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戏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

杜建华

双月刊

1003-7500

scxj@vip.163.com

028-86113570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下汪家拐街22号

四川戏剧/Journal Sichuan Theat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艺术类专业期刊,旨在加强戏剧理论、艺术现象研究,繁荣戏剧文学,活跃戏剧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拉魂腔"的发展轨迹与艺术形态

    肖阳赵兴勤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拉魂腔",从艺术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作"唱门子"(肇始期)、"对子戏"(萌芽期)、"小戏班"(生长期)、"大戏班"(拓展期)四个历史时期."拉魂腔"艺人从单兵作战、结对演出到形成班社抱团取暖,再到班社林立聚众商演,一路艰辛,一路成长.通过对其发展轨迹的梳理和艺术形态的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内在肌理和嬗变规律.

    "拉魂腔"发展轨迹艺术形态

    非遗保护背景下川剧传承人的实践探索

    刘少梅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剧作为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项目,是四川省非遗保护历程最长的项目之一.以各级传承人为代表的传承群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川剧非遗保护工作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充分发挥了其引领示范作用.但客观来看,目前川剧非遗保护的现状与国家整体性的非遗保护工作进程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川剧传承人队伍建设有待优化,部分传承模式较为固化单一.直面川剧及其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困境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是川剧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川剧川剧传承队伍建设

    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竖吹乐器考

    刘晴王鹤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依据魏晋南北朝文献与文物遗存关于箫的载述,认为魏晋南北朝没有竖吹箫的称谓与遗存,根据其吹奏方式、形制以及文献记载等方面的考究,认为此画像中的竖吹乐器应为汉朝的"篴",或是"篴"的后裔,并由此判断此画像为"弹琵琶、吹篷奏乐图"与"弹琵琶、吹篴宴乐图".本文力求从文献、图像与历史遗存中寻找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竖吹乐器的形制、演奏形态与历史定位,从我国不同地域现存的实物中分析截竹乐器的关联性,从古籍文献、民族学的角度推测截竹乐器的历史文化传播路径.

    嘉峪关魏晋墓汉画像砖截竹乐器

    艺术教育融入职前全科教师培养的价值与实践研究

    张虹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前全科教师的艺术教育既具有传授艺术技能、培养审美能力、涵养教育情怀等多重育人价值,也在育人理念、课程设置、地方属性等方面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职前全科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音体美等学科知识教学的简单相加,即不能将其视为技能教育或知识教育,否则会使其育人目标缺少对乡村教师师德、师能、师魂的全景式观照,也不能泛化为通识教育,成为德育的辅助工具,否则很难满足当前乡村学校对具备音体美教学素养的全科教师的实际需求.基于此,要赋予职前全科教师艺术教育以新的价值内涵,尤其要对职前全科教师艺术教育的"专""博"属性、乡土元素与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统整,以提升全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职前全科教师艺术教育乡村教师艺术素养

    音乐创作教学的五个维度

    郭红喜陈萱桐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音乐创作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说就是对集文化审美能力、创意设计能力、个性塑造能力以及技术驾驭能力为一体的能力培养.然而,在当今音乐创作教育教学中,依然存在崇尚技术至上的教学理念,对于技术之外的文化素质学习、积累和修养普遍都不够重视,导致众多"高技术、低评价"的作品或人才出现.本文从解决这一问题出发,将音乐创作教学概括为五个维度,从理念到方法进行了一些展开性论述,力求为音乐创作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音乐创作教育教学教学方法文化审美培养实践平台建设

    新时代中国高校歌剧人才培养机制的构设

    张运超徐子雯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新文科"与"中国乐派"的时代背景,当前中国高校歌剧人才的培养机制凸显出跨艺术门类、跨专业领域、跨文化语境等综合特征.在跨域知识结构的建构以及综合表演能力培养中,借由当前中国歌剧艺术体系建构中的多元文化视野与多学科视野,可以让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新时代歌剧艺术的发展趋向,同时也可以引导新时代歌剧人才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凸显人文关怀,真正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的长远发展.

    新文科中国乐派人才培养机制歌剧

    新文科视域下戏曲创作人才培养研究

    陈锦宣费再丽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戏曲教育实现了从传统师徒制传承到现代高等教育的转型,建立了完备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创作类人才培养面临挑战,如舞台实践机会少、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和戏曲创新力下降.2020年提出的新文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戏曲教育带来变革机遇.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全面审视戏曲创作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改进策略,有助于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和文化传承.

    戏曲教育人才培养新文科跨学科融合舞台实践

    黄庭坚书杜诗略论

    王飞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庭坚学习传承诗圣杜甫的诗歌精神,是后世学杜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大规模书写宣扬杜诗的第一人.黄庭坚系统书写杜诗,刻石流传,出于其尊杜的文化自觉,不仅仅具有诗歌文本的意义,更关乎风俗教化、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及诗歌创作的大主题,允为中国文化史上现象级的事件.黄庭坚带给四川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杜甫一样,是潜移默化,广泛而深远的.

    书法艺术黄庭坚杜诗

    苏轼画论与禅学关系研究

    张令伟叶俊岑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的文人画思想脱胎于融通儒、释、道三教的三苏蜀学,兼容禅宗、道学审美思想.苏轼本人一生与佛教结缘,禅宗的人生哲学可谓是他失意人生的精神慰藉,深刻影响了苏轼哲学、艺术思想内核的形成.本文通过梳理禅宗在北宋时期的发展,理清禅宗思想对三苏蜀学及苏轼本人的影响,论述苏轼画论与禅学、禅画的关系.

    苏轼文人画论禅学禅画

    "扬一益二"刍议

    杨玉华董汭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一益二"是中唐以后描述扬州和成都繁华兴旺的流行话头.它说明在某个历史时期,扬州与成都分别是中国东部和西部最富庶繁荣的城市,且常常被彼此并提、对比、互照,成为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类型的代表而凸显出各自风格特色.但对于此种排位,当时即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扬州在许多方面都无法与成都相比,遂形成一桩历史公案.认真梳理有关历史记载,还原历史之真实,对于深入研究天府文化,客观估量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文化天府文化"扬一益二"万里桥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