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

皋永利

双月刊

1007-659X

xuebao@sdutcm.edu.cn

0531-89628059

250355

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创刊较早、学术性较强、在中医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期刊,80年代曾因开辟“名老中医之路”而广受欢迎,90年代又因开展中医理论重要问题讨论而被关注,连续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为优秀期刊二等奖。为山东省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关系探析

    王金昊徐琬梨于丽云刘瑶...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对《伤寒论》和针灸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伤寒论》中六经病和经络理论中"六经"的联系与区别.二者在命名方式、位置层次、症状表现及时间相关性等方面存在联系,但在归纳基础及病理状态方面有区别.以枢机论少阳病与少阳经为例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解释,可为理解《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理论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为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六经病经络少阳经少阳病《伤寒论》症状枢机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网状Meta分析

    张盼盼汪莎李佳芹毕爱玲...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有效率、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Web of Science及Pubmed等数据库获得关于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DR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10日,并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通过Stata 16.0软件实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3项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羟苯磺酸钙胶囊总体疗效最为显著;芪明颗粒+羟苯磺酸钙胶囊在改善DR患者视力方面疗效最为显著;复方血栓通胶囊+羟苯磺酸钙胶囊在改善DR患者黄斑厚度及视野灰度值方面疗效最好;和血明目片+羟苯磺酸钙胶囊在减小患者血管瘤体积方面疗效较好;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不良反应报道,治疗组不良反应总体较少.结论:与单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比较,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DR患者,可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减少不良反应.

    活血化瘀中成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网状Meta分析视力改善黄斑厚度不良反应

    艾灸督脉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自噬水平的影响

    张佳玉贾玉梅朱才丰王弛...
    65-7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艾灸督脉对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自噬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C57BL/6J雄性小鼠设为正常组,另48只同龄同背景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雷帕霉素组、艾灸+抑制剂组,每组12只.艾灸组隔附子饼灸百会,温和灸大椎、风府,20 min/d;雷帕霉素组腹腔注射2 mg/kg雷帕霉素;艾灸+抑制剂组在艾灸组基础上,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1.5 mg/kg.以上3组均每日干预1次,干预2周,每周停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仅固定,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各组小鼠在干预前后均行水迷宫实验检测逃避潜伏期,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脑区自噬体和自噬泡的数量及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脑区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表达差异,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法(qRT-PCR)检测海马脑区Aβ1-42 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印迹(WB)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 Ⅰ(LC3 Ⅰ)、泛素结合蛋白62(p62)、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Wnt家庭成员3a(Wnt3a)、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雷帕霉素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模型组和艾灸+抑制剂组海马区自噬泡和自噬体较少,艾灸组和雷帕霉素组自噬泡和自噬体较多.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β1-42阳性表达颗粒数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雷帕霉素组Aβ1-42阳性表达颗粒减少(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β1-42 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雷帕霉素组Aβ1-42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62、mTOR、GSK-3β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LC3 Ⅱ/LC3 Ⅰ、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雷帕霉素组p62、mTOR、GSK-3β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LC3 Ⅱ/LC3 Ⅰ、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艾灸+抑制剂组比较,艾灸组、雷帕霉素组p62、mTOR、GSK-3β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LC3 Ⅱ/LC3 Ⅰ、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艾灸督脉可加速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的清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艾灸督脉激活Wnt信号通路,进而促进细胞自噬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自噬艾灸督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双转基因小鼠

    三子养亲汤对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证大鼠PPARα/CPT-1通路的影响

    于晗郭晓庆叶建桥张昊...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通路探究三子养亲汤对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证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10只及造模组40只,空白组给予维持饲料,造模组采用高脂饲料饲养+高盐(6%盐水)灌胃方式制备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证大鼠模型,造模8周,模型构建成功后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三子养亲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其后,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造模组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加6%盐水灌胃,同时三子养亲汤各组给予相应浓度水煎液灌胃.灌胃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血压、血脂四项及肝脏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及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肝脏中PPARα、CPT-1、酰基辅酶A氧化酶(ACOX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三子养亲汤高剂量组体质量、血压及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空白组大鼠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形态完整,无红色脂质沉积;模型组大鼠肝细胞排列不整齐,出现细胞核消失的现象,肝细胞内出现部分脂质沉积;三子养亲汤高剂量组肝细胞排列规则、细胞核完整,有较少红色脂质沉积;三子养亲汤中、低剂量组细胞核较完整,肝细胞排列较整齐,有少量红色脂质沉积.与模型组比较,三子养亲汤高剂量组PPARα、CPT-1、ACOX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中剂量组ACOX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子养亲汤高剂量组PPARα、CPT-1、ACOX1 mRNA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三子养亲汤低、中剂量组ACOX1 mRNA水平升高(P<0.01).结论:三子养亲汤可改善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证大鼠体质量、血压、血脂及肝脏生化指标等.其机制可能与三子养亲汤调控PPARα/CPT-1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氧化分解,进而调控肝脏脂质代谢相关.

    三子养亲汤正常高值血压痰湿壅盛脂质代谢脂肪酸氧化分解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通路

    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茯苓-甘草"协同配伍对肺腺癌的作用机制及验证研究

    钟玉婷商琳晓姚燕张文峰...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探讨"茯苓-甘草"协同配伍对肺腺癌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茯苓-甘草"主要成分槲皮素对肺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对肺腺癌相关基因进行差异分析,从TCMSP数据库下载"茯苓-甘草"有效成分及靶标,获取药物-疾病共同靶标,进行网络构建、富集分析、生存分析等.通过对"茯苓-甘草"主要成分与肺腺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选出构效关系良好的有效成分进行后续实验验证.通过细胞增殖、划痕及侵袭实验检测药物对肺腺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药物对关键靶点的作用.结果:肺腺癌8 109个差异表达基因和102个药物靶基因取交集共获得32个共同基因,富集分析显示靶基因主要参与p53信号通路、细胞衰老等癌症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具有良好的构效关系,因此选择槲皮素进行后续实验验证.有效成分槲皮素可以抑制肺腺癌A549及H1299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且可以显著下调关键靶点含杆状病毒IAP重复序列蛋白5(BIRC5)、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检查点蛋白激酶1(CHEK1)的表达.结论:"茯苓-甘草"有效成分槲皮素可以有效抑制肺腺癌恶性表型,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调节关键基因BIRC5、CCNB1、CHEK1的表达有关.

    茯苓甘草槲皮素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肺腺癌

    易混淆中药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鉴别研究

    秦露吕绪桢刘亚丽赵天伦...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区分鉴别易混淆皮类中药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的方法.方法:采用性状、微性状、显微、荧光鉴别等方法对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在性状和微性状方面的主要鉴别点是外表面、断面和气味;显微鉴别的重点是草酸钙结晶不同.传统荧光法在紫外灯下观察三者的荧光现象区别不明显,但是二维荧光和三维荧光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二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三种药材的水提取液均只有一个荧光峰,三者的峰位、峰强度和峰形有很大差别;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地骨皮有三个荧光峰,香加皮和五加皮有两个荧光峰,三者的峰位和峰强度有明显差异.结论:传统鉴别方法可用于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的鉴别,二维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可快速、准确地区分三种药材.

    地骨皮香加皮五加皮微性状鉴别法二维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

    基于显微特征颜色量化评价判别栀子与焦栀子

    王玲张学兰李慧芬孔庆悦...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显微特征颜色量化评价的栀子与焦栀子判别方法.方法:采用显微成像技术和显微特征颜色提取软件测定栀子与焦栀子显微特征颜色,利用Kruska-Wallis H秩和检验、Fisher判别分析法分析栀子与焦栀子显微特征颜色差异,建立判别函数.结果:栀子与焦栀子显微特征(内果皮石细胞、内果皮纤维、种皮石细胞)的亮度值(L*)、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和总色度值(E*ab)均有显著差异(P<0.01).以种皮石细胞颜色对二者进行判别,其判别函数为y=0.678 × L*+0.384 × a*-0.576 × b*-9.322,y>0为栀子,y<0为焦栀子.结论:通过显微特征颜色量化评价,实现了栀子与焦栀子的有效判别,为栀子生、制饮片的判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栀子焦栀子显微特征颜色量化评价显微成像技术Fisher判别分析

    室町时代以来日本汉方医家治疫验案探析

    陈一凡杨东方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室町时代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界相继形成了后世方派、古方派、折衷派等医学流派,各流派代表人物所留存的医案记录为中医药传日后应用于日本各类疫病辨治提供了切实依据.其中,后世方派曲直濑玄朔的医案反映了其分期治疗痘疮以及针对麻疹恢复期患者扶正托邪的治疗思路;古方派吉益南涯的医案体现了其治疗疫病善用峻剂驱逐瘀热之毒以及辨疫痢虚实而治的特点;折衷派浅田宗伯的医案则呈现出其博采仲景方及中日其他各家验方而井然有序的治疫经过.此外,北山友松子、古林见宜、野间玄琢等的医案也进一步展现了近世日本汉方医家将中医方剂灵活化裁应用于疫病治疗之中.

    疫病医案汉方医学曲直濑玄朔吉益南涯浅田宗伯

    简帛医书所载皮肤病及治疗方法探略

    龙荣芬周祖亮李娜娜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帛医书记载了较多皮肤病类型及治疗方药,其所载皮肤病可分为感染性、物理性、动物性、过敏性、色素性等五类,包含了"(㾺)、螟、肤疽、夕下、大风、大带、白(疒虎)、爒"等古病名.皮肤病治疗方法包括外治法、内治法、祝由法三类,其中以外治法为主.外治法重在清外邪,内治法重在补正气.系统梳理简帛医书皮肤病及其治疗方法,可以管窥秦汉时期皮肤病的诊治水平,有助于完善早期皮肤病病史研究,也可为现代临床治疗皮肤病提供新思路.

    出土文献简帛医书皮肤病秦汉时期外治法内治法祝由法

    近代齐鲁名医张伯龙中风学术思想探析

    季晨露宋咏梅
    117-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伯龙是近代齐鲁名医,与张锡纯、张山雷并称"近代三张".张伯龙博采历代医家学术精华,辨析了中风病名源流,汇通中西理论,探讨了中风病理机制,提出中风病位在脑,重视以脉测证、凭脉施治,确立了"潜阳息风,镇摄肝肾"的治疗大法,强调南北分治,注重调理体质预防中风.张伯龙的中风学术思想推动了清末民初中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开辟了近现代中风研究的新路径.

    张伯龙中风肝肾亏虚肝风上扬镇摄肝肾南北分治齐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