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产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产学杂志
水产学杂志

孙大江

双月刊

1005-3832

youli3935@sina.com

0451-84601365、84861321-819

150070

哈尔滨市道里区河松街232号

水产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isheri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公开发行的水产学综合性刊物(半年刊)。其宗旨是为水产界和水生生物学界的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人员等提供科学技术交流的园地,传播新成果、新技术信息,为促进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酸盐碱度胁迫对乌苏里白鲑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生长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雪峰黄天晴刘恩慧徐革锋...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碱胁迫对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及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水温 18℃下,将初始平均体质量(60.43±2.45)g的乌苏里白鲑饲养在 180 cm×60 cm×47 cm的循环控温水族箱中 6 周,水中碳酸氢钠碱度为0 mmol/L、5 mmol/L、10 mmol/L、20 mmol/L和 30 mmol/L,每个碱度组 30 尾鱼,三个平行组(n=10).结果表明,在 20mmol/L、30 mmol/L碱度下乌苏里白鲑的生长性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存活率均为100%,而在10 mmol/L组中增重率(87.85%)与特定生长率(1.50%/d)最高,饲料系数(0.88)最低,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 mmol/L、30 mmol/L碱度胁迫组中肝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5 mmol/L、10 mmol/L碱度组中抗氧化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 5 mmol/L、10 mmol/L碱度下乌苏里白鲑IGF-1/GH生长轴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10 mmol/L组表达量达峰值(P<0.05);20 mmol/L、30 mmol/L碳酸盐碱度下表达量显著下降,30 mmol/L组最低,仅为对照组的 38%(P<0.05)和 30%(P<0.05).结果表明,乌苏里白鲑对碳酸盐碱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 10 mmol/L的低碱度环境中生长较好,尽管在 20 mmol/L、30 mmol/L碱度不利于乌苏里白鲑生长,但其存活率仍为 100%.

    乌苏里白鲑碳酸盐碱度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

    用矿物元素指纹识别中华绒螯蟹产地及其养殖水体

    宋学宏黄芳梁凤玲胡建国...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测定体质量为 180~200 g左右、产自阳澄湖湖区(YCL)、阳澄湖周边池塘(YCP)、洪泽湖(HZL)、高邮湖(GYL)、固城湖(GCL)湖区的雄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Ca、Mg、K、Na、Sr和Fe等 35 种元素的含量,以开发中华绒螯蟹产地及其养殖水体的识别技术.结果表明,32 种元素组间差异显著(P<0.05).基于 35种元素对中华绒螯蟹来源进行判别分析,10 种元素进入判别模型,测试集和交叉验证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8.3%和 98.3%,仅有 11.1%的HZL蟹被判入地理距离较近的GYL.剔除Ca、Mg、K、Na、Fe、Mn、Zn、Cu这 8 种在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人为输入量较大的元素再行判别分析,则 6 种元素进入判别模型,测试集和交叉验证判别准确率分别为 100.0%和 96.7%,仍有 11.1%的HZL蟹被判入GYL,还有 11.1%的GCL蟹被判入GYL.上述结果表明,采用矿物元素指纹识别中华绒螯蟹产地和养殖水体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养殖过程中人为输入量较大的元素对中华绒螯蟹产地与养殖水体的识别无不利影响.

    中华绒螯蟹元素指纹产地养殖水体判别分析

    脆肉鲩器官组织胶原纤维染色观察

    张玮岚杜瑞雪叶元土肖旭全...
    16-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饲喂蚕豆的脆肉鲩(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与普通草鱼不同器官组织中胶原纤维分布的特征,本试验对体质量 7.0 kg的脆肉鲩和体质量 4.5 kg的普通草鱼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心脏、肝胰脏、脾脏、前肠、中肠及后肠组织制作Masson染色切片,分析胶原纤维数量及分布.结果显示:器官组织中胶原纤维被染成蓝色,肌纤维被染成红色.脆肉鲩背肌、腹肌的胶原纤维染色更深、分布面积更大;背肌横切面、腹肌横切面的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分别是普通草鱼的 1.27 倍和 2.09 倍,显示出脆肉鲩肌肉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更丰富;脆肉鲩肝胰脏、脾脏和心脏组织中,胶原纤维主要分布在肝胰脏门管区中的动脉、静脉管壁间隙、脾脏脾索内及心脏结缔组织中.对比发现,普通草鱼和脆肉鲩肠道组织平滑肌的大量胶原纤维分布在平滑肌细胞间,且脆肉鲩前、中、后肠的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分别是普通草鱼的 2.16 倍、1.68 倍和 2.66 倍.与肌肉、肝胰脏、脾脏和心脏相比,肠道的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多.器官组织的纵切和横切片显示,肌肉(骨骼肌细胞)、肠道(平滑肌细胞)和心脏(心肌细胞)的肌细胞类型并未发生改变,改变还是胶原纤维数量与分布、结缔组织的结构等.

    脆肉鲩器官组织胶原纤维Masson染色

    虾肝肠胞虫极管蛋白3的鉴定

    于志君王李宝史文军黎慧...
    22-2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极管蛋白在EHP侵染宿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虾肝肠胞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通过克隆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极管蛋白 3 基因(Polar tube protein 3,PTP3),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其核心区域部分序列编码的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纯化,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PTP3中最长的开放阅读框片段长3 390 bp,编码1 13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25 kD.该蛋白拥有13个N-糖基化位点和多个O-糖基化位点,未发现信号肽结构域;拥有117个磷酸化位点,其中苏氨酸磷酸化位点最多,为71个;二级结构较为简单,α螺旋占41.77%,是最大量的结构元件;延伸链占12.48%,无规卷曲占39.29%,β转角占6.46%.通过免疫印迹试验验证多抗的特异性,用免疫荧光实验观察极管蛋白在极管弹射时的状态,表明EHPPTP3分布于虾肝肠胞虫弹出的极管上,是新鉴定出的虾肝肠胞虫极管蛋白,确认了EHPPTP3的存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特征、蛋白表达特征、多抗特异性以及定位特征证实本研究克隆的PTP3即为EHP极管蛋白3(EHPPTP3),是虾肝肠胞虫中新鉴定出的一种极管蛋白.

    南美白对虾肝肠胞虫极管蛋白3生物信息学分析多克隆抗体

    (鰤)诺卡氏菌口服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果研究

    吴雅婷武尊高浩峰何学欣...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海藻酸钠为包被体,(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全菌灭活疫苗为内芯,制备(鰤)诺卡氏菌口服微球疫苗,口灌体质量(45±5)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一周灌 3 d停 4 d,4 周后每尾腹腔注射 100 μL(鰤)诺卡氏菌液,攻毒浓度为 1×108 CFU/mL,对照组口服生理盐水微球,然后测定保护率及肝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用RT-PCR研究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口服疫苗免疫保护率(RPS)为 67%,疫苗组ACP活力在免疫 1 周时达到峰值;CAT活力在免疫后先升高再降低,在免疫 1 周时达峰值,第 3 周时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LSZ活力第 2 d、21 d、28 d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活力整体显著低于对照组;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口服疫苗免疫后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激发TLR信号通路,促进TLR2、TLR3、MyD88 基因表达量上调.细胞因子类相关基因IL-12p40、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免疫球蛋白IgM,及适应性免疫相关基因MHC表达量均有上调,但不同组织上调程度不同.

    诺卡氏菌珍珠龙胆石斑鱼口服疫苗免疫基因免疫保护率酶活性

    减少拥挤对中间球海胆幼胆行为、生长和抗病的影响

    罗嘉丁鹏高居杰李永超...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常水温下,将壳径约 1.0 cm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幼胆饲养在长 19.6 cm×宽16.8 cm×高 18.5 cm的饲养箱中,每箱 24 只,但彼此接触的拥挤程度不同:高拥挤的H组海胆直接放入饲养箱中;中拥挤的M组饲养箱用横隔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放 8 只幼胆;低拥挤L组的饲养箱在横向隔间的基础上,每层纵向隔间为 2×4 的 24 个小隔间,每个小隔间 1 只海胆.常规相同饲养管理 5 周时,评估各组海胆的体尺、口器生长、肠重、肠道形态和管足伸出程度.一周后,在每组中随机取 10 只健康海胆置于饲养箱中,放入 3只死于黑嘴病的海胆尸体,连续 5 天观察、计算每组海胆的患病率与死亡率,研究减少拥挤对中间球海胆幼胆行为、生长和抗病的影响.结果发现,L组海胆的壳径(17.18±1.51)cm和体质量(2.57±0.59)g显著高于H组[壳径(15.53±1.68)cm,体质量(2.01±0.56)g].L组海胆的肠重(0.14±0.07)g显著高于H组(0.07±0.03)g,且肠道环状皱襞排列整齐,几乎无组织空化,细胞形态正常.这说明低拥挤环境下海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更强,生长更快.L组海胆的发病率(21.25±13.56)%显著低于H组(67.14±14.96)%.本研究表明降低拥挤程度能有效地提高中间育成幼胆的生长速度和抗病性,为高效率海胆中间育成提供新途径.

    中间球海胆中间育成拥挤生长抗病

    乳山长牡蛎共附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蒋之琛刘明坤王文岐吴富村...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培养 2020 年 6-9 月采自山东省威海市乳山牡蛎养殖区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胃和鳃部位共附生可培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 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多样性分析,同时筛选副溶血性弧菌的拮抗菌.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细菌 422 株,删除重复后共获得不同批次细菌 258 株,主要包括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 4 个类群,分别占比 72.2%、12.6%、11.8%和 3.4%,共囊括了 6 个纲,63 个属和 119 个种,并分离到 1 个潜在新种.分离的不同种类弧菌可能与牡蛎夏季高死亡率有关,并筛选出一株杀鱼假交替单胞菌ML-231 对副溶血性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乳山长牡蛎共附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发现多种致病性弧菌,并获得 1 株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对今后乳山长牡蛎的生产管理及弧菌防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长牡蛎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弧菌拮抗菌

    辛硫磷对罗氏沼虾的毒性效应研究

    纪鹏许文静敖士齐吴聪聪...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辛硫磷对水产动物的毒性作用,在水温(21.0±0.5)℃下,将平均体质量为(1.2±0.2)g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置于 30 L水体中,水中辛硫磷浓度为 0 μg/L(对照组)、3.125 μg/L、6.25 μg/L、12.5 μg/L、25.0 μg/L、50.0 μg/L和 100.0 μg/L,采用半静水方法开展急性毒性试验.为进一步探究辛硫磷对罗氏沼虾的毒性及损伤的可逆性,将罗氏沼虾暴露于 1/3 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辛硫磷水体中饲养 4 d后,移至清水中饲养 7 d,对照组饲养于清水中,每天更换 1/2 水体,设置 3 个平行,每组 40 尾罗氏沼虾.在第 0 d、4 d、11 d随机取各组肝胰腺、鳃和肠道,用Bouin's试液固定,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在第 0 d、1 d、2 d、4 d、11 d随机取肝胰腺和肌肉组织,液氮中快速冷冻,-80℃保存,用于酶活和基因表达测定.结果表明,辛硫磷对罗氏沼虾的 24 h、48 h、72 h和 96 h LC50 分别是 16.834 μg/L、10.644 μg/L、8.570 μg/L和 6.988 μg/L,属剧毒.暴露于 2 μg/L的辛硫磷中 4 d,罗氏沼虾肝胰腺、鳃和肠道组织损伤严重,肝小管结构破坏,管内空隙消失,鳃丝顶部膨大,鳃基部出现空泡,肠道绒毛结构受损,上皮细胞脱落;肝胰腺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下降(P<0.01),氧自由基和脂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1),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1),神经传导关键酶(乙酰胆碱酶,AChE)活性显著下降(P<0.01),免疫相关基因(alf基因、hsp基因、hemocyanin基因和proPO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移至清水养殖 7 d后,罗氏沼虾的组织病理损伤、肝胰腺功能、氧化应激、神经和免疫损伤均有恢复,但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表明辛硫磷对罗氏沼虾的部分损伤不可逆.

    辛硫磷罗氏沼虾急性毒性组织病理损伤氧化应激

    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肝脏酶活性的影响

    谭婷杨超超杨娜王琪...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甲基托布津(Methyltobuzine,TM)和多菌灵(Carbendazim,BCM)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在水温(25±2)℃下,将平均体长(6.3±0.7)cm和平均质量(2.4±0.5)g的 6 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置于 65 mg·L-1、85 mg·L-1、112 mg·L-1、146 mg·L-1、191 mg·L-1 TM和 26 mg·L-1、34 mg·L-1、45 mg·L-1、58 mg·L-1、76 mg·L-1 BCM下,采用半静水实验法,研究TM和BCM的 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 24 h安全浓度(SC);并在 0.05 mg·L-1、0.50 mg·L-1、5.00 mg·L-1 TM和 0.02 mg·L-1、0.10 mg·L-1、0.50 mg·L-1、2.50 mg·L-1 BCM中胁迫 7 d、14 d、21 d、28 d,检测泥鳅肝脏过氧化物酶(POD)、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TM对泥鳅的 24 h、48 h、72 h、96 h LC50 分别为 35.48 mg·L-1、26.98 mg·L-1、17.25 mg·L-1 和10.03 mg·L-1,24 h SC为 6.16 mg·L-1;BCM对泥鳅的 24 h、48 h、72 h、96 h LC50 分别为 23.53 mg·L-1、17.66 mg·L-1、6.54 mg·L-1 和 3.58 mg·L-1,24 h SC为 3.98 mg·L-1;TM和BCM胁迫下POD、GOT、GPT活性随浓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各参数的活性呈下调趋势.BCM处理组较TM处理组变化趋势更显著.综上所述,TM对 6 月龄泥鳅具有低毒性作用,BCM对 6 月龄泥鳅则具有中等毒性作用;一定剂量TM和BCM长期胁迫对泥鳅造成严重影响,对POD、GPT、GOT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随胁迫时间延长抑制加剧,其中BCM较TM抑制作用更强.

    泥鳅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急性毒性酶活性

    春季桑沟湾硅藻群落结构对硅酸盐加富的响应研究

    张凯姜娓娓万东杰高亚平...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 年 5 月,在水温 13.83~16.96℃下,用现场陆基围隔实验方法研究添加硅酸盐对山东荣成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丰度(以叶绿素a浓度表征)、粒径结构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体积为 100 L的直筒型透明聚乙烯袋围隔而成的实验单元,设置 3 个处理组,每组三个平行:自然海水组 1.41 μmol/L SiO3-Si(对照组);低浓度组 20.00 μmol/L SiO3-Si(LS组);高浓度组 100.00 μmol/L SiO3-Si(HS组);取桑沟湾近岸表层海水 70 L,经 200 μm筛绢过滤后注入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中均配置 2 W的小型抽水泵,保持海水始终处于混匀状态,不与外部水体交换,添加的硅酸盐为分析纯九水硅酸钠,并固定在长200 cm、宽 160 cm、高 120 cm,容积约 3 800 L的陆基围隔中,实验持续时间7 d.结果显示:(1)添加硅酸盐可提高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LS组和HS组叶绿素a浓度分别是对照组的 1.95 倍和 1.94 倍,主要是小型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浓度显著提高;(2)硅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优势种,占物种丰富度的 77.27%,硅藻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 0.96×103~1.62×103 cells/L,LS组和HS组的硅藻细胞丰度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 53.53%和 69.77%;(3)添加硅酸盐显著促进了小环藻(Cyclotella)、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等生长(P<0.05),其中小新月菱形藻的藻细胞丰度增加显著,比对照组增加了 181.69%;(4)添加硅酸盐对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增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物种丰富度(P<0.05).本结果将为后续探索养殖水域关键时段硅元素补充策略、研发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提升技术进而提高贝类养殖容量的可能性提供基础数据和有价值的线索.

    硅酸盐硅藻群落结构粒径结构桑沟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