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语文
外国语文

熊沐清

双月刊

1674-6414

sisujournal@126.com

023-65385313

400031

重庆市沙坪坝区

外国语文/Journal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主要反映学院内外学者在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翻译等研究领域的热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外语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黄国文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理问题是每个研究者都必须时刻考虑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应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进行讨论,首先给伦理下简单的定义,然后介绍国外学者关于伦理问题研究的观点,接着通过分析多个问题说明研究者对伦理问题的认识贯穿到研究的全过程,最后提出区分"事实"与"观点"的重要性.本文的结论是:伦理问题不仅仅是关于伪造数据和抄袭这类现象,还涉及研究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对研究环境、研究参与者、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处理、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等重要问题的认识和伦理判断.

    应用语言学伦理教学研究

    语法转喻框架下"N的V"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

    吴吉东闫倩倩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N的V"结构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语法转喻视角,架构"N的V"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CCL中的真实语料,可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动词V进入"N的N'"构式的中心语N'位置,受到该构式的压制,从表动作的源概念转喻为表事件的目标概念;"N的V"的概念转喻触发其语法结构变化,体现在对动词V属性的重新范畴化和该结构作主、宾时对句子谓词的选择上;"N的V"的语法结构对其概念转喻有制约作用,体现在该结构的语义指称性和N与V的语义关联度上;语境对"N的V"结构的概念转喻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双向互动具有调控作用,体现在单音节动词进入该结构的允准条件和"N的V"结构歧义的消解上.

    N的V语法转喻形成机制认知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外实验语用学研究态势探析

    单谊
    2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探究21世纪国外实验语用学热点与前沿.研究发现如下发展态势:既延续经典议题,又涉足众多新兴议题;语用学经典文献总体决定研究议题与发展方向;高被引作者中出现新面孔,但老面孔依然占主导地位;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初显跨越多领域的特点;研究重镇在欧美,但亚洲已崭露头角;跳出专注语言哲学的窠臼,借助科学实验手段关注语言使用研究的学科独立性基本确立;英语在研究中独占鳌头,希腊语和法语比较活跃,汉语尚未占据一席之地;灵长目语言学这一新的领域正崭露头角.

    实验语用学CiteSpace6.1.R6(64-bit)Basic文献计量学分析热点前沿

    概念语法隐喻语义波的振动模式研究

    吴连春
    3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语法隐喻作为一种意义策略,在人类科学知识的建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义波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为知识如何通过逐步积累而得到建构提供客观而科学的解释.本文以语义波理论为基础,从语义波的分类和振动模式切入,阐释了概念语法隐喻语义波在现实语篇中通过"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简谐振动……"这一不断循环的模式来实现知识的累积式增长,为进一步探索概念语法隐喻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提供了一些启示,也为概念语法隐喻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概念语法隐喻语义波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

    非自然的内容、非自然的形式——电影叙事的非自然性

    刘宏伟马美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经典叙事学强调理论流派的融合发展,将电影叙事学与非自然叙事学相融合的电影非自然叙事研究成为后经典叙事学领域的一个必要支派.电影叙事中非自然的内容与非自然的形式是电影非自然叙事研究的核心问题.电影叙事内容的非自然性通过世界图式呈现为"不可能"的故事世界,电影叙事形式的非自然性与语篇图式和语言图式中出现的图式干扰相关.语篇图式的非自然性往往源于影片采用的伪线性和反线性的反常规叙事结构,语言图式的非自然性常常表现为视听并行与视听对立的反常规视听互动模式.

    电影非自然叙事不可能的故事世界反常规叙事结构反常规视听互动

    电影中的纽约城市叙述——纽约天际线与纽约城市人文真相

    曾传芳姚沁坤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为电影提供消费人群和取景素材,而电影通过镜头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纽约城市天际线在以纽约为故事背景的电影中反复出现,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城市天际线不仅指示故事发生的场所和背景,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具象体现和寓意衍生.分析电影对纽约天际线的叙述,可以挖掘纽约城市人文真相.经典的纽约天际线代表着美国的进步与繁荣,给予了人们对城市的乌托邦想象.后911时代的美国电影在叙述残缺的纽约天际线时,出现了不同的考量和选择,揭示了新的纽约城市人文真相.电影《世贸中心》选择坦然而克制地叙述和呈现被视为禁忌的纽约天际线和双子塔,意在探索直面灾难、治愈创伤之路.

    真实纽约电影纽约纽约天际线纽约城市人文真相

    赋的双重叙事进程英译研究

    阮诗芸申丹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赋的修辞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叙事方法进行,目前对赋的翻译现象尚未有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考察,遑论对赋及其英译中的双重叙事进程加以分析.本文揭示扬雄《羽猎赋》和潘岳《射雉赋》中存在的双重叙事进程,以早期苏格兰传教士湛约翰、美国汉学家康达维和美国学者窦瑞格的译本为例,分析美颂和讽刺这两种进程在英译过程中的传递和改变,以及译者受到的双重进程之影响.三位译者都倾向于认同讽喻进程,而避免成为美颂进程的理想读者.本文挖掘出其深层原因:译者的不同诗学观、翻译目的以及特定时空会影响和限制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与相关叙事学视角可为赋及其他相关文类的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维度.

    赋的英译双重叙事进程美颂和讽喻不同诗学观蒐狩赋

    笛福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与英国性建构

    陈栩孔令然
    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是笛福小说中循环出现且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个意象,身体的再现构成意识形态话语,涵摄了种族、性别和民族等诸多要素.笛福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不仅反映了生命个体的生存体验,亦是作者建构英国性的诗学手段.借由身体叙事,笛福塑造了英国现代公民的形象谱系:凭借勤勉自律消除身体饥饿的帝国殖民者;命运多舛、卖身为生的底层女性;疫病重创之下重建民族共同体的伦敦市民.身体叙事与笛福对英国性的审视同频共振,既有力呼应了 18世纪初期现代民族国家崛起的时代潮流,又深刻影响了后世小说家的身体书写与国族想象.

    丹尼尔·笛福身体身份英国

    对技术封建主义理性的批判

    叶夫根尼·莫罗佐夫蒋林
    9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硅谷和华尔街的食利者大亨从用户和债务人那里榨取非生产性财富,人们认为数字资本主义正在催生一个"新封建主义"时代的到来.本文反驳了这种观点,通过分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布伦纳论战,从封建主义逻辑和哈贝马斯的"再封建化"概念入手,剖析了原始积累中剥削、征用、掠夺的资本主义本质,指出与施加在资本家身上的系统性压力所导致的"创新式积累"不同,哈维的"剥夺式积累"已成为新时代积累的主导形式;文章认为现代金融被剥夺逻辑和寄生逻辑所取代,资本家通过对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包括数据持有的控制,成为完全寄生于大众创造力而无需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食利者;数据的兴起催生了庞大的数字经济,谷歌、脸书等数字巨头通过用户、数据和广告之间的关联掠夺了全球大量的剩余价值.文章对祖博夫的"监视资本主义"提出了质疑,认为它缺乏激进的政治议程,无法把握非资本主义数字经济在未来的运作方式;文章同时批判了技术封建主义的分析框架将国家排除在外的做法,指出其忽略了美国在硅谷崛起为全球技术经济霸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数字资本主义新封建主义数字经济科技公司

    资本主义一如往昔?——数字知识垄断的启示

    塞西莉亚·瑞卡普张可人祝朝伟
    12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作为权力关系的垄断切入,试图回答"资本主义积累模式是否一如往昔"这一问题,研究以当今数字经济、资本主义、科技巨头与知识垄断几大要素的 日益勾联为核心,拓展了乌戈·帕加诺(UgoPagno)所提出的"知识垄断资本主义"概念,详细探究了大型科技公司垄断权力的新颖性、促生该类垄断的诸多因素以及其藉以控制其他企业的内在机制.文章以占有市场巨量份额的微软以及其他类似产业巨头为例,剖析了其如何与各国政府、大学与科技工作者在政治、学术和技术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其知识垄断的目的.文章认为,科技巨头利用工人知识产权与雇主的分离获得市场影响力,借助人工智能、云服务、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实施数据垄断,通过数字知识垄断操纵企业、控制市场并打破"创新-传播"的循环.因此,今天的资本主义并非以前的资本主义.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界亟需开展深入研究,重估资本主义通过知识垄断实现资本积累的手段机制和潜在威胁.

    资本主义数字知识垄断大型科技公司权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