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煤炭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煤炭科技
山东煤炭科技

公茂泉

双月刊

1005-2801

sdmtkj@163.com

0531-85697135;85697134

250031

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庄路19号

山东煤炭科技/Journal Shandong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交流煤炭工业深化改革的经验,报道煤炭及其相关行业安全生产和、科研设计、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动向,传播国内外最新技术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化系统在膏体充填开采中的应用

    靳昌龙孙晋中高建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规范有序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根据矿井实际,坚持把煤矿"自动化减人、科学增安、提效"和提升职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作为根本目标,通过实施自动化充填系统提高煤矿智能化水平,采用工业大数据收集、传输、储存和分析应用技术,对充填系统进行全面监测监控,确保系统及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采用多维多态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化技术,促进煤矿安全、质量、效率与效益的稳步提升,实现充填系统安全生产、降本增效、节能环保.

    智能化建设膏体充填开采科学增安高效减人

    采煤机短程截割传动系统耦合动态特性研究

    周慧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采煤机截割部分在开采过程中煤层阻抗变化增大,容易造成截割部分箱体变形,造成传动系统失效甚至破坏的情况,传统的控制方式无法适应负载的随机变化、强冲击等特点,从而影响煤矿开采的稳定性和降低开采效率等问题,构建了多台电机、耦合牵引系统构成的短程截割传动系统,联合仿真平台,分析了牵引系统的特性,经过优化参数对比分析煤块率和生产效率,并通过电机输出转矩和时变啮合刚度对动态性能影响研究.滞环带宽在 60 db宽度下,传动系统输出转矩稳定,在外部激励24 Hz主频成分下,转速波动对系统动态性能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控制参数,可以有效提高短程截割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传动系统短程截割动态性能煤块率滞环带宽

    矿井智能通风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建设

    李全宋宇航
    117-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通风监测手段存在动态监测不足、远程控制能力缺失、人工巡检方式落后以及监测设备精度不足等问题,采用了集成智能系统理论,结合现代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提出了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具体措施包括: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现对风量、风压和温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测;开发了一体化仿真平台,用于模拟通风网络在正常和灾变状态下的行为;集成远程智能控制技术,使通风动力和设施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节.通过实施通风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乌东煤矿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能够根据节能原则自动调节风流,优化通风效率;在灾变情况下,系统能够迅速响应,智能控制风流方向和强度,有效控制灾变扩散并支持救援工作.

    智能通风实时监测智能控制自动调节

    基于螺旋叶片离散元仿真分析的采煤机滚筒优化研究

    李爱军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东曲矿MG2×55/250-BW型采煤机在18404工作面开采中出现的滚筒螺旋叶片磨损失效问题,采用离散元仿真分析的方法对MG2×55/250-BW型采煤机进行了叶片磨损分析,通过基于离散元法的采煤机滚筒三维模型构建与采煤机滚筒落煤空间模型构建,完成了MG2×55/250-BW型采煤机滚筒截割模型;通过对采煤机滚筒螺旋叶片磨损仿真分析,得出滚筒转速与螺旋叶片磨损量呈负相关,坚固性系数、牵引速度以及螺旋升角与螺旋叶片磨损量呈正相关.通过采煤机滚筒多目标方案设计、采煤机滚筒自适应截割系统整体设计以及自适应修正控制系统设计,完成了自适应截割系统设计.工程实践分析得出,自适应截割系统使采煤机装煤率提升了 1.3%,叶片磨损量减少了 1.100 2 mm,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效率,符合相关的优化分析要求.

    采煤机滚筒螺旋叶片离散元仿真分析

    浅埋巨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裂隙演化及其分形特征

    左振涵邬志雄杨原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浅埋巨厚煤层开采极易诱发覆岩裂隙贯通地表形成漏风通道,造成工作面通风管理困难及井下遗煤自燃.以内蒙古大饭铺煤矿612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UDEC数值模拟分析了工作面开采上覆岩层应力变化及破断特征,探究了覆岩裂隙演化规律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浅埋巨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上覆岩层应力将经历增压、减压和复压三个阶段;可将工作面推进距离0~50 m、60~240 m、245~450 m划分为"加速升维-减速升维-平稳稳维"三个裂隙发育阶段,全开采阶段分形维数D在 1.011~1.341 之间;基于裂隙发育三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阶段裂隙发育控制方法,以此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西部浅埋巨厚煤层综放开采裂隙发育规律.

    浅埋巨厚煤层裂隙演化分形维数综放开采

    坚硬顶板煤层巷道围岩松动圈分布规律研究

    徐宏强乔琳琳杨明远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研究坚硬顶板煤层巷道围岩松动圈分布规律,以陕北榆神矿区益东矿业实际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通过分析巷道围岩松动圈形成机理,并以等效圆法为基础,利用应力平衡条件对坚硬顶板煤层巷道围岩松动圈理论进行了推导、算例分析,得出了围岩松动圈深度、巷道所需的支护强度;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巷道顶、底板地层三维模型,并对模型顶部进行加载,得出了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变形情况、塑性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坚硬顶板煤层巷道由于巷道上方松动圈内顶板整体下压,巷道围岩出现拉伸破坏及剪切破坏,导致顶板压力向两帮传递,使得两帮应力较顶底板集中;对现有支护方式进行了分析,根据巷道围岩松动圈理论推导计算结果及数值模拟规律提出了改进支护参数.

    巷道围岩应力支护强度塑性松动圈

    复杂巷群围岩应力变化特征及巷群应力转移规律

    冯耀平康健
    139-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夏店煤矿复杂巷群围岩应力分布复杂现象,采用"Rhino-Griddle-Flac3D"联合方法构建夏店煤矿复杂巷群的数值模型,揭示复杂巷群应力转移机制.研究发现:当工作面推进到距离3120 回风巷回风绕道40 m、30 m、20 m、10 m、0 m和-10 m时,应力转移导致3120回风巷道两帮、3120高抽巷与3120高抽巷回风通道形成的交岔点区域出现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9.25 MPa、20.22 MPa、19.36 MPa、20.19 MPa、19.00 MPa和21.50 MPa,回采工作面的超前区域以及交岔点位置区域极易出现应力集中情况.此位置处受应力转移影响较大,应加强对上述区域的重点控制,保证巷群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应力转移机制复杂巷群数值模型应力集中

    厚泥岩顶板巷道围岩结构特征研究

    赵南南韩振国燕同刚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厚泥岩顶板巷道围岩强度低、巷道易变形的问题,对巷道顶板泥岩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围岩结构探测.测试结果表明:顶板泥岩单轴抗压强度为17.59 MPa,弹性模量为3.82 GPa,泊松比为0.223;黏聚力为 3.32 MPa,内摩擦角为 34.63°;顶板(顶煤)裂隙发育区的范围在 1.80 m附近波动,分析阳城煤矿 3#~5#煤层的结构特征,可知巷道顶板上部 1.81 m内为弱结构区,煤体的完整性受应力作用发生破坏,存在原生及采动裂隙;6301轨道顺槽帮部围岩破坏范围较小,1#~3#测站巷道两帮松动破坏区范围分别为1.10 m、1.18 m、1.29 m、1.31 m、1.32 m、1.28 m,巷道围岩松动圈最大破坏深度为1.32 m.在此基础上,结合巷道围岩地质条件,给出了泥岩顶板巷道支护参数,并进行了工程应用.

    泥岩低强度软岩巷道变形机理结构特征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两带"发育规律研究

    吴博黄文峰李红友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两带发育高度预测方法的局限性,以郭屯煤矿3301工作面为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形态和高度进行模拟计算,通过经验公式计算预测了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和发育形态,运用井下导高观测仪现场实测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得到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和发育形状的规律,揭示了大采高工作面"两带"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岩"上软下硬"的组合结构对裂缝发育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两带"高度明显偏小于经验公式的计算数值,对类似条件下煤层安全开采和防治水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大采高"两带"发育高度数值模拟井下导高观测仪观测

    阳城煤矿地应力测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何建新孔令猛李强
    158-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指导阳城煤矿井巷工程合理设计及安全开采,采用应力解除法对矿区进行了三维地应力测量,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阳城煤矿六采区地应力场整体以水平应力为主,属于水平应力场类型,此类型地应力场主要对巷道顶底板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经测量,六采区 1 号、2 号监测点处最大主应力值分别为 17.2 MPa、16.9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大小约为最小水平主应力的 1.21~1.22 倍,应力场特征基本呈现为σH>σh>σV.地应力测量表明,采区水平以水平应力较大,但最大主应力与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虽有一定差别,但相差不大,监测点的最大水平主应力σH方位角处于 150°区域,主应力方向与巷道轴向存在42°~44°的夹角,水平应力对巷道、硐室的稳定性会存在一定影响.

    三维地应力现场实测地质构造巷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