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伤残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伤残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会,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
中国伤残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会,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

刘长荣

月刊

1673-6567

zgscyxzz@126.com

0451-85552550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23号

中国伤残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物是以刊登伤残医学为主的多学科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以从事伤(病)残、临床、康复、推理等工作的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伤(病)残人为主要对象,以促进我国伤残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伤(病)残人的健康水平与生存质量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血清学检测分析

    赵士霞赵士杰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血清学检测价值。方法:选择 2020年 4月—2023年 2月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 86例布氏杆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 36例患者为关节痛组,非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 50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 2组的血清学指标,判定患者的脊柱关节疼痛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痛组的血清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滑膜环瓜氨酸肽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血清 1,25-二羟基维生素D3 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痛组的脊柱关节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86例患者中,Pearson分析显示,血清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滑膜环瓜氨酸肽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1,25-二羟基维生素D3 含量与脊柱关节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存在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滑膜环瓜氨酸肽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1,25-二羟基维生素D3 含量为影响脊柱关节疼痛VAS评分的重要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脊柱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布氏杆菌病患者比较常见,多表现为血清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滑膜环瓜氨酸肽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含量增高与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 含量降低,加强血清学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脊柱关节痛首发症状布氏杆菌病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滑膜环瓜氨酸肽抗体

    活血止痛胶囊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

    李姗姗杨远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与观察活血止痛胶囊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5月吴堡县中医院和洛南县医院诊治的73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掷硬币原则将73例患者分为中医组(n=37)和对照组(n=36)。对照组给予功能锻炼治疗,中医组给予活血止痛胶囊配合功能锻炼治疗,2组都治疗并观察 1个月,判定 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组治疗 1个月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个月后,2组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中医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个月后,2组血清 25-羟维生素D3 含量均高于治疗前,且中医组血清 25-羟维生素D3 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 1个月期间腹部不适、头晕、褥疮、静脉血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止痛胶囊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也可提高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 含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膝骨性关节炎活血止痛胶囊功能锻炼膝关节Lysholm评分25-羟维生素D3不良反应

    托法替布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

    雷尚文张晓莉李子佳张佳红...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托法替布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 2021年 6月—2023年 1月我院收治的 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托法替布组与对照组,各 4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托法替布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托法替布治疗,2组均治疗观察 12周,比较 2组患者的滑膜增生程度与骨侵蚀变化情况、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 12周后的骨侵蚀评分、滑膜增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托法替布组治疗 12周后骨侵蚀评分、滑膜增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嗜睡、静脉血栓、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2周后的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托法替布组治疗 12周后的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法替布组治疗 12周后的功能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功能状况、生理功能状况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法替布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应用能缓解滑膜增生程度与骨侵蚀程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降低患者的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持续改善患者的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增生托法替布不良反应C-反应蛋白骨侵蚀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CT能谱成像与定量CT技术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分析

    苏婷婷王磊王秀艳娜日苏...
    13-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诊断中CT能谱成像与定量CT技术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选取 2020年 2月—2022年1月于本院进行体检的 200例疑似骨量减少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能谱成像及定量CT测定骨密度,并实施双能X线骨密度(DXA)测定(金标准),以金标准为标准,观察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DXA诊断结果显示,骨质疏松阳性 96例,阴性 104例;定量CT诊断结果显示,骨质疏松阳性 78例,阴性 122例,CT能谱成像技术诊断结果显示,骨质疏松阳性 90例,阴性 106例。基于DXA诊断结果,骨质疏松诊断中CT能谱成像技术的诊断灵敏度为 92。71%,特异性为93。27%,阳性预测值为 93。68%,阴性预测值为 93。27%,综合诊断准确率为 93。00%,均高于定量CT的 64。58%,84。62%,79。49%,72。13%,7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质疏松群体、低骨量群体及正常骨量群体中,CT成像技术得到的骨密度均高于CT定量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的诊断筛查中,能谱CT较定量CT具有显著优势,其可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效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骨质疏松骨密度CT能谱成像技术骨密度定量CT筛查诊断

    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茂伦张锋王布雨骆艳飞...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5 月—2022年 3月我院治疗的 40例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方案,详细记录两个阶段手术治疗结果,分析影响患者骨愈合时间和下肢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术后 1年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感染未再复发,患者术后 1年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淀率、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术前,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和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均高于术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骨愈合时间与患者年龄、病灶部位相关,年龄越大患者骨愈合速度越慢,股骨愈合速度快于胫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C-M分型、植骨类型、间断期时间、一阶段术中固定方式及病因无较大关联性(P>0。05);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改善情况(LEFS评分)与其一阶段术中固定方式相关,内固定更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改善(P<0。05);与其他因素无较大关联性(P>0。05)。结论: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患者接受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疗效显著,对于控制感染率有较好的效果,而影响患者术后骨愈合的因素主要为年龄和病灶部位,除此之外,一阶段术中固定方式选择内固定更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改善。

    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病灶扩大切除膜诱导技术感染率治疗效果影响因素

    下肢骨折治疗前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超声检测的价值分析

    张月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下肢骨折治疗前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超声检测价值。方法:选取 2020年 1月—2021年 2月我院收治的 38例下肢骨折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进行检测,评估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超声检测结果,同时研究超声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和误诊率。结果:本研究的 38例患者经最终临床证实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超声检出36例,超声检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阳性检出率为94。74%,误诊率为5。26%,检验结果和临床病理证实结果相比无差异(P>0。05)。溶栓治疗 1周后,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复诊,结果得出血栓完全再通22例,部分再通 16例;溶栓治疗 1个月后,再次利用超声复查,结果显示血栓完全再通 26例,部分再通 12例;继续对部分再通的12例患者进行治疗,溶栓治疗3个月后,11例患者完全再通,1例患者形成陈旧性血栓。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骨折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检出准确性,能够动态评估临床的溶栓效果。

    下肢骨折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超声检测阳性检出率

    定量动态增强MRI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戎有磊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定量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 72例骨肿瘤患者中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都给予定量动态增强MRI检查,记录成像特征。以病理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判断定量动态增强MRI的诊断价值。结果:在 7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 40例,恶性肿瘤 32例,2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肿瘤位置、收缩压、舒张压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的核磁共振成像骨质破坏、骨质边缘模糊、钙化、肢体受累占比分别为78。1%、93。8%、81。3%、90。6%,均高于良性肿瘤组的 35。0%、47。5%、40。0%、3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的核磁共振成像T 1WI序列、T 2WI序列低信号占比分别为 78。1%、81。3%,均高于良性肿瘤组的 47。5%、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的定量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参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容量转运常数、速率常数均高于良性肿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72例患者中,定量动态增强MRI判断为恶性肿瘤 31例,良性肿瘤 41例,定量动态增强MRI对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6。7%、92。9%。结论:恶性骨肿瘤患者在核磁共振成像中多伴随有骨功能下降,且多呈现低信号,伴随有定量动态增强参数的异常,定量动态增强MRI对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都比较高。

    恶性骨肿瘤核磁共振成像定量动态增强参数低信号骨质边缘模糊敏感性

    MRI成像评估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应用效果

    沈振宁冯佳宁
    30-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MRI)成像技术在评估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 8月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 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6个月实施MRI常规检测及T2 mapping序列检查,依据检测结果将 7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49)和预后不良组(n=21)。对比 2组患者MRI低分级占比,术前及术后 6个月时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外侧T2值差异,肩关节评分量表(CM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差异,评估入组患者术前、术后 6个月时CMS、UCLA评分与其T2值相关性分析,采用绘制受试者特性曲线(ROC)计算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外侧T2 值对肩袖修补术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结果:术前和术后 6个月时间点上,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外侧部位的T2 值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的预后不良组患者;术后 6个月,2组患者的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及外侧术前和术后 6个月T2 值均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CMS和UCLA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并且术后6个月,2 组患者的CMS及UCLA评分均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对象术前、术后6个月时的T2 值与其CMS、UCLA评分的相关性开展Pearson分析,显示术前及术后 6个月时,入组对象的T2值与其CMA、UCLA评分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联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计算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及外侧T2值对肩袖修补术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结果显示术前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外侧的T2 值对检修修补术预后不良评估AUC分别为 0。7762、0。9275 及 0。9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个月时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外侧的T2值对检修修补术预后不良评估AUC分别为0。9884、0。7261、0。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成像对肩袖修补术患者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能够较好地定量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同时对患者预后情况也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核磁成像技术肩袖修补术预后评估诊断评估效能应用前景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刘世峰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2019年9月—2023年 2月莒南县中医医院收治的 86例老年膝关节退行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和关节镜检查,并以关节镜手术结果作为判断的金标准,记录影像学特征。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为关节积液 81例,半月板变性 76例,骨质改变 71例,充气征 67例,游离体 73例,双边征 71例,分别占比 94。19%、88。37%、82。56%、77。91%、84。88%、82。56%。在 86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判断为关节损伤 1级 56例,2级20例,3级 6例,4级 4例;关节镜判断为关节损伤 1级 52例,2级 22例,3级 8例,4级 4例,两种方法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损伤诊断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均为95。35%;ROC曲线显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损伤诊断曲线下面积为 0。834(95%CI:0。782~0。966)。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老年膝关节退行性损伤的重要检查方法。

    老年人膝关节退行性损伤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价值敏感性

    早期整形修复对烧伤患者治疗有效性的研究

    曹鹏飞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整形修复治疗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2020年 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烧伤 10 d后进行治疗,观察组烧伤10 d内进行治疗,比较分析 2组治疗总有效率、皮片成活率、外观平整度、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皮片成活率、外观平整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整形修复治疗在烧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与皮片成活率,恢复外观平整,降低二次手术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烧伤整形早期整形修复有效性并发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