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伤残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伤残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会,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
中国伤残医学

中国康复医学会,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

刘长荣

月刊

1673-6567

zgscyxzz@126.com

0451-85552550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23号

中国伤残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物是以刊登伤残医学为主的多学科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以从事伤(病)残、临床、康复、推理等工作的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伤(病)残人为主要对象,以促进我国伤残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伤(病)残人的健康水平与生存质量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盲插鼻肠管在ICU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研究

    刘丹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与观察盲插鼻肠管在ICU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2月—2021年 3月收治的 100例ICU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鼻胃管治疗,观察组采用盲插鼻肠管治疗,每组 50 例。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周及 2周后,观察组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恶心呕吐及胃潴留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盲插鼻肠管在ICU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ICU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ICU脑外伤盲插鼻肠管应用效果并发症

    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及对骨代谢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吕利雄廖彩佶黄云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及对骨代谢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 1月—2020年 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 60例胫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锁定加压钢板(LCP)组和交锁髓内钉(IMN)组,各 30例。LCP组使用LCP治疗,IMN组使用IMN治疗。对比 2组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情况、骨代谢与炎症因子水平、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IMN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3%,高于对照组的 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的手术、开始下地负重、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LCP组,手术出血量多于LCP组,术后 1、3个月的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疗效评分系统、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LC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的骨钙素、破骨细胞抑制因子、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均高于LCP组,尿脱氧吡啶酚、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组织蛋白酶K 均低于LCP组,IMN组的白细胞介素-35、转化生长因子-β高于LCP组,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均低于LCP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N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要优于LCP,术后恢复情况更好,有利于骨代谢与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

    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骨代谢

    经皮椎间孔内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王迪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中应用经皮椎间孔内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PTET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 1日—2020年 12月 31日收治的 176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8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PTETD治疗。对比 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各项相关临床指标及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和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TD治疗LDH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缓解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内镜椎间盘切除术靶向穿刺临床效果

    单侧与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刘亮李栋王栋刘凯...
    50-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 3月—2023年 1月收治的 100例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例。对照组采用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观察组采用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比2组临床疗效、术中指标、腰椎功能障碍、疼痛程度及骨代谢水平。结果:2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功能障碍、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代谢水平的各个维度指标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均可对椎体起到支撑作用且不影响骨代谢指标,但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较双侧穿刺手术效率更高,对功能及疼痛的改善更理想。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腰丛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观察

    吕正雪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与研究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治疗中腰丛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6月—2021年 6月我院收治的 78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 39例。参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试验组采用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对 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麻醉后,试验组MAP、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HR慢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治疗中,相较于硬膜外麻醉,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不仅不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太大影响,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还有助于改善患者手术情况。

    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硬膜外麻醉腰丛神经阻滞麻醉

    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Wagner3、4期糖尿病足临床效果观察

    梁华杰杨秀环魏人前林沛桃...
    58-6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Wagner 3、4期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2022年 9 月我院接诊的 4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 1、2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溃疡面积、足部皮温、踝肱指数(ABI)及患肢胫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 1、2周,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肢胫后动脉血流速度均慢于对照组,溃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足部皮温及ABI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Wagner 3、4期糖尿病足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促进溃疡愈合,可作为优选治疗方式。

    糖尿病足Wagner3、4期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下肢功能

    内固定联合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及对HIF-1α、MMP-2的影响

    刘永生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内固定联合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疗效,并分析干预对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8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术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40例,研究组接受内固定联合人工骨椎体成形术,对照组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 2组患者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 7 d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对患者实施为期 6个月的随访,对比 2组患者胸腰段骨密度T值、Beck指数以及Cobb角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 3、6个月时,研究组患者的胸腰椎骨密度T值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Beck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1 d,2 组患者血清HIF-1α、MMP-2 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7 d,2 组患者的血清HIF-1α、MMP-2 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患者的血清HIF-1α、MMP-2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联合实施内固定和人工骨椎体成形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炎症状态,对改善患者术后近期脊柱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人工骨椎体成形术内固定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Cobb角

    牵引、针刺联合推拿综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患者颈椎疼痛的影响研究

    才仁措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牵引、针刺联合推拿综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患者颈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9年 3月—2022年 11月我院收治的 9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牵引、针刺联合推拿综合治疗,评估2组的疗效、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活动度、疼痛分级指数(PRI)、症状评分,且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VAS评分、颈椎活动度和PRI指数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VAS评分和PR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颈椎活动度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AS评分和PR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颈椎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颈肩部疼痛、眩晕、恶心呕吐和肢体麻木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颈肩部疼痛、眩晕、恶心呕吐和肢体麻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颈肩部疼痛、眩晕、恶心呕吐和肢体麻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血清IL-6、IL-1β和TNF-α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血清IL-6、IL-1β和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血清IL-6、IL-1β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牵引、针刺联合推拿疗法对颈椎病有显著的疗效,能明显减轻颈椎疼痛和各项症状,且能减轻炎性反应。

    牵引针刺推拿颈椎病炎性反应颈椎疼痛

    经皮椎间孔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机体应激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田克佳唐志豪李尚仲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机体应激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 3月—2023 年 3月我院收治的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2组患者分别行开放椎板间开窗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不同术式机体应激相关指标及治疗效果予以评价,并对比手术前后CT表现。结果:术后 24 h,2 组患者血清中PGE2、NGF、NPY、β-E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PGE2、NGF、NP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L-1β、TNF-α、MMP-3、Hs-CRP、SOD、MDA、NE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卧床及住院所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CT显示患椎生理解剖结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创伤、患者的机体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对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尽快步入正常生活及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经皮椎间孔镜开放椎板间开窗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机体应激治疗效果

    加长PFNA内固定术对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朱彦华金思华沈浩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骨折愈合、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为 2018年 1月—2022年 6月我院接收的 6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Gamma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加长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比 2组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生物力学特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个月,观察组关节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活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个月,2 组患者荷载 800 N的压缩刚度、扭转 1。5°的扭转矩、扭转 1。5°的扭转刚度均高于术后 6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个月,2组患者荷载 800 N时的压缩位移均低于术后 6个月,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长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显著,可缩小手术切口,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加快骨折愈合的进程,另外对髋关节功能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可提升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