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代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代建筑
时代建筑

支文军

双月刊

1005-684X

timearchi@163.com

021-65793325 65038903

20009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4室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时代建筑/Journal Time Architecture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中英文双语,彩色精印,超宽尺寸,全新版面。杂志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以“学术性、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为办刊特征,以“中国命题、世界眼光”为其编辑定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形态发生单元"的复杂历史环境空间认知以上海老城厢金家坊片区为例

    张劭祯李颖春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引入城市地理学的"形态发生单元"概念,尝试在遗产保护工作中建立一种针对复杂历史环境的空间认知方法.该方法将现存历史环境理解为若干空间系统组成的形态复合体,对各系统中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形态单元进行历史分层,进而识别其在现存环境中的位置和空间特征.研究以上海老城厢金家坊片区为例,识别出"前现代""近代I""近代Ⅱ"三个形态生发单元,指出三者的叠压和拼贴,形成该片区既有别于传统江南市镇,又迥异于近代外国租界的空间特质.研究旨在为上海老城厢地区的抢救性记录提供一种兼顾时空维度的研究框架,并可为长时段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同类建成遗产的空间认知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复杂历史环境形态复合体形态发生单元历史分层形态特征上海老城厢金家坊片区

    人民城市权城市更新的空间正义及其实现路径

    葛天任代琛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量更新阶段,城市更新的空间正义问题凸显.实现空间正义的有效途径在于以"人民城市权"加强城市空间公平治理.实现城市更新空间正义的关键在于建立包容性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参与式规划和责任规划制度、"发展一规划一治理"融合的智慧城市更新数字平台.

    城市更新空间正义城市权人民城市

    内蒙古边地建筑实践中的被动式通风以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等为例

    吕昱达龙梓熠阎梓崴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被动式策略作为建筑学本体层面的操作方式,是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使用能耗、碳排放同室内舒适度之间矛盾的关键,而风是影响上述矛盾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被动式通风为视角,以张鹏举建筑师的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等内蒙古边地建筑实践为对象,在不同维度提取适应内蒙古特殊气候环境的空间原型及应对策略,以期为该地区建筑实践的被动式通风组织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蒙古边地实践被动式通风空间原型

    钢结构装配式建造与传统的表达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设计

    朱亦民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位于洛河南岸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区内,这个项目采取钢结构预制装配的建造方式,实施了一组非永久性、可拆卸的公共设施.文章探讨了现代技术和建造体系与传统文化的相容性问题,以及历史文化和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一种新模式.

    研学营地遗址保护与利用钢结构装配式系统建造传统

    成为外滩的新会客厅上海外滩老市府大楼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

    蒲仪军李初晓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外滩老市府大楼作为外滩地区规模最大的围合式历史建筑群,以及在上海近现代政治、文化史上都极具影响力的城市空间,其保护性综合改造工程也成为了外滩地区历史环境整治和城市更新的重要节点,并带来了关于重点历史建筑环境再生策略的众多思考.文章通过外滩老市府大楼的新建筑设计、历史建筑修复和场所营造三个方面来讨论重点历史环境再生的策略,体现出城市历史环境再生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驱动力的作用.

    上海老市府大楼历史环境再生拼贴场所精神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以巴西圣保罗市艺术广场为例

    于云龙孙小晶潘思如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焦点.传统的公共空间更新设计通常侧重于物理空间的改造,缺乏系统性的策略来增强空间活力和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容易导致社区割裂和公共性衰退.相比之下,巴西的城市更新实践在公共空间改造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切近性和包容性,具有较高的启发性和借鉴价值.文章通过对巴西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圣保罗艺术广场的分析,探讨了公共空间改造的创新路径.该项目位于圣保罗市中心,通过修复历史建筑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社会项目特征的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不仅注重物理空间的重构,更强调通过基础设施介入和艺术融入来激发公共生活,增强空间的切近性和包容性,从而成功实现公共性的再生.这一案例为中国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设计视角和理论参考.

    城市更新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巴西建筑社会艺术

    气候适应的被动生成与在地文化的主动呈现海南省三沙市文体馆设计

    苏恒邹子敬江立敏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省三沙市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成为文体馆设计的出发点.建筑师将被动式绿色设计手法引向建筑的在地性表达,从技术与文化的视角对设计路线进行筛选组合,实践了扎根三沙气候环境且基于本体的绿色建筑理念.这是一种带有地方倾向的质朴表达,也赋予建筑以主动的文化呈现.

    岛礁建筑气候适应被动技术在地设计文化呈现

    现代主义的跨文化流动与转译前川国男的"公寓别墅"——上海碧萝邨(1939-1941年)

    刘刚江衍睿侯雅洁沈泽宇...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淞沪抗战结束后,前川国男于1939-1941年间,在上海江湾地区为日伪华兴商业银行设计了三组高级行员宿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碧萝邨",以勒·柯布西耶的"公寓别墅"设想为渊源,完整保存至2023年春.由于长期位于军事管控区域,这一重要而罕见的现代主义本土化建筑实践鲜为人知.文章以此为案例,探讨了现代主义在欧亚文化圈、中日语境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流动与转译.历史实证内容包含三个维度:1)梳理规划与设计的历史事件脉络,揭示前川国男的规划批判与实践策略;2)深入分析该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空间特征,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在地实践;3)与同期、同地的另外两位中日建筑师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建筑精英们在现代性追求上的共性与个性.最后,跨越地理、文化、政治的三个维度,总结了前川国男的上海实践启示.

    前川国男现代主义建筑近代上海公寓别墅跨文化流动与转译

    科学技术与建筑教育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早期建筑教学探索(1794-1815年)

    钱锋赵霖霖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是法国一所不同于美术学院的、同样具有原型性质的建筑院校,它引领了与布扎体系不同的、重视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的教育模式,同时孕育出迪朗应对科学技术思想的设计教学方法,后者对布扎学院派体系持续发挥作用.它也逐渐影响了欧洲甚至后期美国的建筑教育体系,并与布扎模式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后来欧美乃至近代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文章试图探索该学院早期建筑教育历史,梳理建筑教育的诞生过程及建筑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早期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从源头上探析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为后期的相关流变探索奠定基础.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道路和桥梁学院科学技术建筑教育迪朗

    征稿启事:《时代建筑》杂志欢迎广大读者来信来稿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