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华瑞

双月刊

1004-9142

jcnu@263.net

010-68902451

100048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司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与实现途径

    崔永东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司法公信力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司法改革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的基本立场,对司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概括性论述,认为司法公信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要素、政策要素、制度要素、文化要素和科技要素等.所谓主体要素包括司法判断力、司法拒斥力等;所谓政策要素包括司法公开力、多元支撑力等;所谓制度要素包括制度保障力、监督制约力、人权保障力等;所谓文化要素包括文化引领力等;所谓科技要素包括科技辅助力等.其中人权保障力是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因为没有人权保障力就没有司法公信力.既然司法公信力的要素是多元的,因此,司法公信力的实现途径也必然是多元的.本文从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监督制约、司法公开、保护人权、科技辅助、多元支撑、文化引领以及域外借鉴等多个方面对司法公信力建设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强调司法公信力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和战略性,需要多渠道并举的多元建构模式整体推进,久久为功,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司法公信力主体要素政策要素制度要素文化要素科技要素

    景观书写与文学中城市形象生成再探析——以巴尔扎克小说《不自知的喜剧演员》为例

    吴康茹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是巴尔扎克晚年对巴黎城市景观描绘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在核心情节线发展中出现大量叙述时刻的分岔点,即文本内的叙述者随着"漫游者"人物角色在城市中行进,不断插入对各种城市景观的描绘.这些景观描绘涉及巴黎城市空间各个角落和场所,从现代商店、议会大厦、戏院、报社等商业、政治和文化景观再到妓女私密空间和吉普赛人算命屋等异质空间.国内外学界对该文本中的城市书写均有过研究,但是对都市景观书写与城市形象生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尚缺乏深入阐释.本文力图从法国经典叙述学及空间理论等批评视角,依据作家在文本中所绘制的分层明确的都市景观地图,对这些景观符号和城市形象建构之间关系及意义进行再探析.

    巴尔扎克《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景观热奈特叙述理论空间理论城市形象

    羞耻感与"第二性"——艾丽丝·门罗小说女性形象新论

    王成军潘若曈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对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大多从身份与主体、精神创伤、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来阐明女性作为"第二性"所面临的困境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较少对文本当中屡见不鲜的非理性情感的参与进行阐释.这便会遮蔽情感,尤其是遮蔽羞耻感作为关键因素在塑造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助推情节方面所蕴含的巨大能动性.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办公室》、《洗礼》和《亚孟森》三篇小说,以门罗女性叙事的纵向发展为线,在总览"第二性"们寻求自我突破的过程中,聚焦剖析门罗笔下女性人物的羞耻感.也就是说,性别化的羞耻感叙事不仅暴露出女性所受到的异化凝视,揭示了依附心理对女性造成的情感创伤,同时,女性对羞耻感的反抗还展露出她们追求自我的意识觉醒.

    艾丽丝·门罗羞耻感"第二性"女性形象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重释

    宋声泉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谷融受到了"向科学进军"号角的鼓舞.《论"文学是人学"》旨在为被窄化了的高尔基的"人学"论断正名.钱谷融的"人学"观是对古典主义道德观、新文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兼收并蓄,有机且辩证;其最低限度是"把人当做人",最高则指向对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高尔基

    社会主义文艺视域下的"有情思维"——论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

    何明敏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雷雨>人物谈》系列文章具体的写作语境,可以发现,对教条式地图解剧中人物的不满,是钱谷融着手撰写《<雷雨>人物谈》的直接原因,而1979年续写"姓鲁的"4篇仍是意在回应特定思潮主导下《雷雨》的评价问题.他通过阶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历史主义的评价视角对相关问题逐一展开分析.对剧中人物的同情、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共鸣则是其写作的内在动力.在具体的分析中,钱谷融承认情感的普遍性与跨越阶级的同情之可能,认为真挚的情感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所在,但又强调情感具有阶级性,作品中的情感也受作家思想的约束、世界观的指导,继而用作者的世界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叙事诗"通向"社会问题剧"架起一道桥梁,由此论证剧作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可见钱谷融的文艺批评观仍在社会主义文艺的范畴之内,其"有情思维"也试图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寻找一条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理想路径.

    钱谷融《雷雨》人物谈有情思维社会主义文艺

    "信应是实实在在的,必本于诚,出于诚"——钱谷融书信的文献价值

    宫立
    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钱谷融,不单要关注《论"文学是人学"》《<雷雨>人物谈》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学术著述,还要关注他早年的习作和一生所写的大量书信.钱谷融的书信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闲斋书简》的出版经过、《论"文学是人学"》发表和出版的前前后后、他对自己早年习作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方式等关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态与心态的珍贵历史信息,都可以从他的大量书信中释读出来.此外,深入解读钱谷融等学人的书信,还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的研究.

    钱谷融书信文献价值

    理想与现实之间:应审慎对待未来学校建设中的技术乌托邦

    卜玉华李政涛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二十多年,教育技术驱动的未来学校建设日益成为一种主导性话语.教育技术采用乌托邦式的论证方法,一方面把现代学校隐喻为工厂批判其过时性,并认为当代教育改革如同对"旧房子"的修修补补,不足以根本转变工厂学校的弊端,一方面乐观地描述技术赋能下的未来学校美好图景.但现实表明,最近几十年国内外所进行的未来学校建设项目以及UNESCO对2019年发生的全球疫情下教育技术运用状况的调查结果却表明,教育技术驱动下未来学校的前景并没有想象的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厂式学校的隐喻前提并不准确,教育技术融入学校需要经过社会情景的过滤,而且教育技术充满着多重逻辑陷阱,与教育逻辑难以耦合.因此,面对教育技术,负责的态度当是在重视探索教育技术带给未来学校新可能性的同时,不能让教育技术主导人们对未来学校的想象性,即便是教育技术驱动下的未来学校,也仍需以合乎教育性、包容性和公平性为旨归.

    教育技术未来学校建设技术乌托邦工厂学校

    论教育的技术逻辑及其人工智能时代的可能转向

    伍红林
    169-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伴随人类发展历程,但教育基本理论长期对"技术"缺乏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成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新的基本问题.从"技术"视角回顾不同时期的教育,可以发现,技术革新是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因.在这一意义上,技术逻辑是教育内蕴的基本逻辑,表现在它对不同时期教育目的、课程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影响上.沿着人工智能技术逻辑发展下去,教育有可能走向"成人之事"的反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虽然不能摆脱技术逻辑,但可以进一步彰显人文逻辑,努力取得两种逻辑之间的平衡,着力唤醒人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对自己的认知和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体系时自我的坚守,使人从技术压迫之下解放并成为生命自觉之人,这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最高使命.

    教育技术逻辑人工智能生命自觉

    主体的重塑:数智时代的主体遭遇及其教育应对

    李云星
    18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总是关涉主体和主体化,无法回避主体问题.在数智技术时代,人类主体转向一种数字化生存,并遭遇新的数字技术主体.这使得传统人类主体发生了衍变,由一种内在、实在、单一的理性能动主体转向一种外在、虚拟、混合的弥散主体.数字技术自身物质-技术属性与数字资本主义相结合促使了人类主体的异化,包括主体的物化与去社会化、商品化和自我异化.面对数智技术对主体的形塑,需重新邀请并革新主体教育,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数字素养,并承继自我技术的教育,以安顿、重塑主体.

    数智时代主体衍异主体教育批判性数字素养自我技术

    论"国际中文教育"的框架与目标

    郭熙
    193-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倡导构建大框架的国际中文教育.随着语言科技的快速发展,中文学习动机的分众化、区域化差异日益明显,单纯将中文作为交际工具进行学习的动机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就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不同中文学习群体的需求特点,重新评估中文在他们身上的功能和价值.中文是华夏文明的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文明.应倡导这种新的语言价值观,建构与之相应的国际中文教育目标.中文作为祖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中华文化,中文作为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分享华语文明.文化传承、文明分享和多元交流互动结合,协同发展.中文教育本身是一种路径和手段.文化传承、文明分享,应当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口号.

    中文教育祖语教育外语教育文化传承文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