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丝绸之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季成家

半月刊

1005-3115

sczl@chinajournal.net.cn

0931-7971567 797192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丝绸之路/Journal Silk RoadCHSSCD
查看更多>>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国内外专家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陇右民间小戏声腔源流探略

    张娜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狭义陇右地区曲艺与戏曲形式并存,以"曲子""小曲"为载体的民间小戏剧种,其发展源流呈现出区域文化同一性基础下的声腔共性特征.经乐舞艺术、秦地音声、宋元北曲的远源积淀,陇右民间小戏这一丝绸之路多民族融合乐舞文化在明清之际随俗曲小调的兴盛与陕西眉户交汇融合,呈南曲秦化之风,并在戍边移民、商贾往来、艺人交流中亦沿丝绸之路传播传承,为现实视角下丝绸之路活态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陇右民间小戏声腔秦声

    中亚地毯的商业化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依达亚提·亚尼塔克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 世纪下半叶,中亚人群上千年来编织和自用的地毯走向商业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西方人审美观的变化,以及各种博览会和博物馆、西方文学和影视、沙俄在中亚修建铁路等外部因素相关.中亚地毯的商业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并为中亚重新融入世界体系发挥了一定作用.本研究既为窥视中亚社会文化提供一个崭新视角,也为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库咨询.

    中亚地毯商业化文化交流

    5-15世纪中亚音乐文化述论

    马茜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5-15 世纪中亚音乐以宫廷和城市音乐文化为代表,呈现多元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诗歌一体性特征.波斯音乐奠定了中亚音乐的专业基础,阿拉伯音乐的融入确立了其体系特征,萨曼王朝学者的研究促成了中亚音乐科学的形成.突厥系王朝重视音乐治疗功能,帖木儿帝国展示了社会音乐的多样性.

    5-15世纪中亚音乐文化

    吉尔吉斯语跨境变异及表现形式探析

    才甫丁·依沙克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尔吉斯语的跨境类型与特征多种多样,其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从地理角度进行的研究表明,跨境语言变异类似于地域方言,由山脉和河流等自然空间阻隔导致不同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差异.国界划分、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等社会空间因素影响着吉尔吉斯语的变异,社会因素对吉尔吉斯语的跨境变异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族群的迁徙和与其所居住国家的主体民族以及周边民族的交往,对跨境吉尔吉斯语的变异产生影响.这几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交织,并共同作用,呈现出一定的跨境变异特征.

    吉尔吉斯语跨境变异地理因素社会因素语言结构

    马来西亚雪州沙叻新村觉侨学校的传承与变革

    王晓梅梁小柔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来西亚雪州沙叻新村觉侨学校与当地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其对华教特征的传承及为适应现实环境所做出的改革值得探讨.本研究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及学校特刊、会馆特刊等材料对上述问题展开调研.研究初步发现:学校在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上仍大量保留了华语的使用;教职人员基于非华裔学生较多的现实情况,在华语教学实践上做出了调整;作为半津贴华小,学校与新村内的海南会馆关系密切;学校董事部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传承华校传统.

    觉侨学校华文小学语言景观华语教学

    国际中文辅助性语法教材中语法点编排与讲解模式研究

    罗堃郑浩然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考察了 2010 年后出版的 14 套辅助性语法教材中语法点编排状况与讲解模式.考察发现,14 套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法项目是词类、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和动作的态.从语法点等级排布上看,初等语法点多,而高等语法点相对较少,14 套教材中有 6 套教材适用于初级阶段学习者,1 套教材适用于准中级阶段学习者,3 套教材适用于中级阶段学习者,4 套教材适用于准高级阶段学习者.14 套教材中语法点讲解模式可分为三类九种,基本模式为"说明+展示+练习".

    国际中文辅助性语法教材语法点编排讲解模式

    太平洋六岛国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张翰文(HarveyZhang)吴应辉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洋地区是国际中文教育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国国家战略为视角,选取了纽埃、库克群岛、瑙鲁、帕劳、马绍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六个南太平洋岛国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这些国家的中文教育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南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国际中文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国家普遍面临人口稀少和中文教学资源匮乏的挑战,而个别国家受国际政治因素影响,尚处于未发展状态.为此,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提高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增加赴华留学访问机会、增加低龄段中文学习者数量和提升孔子学院的辐射作用,以促进南太平洋岛国的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

    太平洋岛国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

    "中文+职业技能"教师复合型能力框架构建

    王良存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教师能力标准,尝试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师复合型能力框架."中文+职业技能"教师能力由复合型专业知识、复合型专业能力和复合型职业素养构成,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分离、整合、融合.本研究为"中文+职业技能"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参考,旨在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文+职业技能"教师发展能力框架

    吐蕃时期丝绸纹样及其价值考究

    赵文琪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蕃时期棺板画上人物服饰及丝绸的使用,直观再现了当时对丝织品的应用方式与部分常见纹饰.当代藏族手工艺品存在装饰纹样陈旧、形制与纹样循环往复使用、相互借鉴抄袭等弊端.从吐蕃时期丝织品中提取出的大量装饰纹样元素,既能原汁原味地再现还原与弥补当前藏族工艺美术纹饰中缺失的吐蕃韵致,又能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艺术图像体系部分还原,对现当代西藏美术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意义.都兰吐蕃墓出土了大量吐蕃时期丝绸残件,其中质地为锦的丝织品材质厚实,复杂花纹出现其上的可能性较大,绫、绢等材质则更易出现几何纹样.吐蕃时期缂丝传递出来自中西亚风格的气息与色彩,刺绣则更可能出自中原地区或汉族工匠之手.繝与絣虽有出现,但现已知数量仍较少.国内出土吐蕃时期丝织品有着丰富的材料及类型,对于探究丝绸之路艺术具有进一步整理分析的研究参考价值.

    吐蕃丝绸纹样藏族美术丝绸之路

    明代李奎墓志考释

    丁大钧杨克明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出土的明代李奎墓志,不仅记载了巩昌府安定县李奎的生平仕历和家族盛况,补充了正史记载的阙失,为深入了解明代后期河陇文士的历史境遇提供了新的史料和信息,而且再次印证了河陇文士与明代政局之间的密切联系.在阉党专权的天启时代,李奎廉明刚果,士民爱戴,时称良吏,体现出河陇文士的刚正品格和历史担当.通过对墓志文本及其承载的历史信息进行详细考释,尽量还原历史事实和语境,从而再现明代后期河陇文士的历史风采.

    明代李奎墓志河陇文士定西市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