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代报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代报告
时代报告

半月刊

时代报告/Journal Time Repo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姜立国刘诗语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途径,是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新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更为研究生教育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文章根据工作实际,结合问卷调研,针对研究生的特点,着力构建出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位一体"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研究生教育

    关于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考

    王卉刘振文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思政课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并获得了历史性突破,但仍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新时代下,应坚持党对思政课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打造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沉浸式实践教学为载体,促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魏武斌李廷亮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之一。高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勇担时代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需深刻理解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遵循主导性与主体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二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生态课程与课程生态有机结合;三是重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搭建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平台;四是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让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协同发力。通过这些措施,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情怀的人才,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生态文明教育思政教育融入路径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路径探微

    王立威赵天淼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特别是在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当前思政课教学正面临着因为教学方法与内容单一、教学平台建设滞后、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吸引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人工智能可以凭借自身精准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的鲜明优势赋能思政课教学,帮助思政课教师优化课程设计、增强课堂互动和共享教学资源,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环境智能化,教学质量均衡化,有效助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做出重要贡献。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困境鲜明优势实践路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袁小芳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概述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并阐释了其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联系。通过系统分析高校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机制,包括课程体系整合、案例教学、师资培训以及课外活动设计等,揭示了这些元素的协同关系与作用。同时,文章还提出构建一个长效融合机制,涵盖文化建设与环境营造、社会合作及资源共享、持续监控与评估等关键环节,以确保工匠精神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工匠精神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焦艳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论述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之中有所呈现,为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能。实现好二者的融合,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理论与教学素养,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前沿性与实效性,还需要学生具备创新、跨学科等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通过采取"三三四"立体化教学模式推进二者的融合。

    新质生产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刘超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互联网得到广泛普及,大学生思想状况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的政策来强化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修养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展开了探讨。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研究

    闫子琦梁国彬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是在算法逻辑、技术逻辑和理性逻辑的共同作用下,彰显"虚拟与现实交融""抽象与具象并存""传统与智能互补"的价值意义。需厘清潜在的风险、技术的局限以及机制的不完善之处,通过理性思索确保融合过程中的人本性,利用虚拟技术增强交互性,通过数字供给促进内容的多元化。应将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效,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效能。

    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层逻辑

    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赵鑫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教育理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借助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学生能够在多种学习情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教学还应强调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确保其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为此,文章挖掘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意义,并分析其改革原则,研究其改革策略,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

    "大思政"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构建研究——以贺州学院特色思政课"壮美广西"为例

    马明超聂文凯李辉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担当。贺州学院特色思政课程"壮美广西"第六季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融入课程,并通过打造"一聚焦三课堂五路径"的教学模式,全面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壮美广西"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