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伤残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伤残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会,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
中国伤残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会,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

刘长荣

月刊

1673-6567

zgscyxzz@126.com

0451-85552550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23号

中国伤残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物是以刊登伤残医学为主的多学科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以从事伤(病)残、临床、康复、推理等工作的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伤(病)残人为主要对象,以促进我国伤残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伤(病)残人的健康水平与生存质量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临床干预的安全性研究

    张怀琼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同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 2020年 1月—2022年 12月收治的 7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肝功能、病毒载量、肝硬度、关键位置骨密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入院 6、12个月后,2组肝功能、病毒载量、肝硬度情况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 6、12个月后,试验组腰椎L2~4,股骨颈骨密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给予乙型肝炎肝硬化联合骨质疏松患者抗病毒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安全性较好,增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改善患者骨质疏松病情的同时未对患者肝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骨病联合用药治疗临床治疗安全性

    外固定支具固定院前急救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何小婷
    5-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外固定支具固定在院前急救四肢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20年 12月—2022年 12月收治的 70例院前急救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就诊尾号随机盲目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夹板固定方式,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具固定治疗方式。对比2组患者的舒适度、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肢体功能及疼痛感等。结果: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 97。14%,高于对照组的 74。28%,并发症发生率为 2。85%,低于对照组的22。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肢体功能、疼痛感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院前急救的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外固定支具固定干预模式效果更佳,具有固定舒适、固定部位不易脱滑等临床优势,有效减轻患者骨折疼痛感,同时促进骨折部位快速愈合,缩短住院诊疗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四肢骨折外固定支具固定院前急救效果

    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价值及行介入治疗后的效果评估

    迟强齐玮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诊断价值及行介入治疗后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 2017年 8月—2022年 9月于解放军第 970医院住院诊治的 78例ANF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介入治疗,判定预后疗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都给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征象特征并给予相关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疗效判断为优 50例,良 20例,差 8例,优良率为 89。74%,即优良组 70例,非优良组 8例。优良组的发病原因、体重指数、发病位置、临床分期、病程、性别、年龄等与非优良组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优良组的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线样征、斑片征等常规核磁共振成像征象为100。00%、87。50%、100。00%、75。00%,均高于优良组的31。43%、30。00%、25。71%、2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优良组的坐骨股骨间隙高于优良组,股方肌间隙低于优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78例患者中,Spearman分析显示疗效优良率与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线样征、斑片征、坐骨股骨间隙、股方肌间隙等都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ANFH患者在核磁共振成像中多伴随有多种征象异常,介入治疗的预后疗效相对比较好,核磁共振成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价值及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具有很好的价值。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核磁共振成像介入治疗骨髓水肿线样征相关性

    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效果分析

    肖权徐素丽冯齐强
    12-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2022年5月我院诊治的 92例手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研究组给予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皮瓣修复治疗。观察与记录 2组的修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皮瓣修复,术后 3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率均为 100。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研究组S3级、S4级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2 组手部症状自觉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体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缺损具有很高的皮瓣成活率,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促进患者指腹感觉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手部症状自觉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总体预后疗效。

    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指指腹皮肤缺损皮瓣成活率指腹感觉手部症状自觉功能

    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在急诊肋骨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王雪山王俊霞鲁璐柳彦君...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在急诊肋骨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 2021年 8月—2023年 5月我院收治的 192例急诊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传统X线与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检查,同时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检查,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 192例患者中,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检查的图像优良率为97。40%,高于传统X线的 8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确诊为肋骨骨折 142例(骨折组),其中隐匿性骨折32例、多发性骨折 68例、单发性骨折 42例。传统X线判断为肋骨骨折 126例,其中隐匿性骨折 26例、多发性骨折 64例、单发性骨折36例。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判断为肋骨骨折141例,其中隐匿性骨折31例、多发性骨折68例、单发性骨折 42例。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对隐匿性骨折、多发性骨折、单发性骨折的检出率为 96。88%、100。00%、100。00%,传统X线为 81。25%、94。12%、85。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X线与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诊断肋骨骨折的灵敏度为 87。32%、99。30%,特异性为 96。00%、100。00%,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诊断肋骨骨折的灵敏度高于传统X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在急诊肋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图像优良率,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都有很高的检出率,还可提高诊断的总体灵敏度。

    数字化DR胸部正斜位摄片急诊肋骨骨折图像优良率灵敏度诊断价值

    治疗性游戏在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江玉英张莉夏群英
    19-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游戏在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2020年 1月—2020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56例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传统组和游戏组,各 28例。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游戏组采用治疗性游戏干预。比较 2组的焦虑程度、应激反应、功能锻炼配合度、肘关节功能、肿胀程度及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游戏组在麻醉诱导时及术后苏醒时的焦虑程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戏组功能锻炼配合度得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戏组生活能力、肘关节疼痛、活动范围、稳定程度得分均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戏组患肢肿胀程度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戏组UEFT评分高于传统组,DASH评分均低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性游戏能减轻肱骨髁上Ⅱ、Ⅲ型骨折患儿的焦虑及应激反应,可提高功能锻炼配合度,降低肿胀度,缓解疼痛,并能促进肘关节及上肢功能恢复。

    治疗性游戏肱骨髁上骨折儿童焦虑程度功能锻炼配合度

    甲状旁腺素、性激素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张金辉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甲状旁腺素、性激素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21年 3月—2023年 5月我院收治的 89例绝经后女性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人群在入院时均给予骨密度检测与血清甲状旁腺素、性激素检测,判定受试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89例受试者中,发生骨质疏松症19例(骨质疏松症组),占比 21。3%,骨质疏松症组的股骨颈骨密度、T分数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症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绝经年限、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指数、受教育年限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症组的血清甲状旁腺素症、血清雌二醇、睾酮、孕酮含量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症组,血清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垂体泌乳素含量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症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89例受试者中,Spearman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症与血清甲状旁腺素、雌二醇、睾酮、孕酮、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垂体泌乳素含量等都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甲状旁腺素、雌二醇、睾酮、促卵泡激素等为导致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较高,多伴随有血清甲状旁腺素与性激素表达异常,甲状旁腺素、性激素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也具有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价值。

    骨质疏松症绝经后女性甲状旁腺素性激素诊断价值促卵泡激素雌二醇

    MR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价值探究

    王金倩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选择磁共振(MR)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 2019年 6月—2021年 6月收治的 87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R及关节镜检查,并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判断MR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MR检查准确度与膝关节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膝关节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的的特异性与灵敏度高于膝关节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内侧和外侧半月板后跟撕裂患者选择MR检查可获得准确诊断结果,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为准确及全面的依据,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后根部撕裂磁共振膝关节半月板

    生物型人工股骨头在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王宇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生物型人工股骨头在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21年 2月—2022年 10月天津市东丽医院诊治的 6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生物型组(n=35)与骨水泥型组(n=34)。所有患者都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水泥型组采用骨水泥假体进行固定,生物型组采用生物型假体进行固定,对比2组预后疗效。结果: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型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骨水泥型组,生物型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低于骨水泥型组的17。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4 d,2 组血小板聚集指数、血浆比黏度均较术前升高,但生物型组低于骨水泥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个月,生物型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骨水泥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骨水泥假体,生物型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中不会增加对患者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且能促进患者康复,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髋关节功能。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骨水泥假体生物型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老年人血流动力学

    品管圈活动护理应用于预防ICU昏迷患者鼻饲误吸发生的效果

    王玥李莹李凯伟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护理在应用于预防ICU昏迷患者鼻饲误吸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2020年 5月天津市天津医院ICU收治的 301例ICU昏迷鼻饲患者为研究对象,将 2019年 5月作为我院ICU实施QCC活动护理的分界线,2018年 6月—2019年 5月收治的 1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ICU护理;2019 年 6月—2020年5月收治的 16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QCC活动护理。由 11名ICU护士组成QCC活动组,比较 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QCC活动后,ICU昏迷患者鼻饲误吸发生率由活动前的 5。32%下降到 0。54%,改善幅度为 89。8%,目标达成率为184%。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医院住院部护理质量,大幅降低ICU昏迷鼻饲患者的误吸风险。

    昏迷品管圈鼻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