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本土化走向本土建构: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可能路径

    柯文涛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学本土化的实质是一个单向的文化殖民过程.该命题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因而无力承担起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使命与重任.本土建构是超越本土化之后,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条可能路径.本土建构是对本土化藩篱的一种突破,实现了从"接着讲"到"自己讲"这一学术立场的根本转变,是走向原创、形成原创成果的重要阶段.在走向本土建构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学术自信与学术自觉、扎根教育实践、重视教育田野和教育田野调查、强调"文化中国".

    教育学本土化中国教育学本土建构"文化中国"

    论教育哲学的常识化追求

    任凤芹郭祥超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哲学常识化是教育领域反思态度、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历史的辩证的价值态度和高品位生活境界的自觉化和普遍化,促使人们以反映时代水平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去理解教育,使教育哲学成为教育世界中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循的教育常识.有限回归教育常识、尊重而不迷信教育常识、理性批判教育常识、自由创造新的教育常识,是教育哲学常识化的理性态度.教育哲学常识化的实现需要教育哲学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相向而行.

    教育常识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常识化

    教育改革中"从做中学"的贯通价值及路径选择

    刘长海马伟杰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柱,"从做中学"在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具有贯通意义,关系到中小学生、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学者的生存与成长:以主动作业为中心重建学校生活,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让师范生在经验中学做教师,体现了对合格教师成长的支撑;基于实验探求教育真谛,体现了对教育学者新生的促进.美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经验学习和实践本位教师教育的兴起,以及教育学者走进校园的普遍选择,正在逐步实现"从做中学"推动教育改革的贯通意义."从做中学"在教育改革中的贯通意义,启示我国要在学校教育中提供足够的亲身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彰显教师教育的实践导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突破学术研究的书斋壁垒,改变教育学者的工作方式.

    从做中学教育改革贯通意义杜威

    智能时代的教学知识观——从知识立场到生命立场

    鲁子箫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知识的图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但教学理论层面的知识论回应却非常匮乏,整体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立场.追溯知识论发展的历史,人类经历了唯理主义、客观主义知识论的溃败,目前进入了与建构主义的"热恋"期.然而,建构主义顽固的知识立场存在生命遮蔽的风险,从生命价值实现的主体诉求出发,教学知识观需要重视本土文化传统,重塑内发论的知识本质观,化育生命的知识价值观,追求"真知"的知识内容观,情境化、体悟式的知识获得观,从知识立场回归生命立场.

    智能时代教学知识观知识立场生命立场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样式

    李润洲
    30-3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样式是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什么样的回答.从教师之教来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培育学科思维的教学;从学生之学来看,指向学核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提升学习层级的教学;从素养教学来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优化问答逻辑的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教学样式

    学习意义感的缺失及重建

    佘雅斌黄姣华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意义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建构主体与客体之间稳定的意义关联,对学习活动、内容及过程加以强烈的意义确认与价值认同,能够体验到学习对个体成长、能力发展与精神追求产生意义关联的意识活动.从学习意义感出发审思学习"奴隶化"的现象,发现其存在学习意义感缺失,主要表现为学习迷茫,有强烈的无力感,甚至出现学习焦虑.分析发现,学习者存在学习范畴界定窄化、知识内涵理解偏失、学习方法单一匮乏等问题,影响学习者主动建构各类关联,导致学习意义感缺失.基于此,本文提出重拾学习意义感的关键在于主动建立关联,具体从四个方面入手:建构内部联系,培育理智兴趣;建构环境联系,营造民主氛围;构建"群己"联系,倡导合作共生;全面关联学习,追寻生命意义.

    学习意义感关联联系观

    作为潜在课程的高校涂鸦:形式、互动与结果

    邹俊俏朱元嘉龚伯韬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涂鸦常因司空见惯而被忽视,抑或被视为"脏乱差"而遭清理,涂鸦背后蕴藏的教育内涵及其实际教育影响未受学界充分重视.将涂鸦纳入潜在课程分析框架,对其"课程内容"与"教育过程"分析发现,颜色艳丽、彰彰在目的学校官方涂鸦宣传"正能量"、规范学生言行;学生私人和校外机构涂鸦色彩单调、地点隐蔽,在制度约束下表达自身诉求与利益.学校和学生个体于涂鸦中的表达与互动对学生的"丑与美""脏与净""乱与治"等审美、道德与制度观念持续发生着形塑或改造,学生对这一潜在课程习得、忽视或抵抗,逐步获得对待组织制度、道德审美、人际关系等的社会观念与行动策略,获得日益成型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涂鸦潜在课程高校社会化知识社会学

    走出方法与范式之争——关于"案例教学"定位的再认识

    曹越星段会冬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案例教学应该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范式存在争议.从理论上讲,教学方法概念自身定义的多样性、范式概念的模糊性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运用的混乱性都表明案例教学很难被定位为方法或是范式.对案例教学定位的理解要走出方法与范式之争,探寻争论背后隐含的对教学方法的重新认识.因此,我们需要以技术与理念统一的视角来探讨案例教学的教学意蕴,实现案例教学的新发展.

    案例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范式教学理念

    德育案例教学的改进策略: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典型事件为例

    赵蒙成马雷鸣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育案例教学长期存在着案例代表性不足、时效性不强、感知度不高等痼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灾难事件为反思德育案例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其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科学界定案例的涵义、重建德育案例教学的操作模式提供了参照系.审思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典型事件,可以确认德育教学中的案例应满足背景的特殊性和深刻性、内容的生活性和教育性、素材的多元性和完整性等标准,应更加贴近学生、真实可感.根据对疫情中典型事件特征的分析,德育案例教学在案例编制的过程中应遵循案例编辑的导向性与针对性、案例加工的问题性与生动性、案例呈现的整体性与细节性等原则.施教时要注意改变师生观念,强化对话关系形成;组织有效讨论,实现道德情感熏陶;巧用信息技术,探索网络教学资源.

    德育案例教学典型事件教学策略

    网络的虚无作用与学生责任感的消解:方式及对策

    孔祥渊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学生个体身上造成了三种虚无:现实自我的虚无、集体成员感的虚无以及社会角色的虚无.这三种虚无进而造成了学生责任感的消解.具体而言,第一,现实自我的虚无导致了虚拟"我"的产生,这种"我"不仅忽略现实,还会忽略网络环境的要求,进而失去应有的责任感;第二,集体成员感的虚无使得"我"孤立地存在,这自然失去了对于未来和他人的责任感;第三,社会角色的虚无使得我处于"无根"状态,这一状态容易让个体丧失自我的各种角色定位及社会对这一角色的各种期待及要求,进而丧失应有的责任感.对于网络的虚无作用,教育者需要积极应对.第一,教育者需要培育合理的网络观,让学生意识到网络信息的片面性;第二,教育者需要营造核心网络,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培养其社会交往的习惯;第三,教育者需要给学生培育适切的角色观,让学生学会理性建构的社会角色.

    网络技术虚拟社会虚无学生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