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与发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与发展
人口与发展

郑晓瑛

双月刊

1674-1668

rkyfz@pku.edu.cn

010-62751975

100871

北京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内

人口与发展/Journ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由北京大学主办,以人口、老龄、健康、劳动、统计、计划生育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学术期刊,自2000年改版扩版以来,以其一流的学术水准、严格规范的编辑体例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与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年龄模式及其特征——基于省级尺度的类型分析

    周皓陈晓雄
    2-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在描述中国各省区省际流出与流入人口年龄别流动率的基础上,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类型化分析了中国31个省区的年龄别流出率和年龄别流入率,并进一步结合各省总省际流入率与流出率综合性地提炼出五种类型.分析结果表明,各省的省际流动人口年龄别流动率存在较大差异;四类流出模式和五类流入模式可以概括省际流动人口的年龄别流动率模式;结合各省总的流出率与流入率则可以将各省的年龄模式综合为五种类型.这些结果可以作为未来区域性人口预测的相关参数.最后还提出了有关人口迁移流动的定义问题、年龄模式的地域差异性反映了我国人口迁移转变的地区阶梯性,以及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甚至中国人口问题)的地域差异性.

    省际流动人口流量流动人口年龄别流动率类型化省级尺度

    主客观建成环境、社会支持与流动人口心理融入——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

    贺三维祁子良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人口心理融入是推进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中部地区流动人口心理融入的整体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心理融入水平整体上不高,且身份认同维度得分最低.建成环境的客观测度和主观感知对流动人口心理融入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主客观建成环境也会通过情感支持和社交支持对心理融入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社会支持对心理融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仅社交支持的影响显著.

    主客观建成环境社会支持心理融入流动人口

    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居民生育意愿

    万丰华陈思静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意愿能够有效地预测实际生育水平,它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基于CGSS2010至2017年数据的分析表明:(1)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生育意愿,这一结果在工具变量内生性检验以及多个稳健性检验中相当稳健.(2)性别平等意识在主观社会阶层和生育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主观社会阶层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异质性.(4)共同命运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层面的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生育意愿.上述发现有助于完善和丰富国内外生育意愿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并为相关生育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社会阶层生育意愿性别平等意识共同命运模型

    何种孝道可以提升老龄人口福祉?——基于CFPS数据的分析

    陈滔胡安宁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资料,从代际互动视角出发,探讨子女孝道观念与老龄父母自评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此挖掘孝文化对老龄社会治理的积极价值.研究发现,通过提升子女对老龄父母的情感支持,相互性孝道观念构成保障与提升老龄父母幸福感的正向促进因素,且这种促进效果对相对弱势(如没有退休金)的老龄群体的作用更强.与之相比,子女的权威性孝道观念对老龄父母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但能促进子女对老龄父母的经济支持.这些结果表明,相互性孝道观念构成家庭层面保障老龄人口生活福祉的文化基础,是当代中国制度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而强调亲子等级差异的权威性孝道观念在提升老龄人口福祉方面的作用则缺乏经验支撑,但其有助于激发子女对父母的孝行支持.据此,文章提出在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孝道不同维度内涵的时代价值差异.

    老龄人口幸福感相互性孝道权威性孝道孝行支持

    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曹冉苏会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这一趋势下研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行为,有助于明晰新时代下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本文利用2015-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家庭结构变迁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并探究这一影响在不同的年龄群体、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下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相比于家庭结构大型化,家庭结构变迁后的小型化减少了子代对父代的时间支持和经济支持,阻碍了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农村低龄老年人,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农村高龄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阻碍作用更强.此外,家庭结构小型化显著减少了健康状况较差和高收入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家庭和政府层面提出了提高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参考路径.

    家庭结构变迁家庭结构大型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医疗服务利用

    宗族文化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

    杨志海陈芝芝
    6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研究宗族文化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宗族文化强度越大和宗族多样性越高都显著不利于农村女性参与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宗族文化对未婚女性非农就业无显著影响,对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对生育阶段女性的影响显著强于非生育阶段女性.此外,宗族文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南方地区的宗族文化显著降低农村女性的非农就业概率,而北方地区的宗族文化无显著影响.在作用机制方面,证明了宗族文化通过影响生育行为、教育投资以及家庭分工进而制约农村女性参与非农就业.还进一步探究了宗族文化是否影响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地点.结果显示,宗族文化虽然不利于农村女性非农就业,但对于已实现非农就业的女性而言,宗族文化有利于其跨县就业和跨省就业.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文化方面进行积极引导,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

    农村女性宗族文化非农就业家庭分工模式

    农民工自我雇佣的收入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

    王净净赵建国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从事自我雇佣的收入效应及其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自我雇佣与机会型自雇对农民工收入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但生存型自雇却明显抑制了农民工的收入提升.机会型自雇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呈"线性上升型"趋势,且总体无显著差异.而自我雇佣与生存型自雇在低分位点上对农民工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应,但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亦表现出"线性上升型"趋势,两者整体呈"正U型"发展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自我雇佣、机会型自雇以及生存型自雇对层次较高的产业、东中部区域、男性、年龄相对较小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工产生了更加明显的收入促进效应.研究为完善促进农民工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

    农民工自我雇佣收入效应异质性

    婚姻市场性别结构对女性婚姻流动距离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

    林文辉石人炳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关于婚姻流动距离的研究中,个体对于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偏好因素的影响已经被广泛认同.然而地区性别结构因素作为地区婚姻市场的一种重要的宏观因素,关于其对于婚姻流动距离的影响还值得深入探讨.基于婚姻搜寻理论,利用多层模型证实了地区婚姻市场性别结构对中国女性婚姻流出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的来看,未婚人口性别比高的地区,女性婚姻流出距离相对更短,当地女性更可能在较近的地区结婚.(2)性别结构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城乡之间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之间存在异质性,户籍地为低收入地区、乡村地区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婚姻流动距离受到婚姻市场性别结构的影响较大.

    婚姻流动距离地区婚姻市场性别失衡婚姻搜寻理论多层模型

    中国的男性婚姻溢价:"相夫"还是"选择"?

    蒋伟杰程琴琴
    10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识别方法,结合2007-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实证检验中国男性婚姻溢价现象的成因,该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传统计量模型无法同时识别"相夫效应"和"选择效应"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剔除男性个体特征对其工资收入的影响后,在婚男性小时工资收入显著比非在婚男性高出23.1%.具体而言,男性婚姻溢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相夫效应"所致,而"选择效应"对于男性婚姻溢价的影响并不显著.不仅如此,对于两种效应贡献度的分解分析结果同样支持上述结论,即无论从统计意义还是经济意义上看,男性婚姻溢价多数源自"相夫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家庭妻子的"相夫效应"大于农村家庭,且城镇婚姻中存在显著的"选择效应",妻子会选择生产率更高的丈夫组建家庭;同时,妻子个体特征也会影响"相夫效应",一般来说,妻子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越高,相应的"相夫"能力就越强,使得男性婚姻溢价越高.

    男性婚姻溢价无条件分布相夫效应选择效应

    休闲活动对城市老年慢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基于社会支持、慢病数量的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

    李从容岳卓依许彤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人患慢性病比例的上升使得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与老年人口平均健康寿命的差距不断扩大.利用2021年西安市老年慢病患者文化活动参与调查数据,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社会支持及慢病数量在不同类型休闲活动对城市老年慢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个体休闲活动、团体休闲活动和社会支持对城市老年慢病患者生命质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社会支持在团体休闲活动与生命质量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同时,慢病数量在城市老年慢病患者"团体休闲活动-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生命质量"影响路径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强调了改善社区休闲活动参与环境和构建多层次老年慢病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对提升城市居民健康寿命的重要性.

    老年人休闲活动生命质量社会支持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