,改善临床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多索茶碱哌拉西林他唑吧坦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菌清除率

    门诊慢性胃炎患者的悉尼内镜胃炎分类及临床特征、Hp感染分析

    张俊李志平徐文斌
    1779-1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门诊慢性胃炎患者的悉尼内镜胃炎分类及临床特征、幽门螺杆菌(Hp)感染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8月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根据悉尼内镜胃炎分类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分组,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以及 Hp 感染情况.结果:60 例患者中萎缩性胃炎 7 例(11.67%),非萎缩性胃炎 42 例(70.00%),特殊类型 11 例(18.33%),其中非萎缩性胃炎包括红斑渗出性胃炎22例(36.67%)、平坦糜烂性胃炎10例(16.67%)、皱襞肥大性胃炎1例(1.67%)、出血性胃炎9例(15.00%),特殊类型包括反流性胃炎6 例(10.00%)、隆起糜烂性胃炎5例(8.33%),其中红斑渗出性胃炎占比最高,为36.67%,皱襞肥大性胃炎占比最低,为1.67%.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男性占比较高,为53.33%;41~60岁的患者占比最高,为55.00%;慢性胃炎患者中以超重、不吸烟、不饮酒患者居多;轻度肠化患者占比较高,为48.34%;炎症活动性检测中,正常患者占比较高,但仍有3.33%的患者为重度浸润;33.33%的患者有淋巴滤泡形成.60例患者中共37例(61.67%)患者为Hp感染,其余23例(38.33%)为非Hp感染;不同悉尼内镜胃炎分类的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情况比较: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与特殊类型的患者(P<0.05).结论:慢性胃炎不同悉尼内镜分型患者中,以红斑渗出性胃炎居多,中年超重患者占比较高且多数患者存在轻度肠化,超过一半的患者为Hp感染.

    慢性胃炎门诊悉尼内镜胃炎分类临床特征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