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亓殿强

半月刊

1672-2221

0531-81758321 81758319

250011

济南市青年东路1号

当代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由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一份面向基础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干部和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闲暇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复归——基于美好教育生活的视角

    肖龙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闲暇是人们自由自觉地追寻意义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本源上看,闲暇与教育之间重叠交织,教育蕴含着闲暇的基因.从现实上看,闲暇的自由性、生活性和享用性等特点对于美好教育生活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用闲暇来促进教育生活走向美好,具有使教育生活富有闲暇色彩以实现当下之美好,以及培养能够享用闲暇之人以实现未来之美好的双重进路.因此,美好教育生活的创造需以“通过闲暇”“为了闲暇”和“关于闲暇”的教育转变,实现闲暇与教育在目的、过程和内容等方面的融合,进而促进教育生活走向美好.

    闲暇美好教育生活享用闲暇教育

    《当代教育科学》投稿须知

    8页

    教育获得感的理论内涵、结构模型与生成机理

    庞文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用户体验”的教育获得感强调学生对教育服务质量的感知,是衡量学生是否“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标尺.建构教育获得感理论体系的主旨在于回答其“是什么感”,“有哪些感”,“如何获得此感”.学生的教育获得感是其在知识获取、能力发展、人格成长和社会融入等多方面因有所获而产生的积极情感.教育获得感的理论体系是由感知主体、供给客体、内容维度和保障机制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感知内容上呈现为学习、心理、社会、身体和成长共五个维度的获得感.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是多因素协同,由“期望-满足-认同”的内生机理和“期望-整合-反馈”的外生机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育获得感理论内涵结构模型生成机理

    谁获得了STEM教育——对当前STEM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的审视

    李金梅姚继军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鉴于STEM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如何为更多的受教育者提供公平而充足的STEM教育机会,是个重要的议题.但到目前为止,关于STEM教育机会公平的研究还十分匮乏.针对于此,本文基于市域内大规模调查数据,聚焦于STEM教育机会公平问题,以中小学生是否能接受STEM教育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得到结论:在当前STEM教育机会获得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先赋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男学生、城市学生、父母具有更高职业声望和更好家庭经济条件的学生有更大概率获得STEM教育机会.基于此,应加大STEM教育机会的供给和课程资源的建设,补齐农村STEM教育的短板,采取多种措施,为弱势家庭的子女提供形式多样的STEM教育.

    STEM教育机会公平大规模调查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

    新时代我国统编教材的使用方略研究

    刘启迪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7年秋季学期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统一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至今,统编教材使用已有三年.为了总结统编教材使用经验,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我们应该探讨新时代我国统编教材的使用方略:树立悠久的统编教材历史观,积淀统编教材使用的文化底蕴;科学审视统编教材使用取向,提高统编教材使用的效益;掌握新时代备课内涵,增强统编教材使用的信心;改革新时代的育人方式,强化统编教材使用的能力.

    新时代统编教材使用方略

    “在场”与“规训”:直播教学场景与行为研究

    何丽敏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仰赖新兴的媒介技术,全国师生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能够重新“在场”地上课,将网络教育从以慕课为代表的“再现”式单向教学转向了“在线”式互动教学,并将以常态化的方式成为重要的教育场景,实现“身体在线”与“知觉临场”教学的融合.媒介技术提供的虚实教学场景的融合消弭了时空边界,塑造了视听交互的高社会临场感线上课堂,同时叠加了原有的直播录播等功能,将课堂互动学习、课后答疑复习、课程笔记整理等教学过程整合于媒介体系中.从媒介情境论的视角来看,网络媒介提供的直播教学场景,通过对传统教学中教师自上而下的“俯视”位置的变革,解构了教师的课堂主控权,带来了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改变,表现出网络匿名的观看对师生教与学的“规训”,同时也优化了直播教学模式,推动了网络课堂知识的“生成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媒介情境论在线教育社会临场感规训教学模式

    “学术共同体”抑或“学术联合体”——教师学术生活方式的转向

    王飞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的内核经不起经典理论推敲和实际检验.它遵循的法则是规训意志,即群体本位主义,在运行中无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边界性.学术共同体支配下的教师学术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术生活的刻板化、单纯秉持工具合理性、追求局部客观知识、强调人的占有性、固守共同规范、志同道合的限定、压抑人的感性.而能矫正这些负面影响的生活方式是“学术联合体”.它遵循的法则是选择意志,即灵活的个体本位,在运行中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边界性.学术联合体引领下的教师学术生活具有诸多正面影响:彰显学术自由精神、秉持价值合理性、追求个体主观知识、强调人的生产性、允许包容差异、培养个性化的人、培养人的学术情怀.现代教师的学术生活方式需从“学术共同体”转向“学术联合体”,其转向路径是:延续学术共同体的精神内核、重新设计教师工资分配制度、重新设计学术评审制度、大肆宣扬学术联合意识、明确学术联合体的本质目的.

    学术共同体学术联合体教师学术生活方式

    由“共同”走向“共通”:教师共同体的现实藩篱与实现路径

    牛宝荣李如密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共同体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介绍和引入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其背景和历史根源的关注,导致了当前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片面化理解或者误读.且对其内涵的把握往往浮于表面,在强调了“同”的时候却忽视了“联通”,最终也导致了实践中的偏离与僵化,形成了虚假共同体、霸权共同体、停滞共同体等现象.直面这些现实问题,教师共同体应努力回归到正确的本质内涵解释中,由“共同”走向“共通”,建立真正的教师共同体.它将是以个体差异为前提,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在合作中孕育、产生,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在创新中发展、促进,在反思中提升、超越的共通体.

    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共通体问题实现路径

    从知识学习走向文化体认:深度学习的一种可能面向及实现路径

    张芳玲周玉忠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学习的知识论取向有助于学习者突破浅层学习的局限,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运用,但也容易使学习活动蜕变为塑造“知识人”的单向度实践,遮蔽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从知识学习走向文化体认是深度学习实现意义拓展和重构的一种必要视角,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众望所归.这是打破知识论取向桎梏,批判、纠偏和克服工具性学习理性,使深度学习从学习之“形”向学习之“意”转变的应有之义,也是还原教育文化生态面貌,扩展深度学习的文化空间的重要契机.从文化立场出发,我们应不断深化深度学习的文化意向,思考文化与学习的关系以及文化之于学习的意义,进而在文化启蒙、文化交往以及文化实践中回归与彰显深度学习的文化意蕴.

    深度学习文化体认知识论取向深度教学

    论高校深度实践教学及其实现

    辛雅静纪德奎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从现实发展水平向理想发展水平跨越的一种教学境界,也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实践的一种教学形态.缺乏对学生实践动机的激发与养成、缺少对学生理论介入实践的有效引导以及对学生高阶能力的抑制等原因,影响了高校实践教学走向深度,也影响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激发与养成实践动机;引导学生深度加工知识,细化专业实践项目训练;创建实践共同体,赋权创新性实践是应对上述困境的有效策略.

    高校深度实践教学深度教学沉浸性实践专业化实践创新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