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

皋永利

双月刊

1007-659X

xuebao@sdutcm.edu.cn

0531-89628059

250355

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创刊较早、学术性较强、在中医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期刊,80年代曾因开辟“名老中医之路”而广受欢迎,90年代又因开展中医理论重要问题讨论而被关注,连续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为优秀期刊二等奖。为山东省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巨刺阳陵泉穴对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作用机制研究

    谢心悦潘彦舒方琪王浩...
    326-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巨刺阳陵泉穴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对胼胝体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影响,探讨巨刺阳陵泉穴改善脑梗死运动障碍的机制.方法:将6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巨刺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7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三组均用线栓法制备右侧MCAO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干预,巨刺组电针刺激右侧阳陵泉,非经非穴组电针刺激双侧胁下非经非穴位置,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14d.测定大鼠抓力、神经功能缺损得分;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胼胝体组织形态,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蛋白质印迹(WB)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右脑胼胝体MBP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抓力下降,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增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加,胼胝体髓鞘结构崩解,右脑胼胝体MBP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比,巨刺组大鼠抓力增大,神经功能缺损得分降低,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髓鞘结构较为完整,右脑胼胝体MBP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阳陵泉穴可能通过提高胼胝体MBP蛋白表达水平促进MCAO大鼠运动功能康复.

    巨刺阳陵泉穴电针脑缺血胼胝体髓鞘碱性蛋白中风康复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地黄饮子调节海马神经突触可塑性作用机制研究

    李少创韩诚张正赵雅飞...
    337-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地黄饮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讨AD治疗机制.方法:选用50只6月龄SAMP8小鼠构建AD动物模型,采用RANDBETWEEN随机函数将其分为模型组、盐酸美金刚组及地黄饮子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选用同龄SAMR1小鼠10只作为正常组.地黄饮子各剂量组及盐酸美金刚组按照给药剂量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水灌胃,连续给药12周.新物体识别、Morris水迷宫、巴恩斯迷宫法分别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在体海马场电位实验记录小鼠海马长时程增强(LTP)效应,免疫组化实验检测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突触素(SYN)蛋白水平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NMDAR1、NMDAR2B、Ca2+在细胞内所结合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 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地黄饮子各剂量组小鼠新物体识别系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平台穿越次数增加,逃避潜伏期缩短;进入逃生箱所需时间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逃生箱所在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海马场电位记录实验表明,高频刺激前各组小鼠fEPSPs斜率无明显差异,高频刺激后30 min、60 min地黄饮子各剂量组较模型组斜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地黄饮子各剂量组CA1区海马神经元PSD-95蛋白、SY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地黄饮子各剂量组CA3区海马神经元PSD-95蛋白、SY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地黄饮子各剂量组海马神经元CaMK Ⅱ、NMDAR1、NMDAR2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结论:地黄饮子能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海马神经元Ca2+维持神经突触可塑性,.

    阿尔茨海默病地黄饮子海马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效应钙离子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青果不同溶剂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研究

    张震宇刘雅欣刘国香邵文卓...
    348-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青果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成分差异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方法:使用水、50%乙醇、70%乙醇、95%乙醇对青果进行提取,分别测定不同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明确其抑制类型,并检测不同提取液中没食子酸、鞣花酸、总黄酮含量.结果:各溶剂提取物均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类型为可逆性非竞争性抑制作用;70%乙醇提取物抑制效果最佳,半抑制浓度(IC50)为 9.914×103 μg/mL,没食子酸、鞣花酸、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33±0.03)mg/g、(12.61±0.12)mg/g、(19.05± 0.02)mg/g.结论:青果提取液成分中没食子酸对提取溶剂不敏感,鞣花酸及总黄酮水溶性不佳;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总体以70%乙醇提取液最佳,酶抑制率最高,此为青果开发提供了依据.

    青果α-葡萄糖苷酶酶抑制没食子酸鞣花酸总黄酮

    旋覆花药性研究古今演变及原因探析

    李念真赵翔凤田静宋咏梅...
    35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证旋覆花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性的演变脉络,初步探析已有记载中对旋覆花药性认识不一的成因.《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奠定了旋覆花药性理论的基础,历代本草文献以此为主体进行了扩充.隋唐以后,旋覆花的临床应用范围扩大,将其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宋代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旋覆花"性专主下"的认识,开始从味苦辛、性走散的角度阐释其药性特点.至明清时期,出现了"性专主下""能升能降""药性旋转"的多元化认识.古代医籍中所载旋覆花药物品种有差异、药用部位不统一、临床配伍变化较丰富,上述因素均有可能对药性的判定产生影响.

    旋覆花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药性演变本草考证

    《黄帝内经》不同语境下"三焦"涵义考

    李港莹张蕾
    361-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中"三焦"一词见于22篇计40处,其中29处意义明确,历代注解无异义;4处有不同观点;另有存在校勘问题者4处;尚有三焦理、三焦下腧、三焦之源3个衍生名词.在不同语境下,29处意义明确的"三焦"分别指三焦腑、手少阳三焦经、上中下三焦,并无争议,只要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分辨,就能够明确其所指.有争议处,为咳论篇之"三焦受之""三焦咳"、四时气之"三焦约"、经别之"下走三焦".4处"三焦"存在校勘问题,即"三焦"与"足三焦"、"三焦"与"上焦"(2次)、"三焦"与"三椎".三焦理、三焦下腧、三焦之源3个衍生名词均与三焦理论有关.

    《黄帝内经》三焦文献研究三焦理三焦下腧三焦之源

    基于官修方书探讨宋代香佩疗法特点

    吕颖玉张晓莹张心月邵雨萌...
    36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为方剂学和香文化皆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香佩疗法在当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梳理宋代三大官修方书中的香佩方剂发现,宋时香佩疗法用药多样,除了常用矿物药和骨类药之外,本土香药与外来香药皆有大量使用;用法灵活,有膏、丹、丸、散等多种剂型,可佩戴于头、手、颈、胸等身体各部位,但总体以丸剂佩于上肢者为多;用途广泛,以辟疫驱邪治疗传染性疾病为主,内外妇儿各科杂症也有涉及,为后世香佩疗法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香佩疗法香文化芳香性中药佩戴疗法中医外治

    唐以前"温病"指代"传染性疾病"考

    唐佳贺朱章志
    371-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代以来,多数人对《素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句的理解为"伏寒化温","温病"即指"热病",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伏气温病".但笔者参探张纲所提出的"辒"与"温"在早期还可指代一类传染性疾病之说法,以及两汉魏晋时期的《难经》《伤寒论》与六朝东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等著作的相关论述,发现唐以前"温"字亦可指代传染性,而并非温热之意,因此推测"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中的"温病"或指一类"传染性疾病".笔者根据相关文献论述更进一步认为"温"指代传染性,而无关其疾病的寒热.本文意义在于提醒研究人员阅读或检索唐之前文献时,不应将"温病"二字完全等同于温热疾病,亦应考虑其意为传染性疾病而不分寒热的可能.

    《黄帝内经》温病《肘后备急方》《难经》

    三维重建技术在舌诊中的应用与挑战

    陈前王敏任健商庆新...
    375-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重建在舌诊中的应用方法包括经典三维重建技术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图像处理算法将二维舌象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后的三维舌体能够对舌体胖瘦、齿痕深浅、舌苔厚薄、裂纹深长、点刺高度等立体舌象信息进行空间量化描述及精确重构,可满足舌诊时多方位、立体性的临床观察需求,对舌诊客观化、智能化发展的应用价值极大,可为未来三维重建技术在舌诊中的发展提供参考.因此,提取舌体的三维动态信息并重建出更真实的动态舌体是发展舌诊客观化、立体化的重要方向,同时为舌诊客观化、智能化研究在临床疾病辨识、辅助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文献41篇.

    中医舌诊三维重建技术深度学习算法特征提取模型构建

    OPG/RANKL/RANK信号通路与泛髓系统关系概述

    王彤刘伟
    38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髓"是对中医学"髓"概念丰富外延的概括,包括脑髓、脊髓、骨髓、精髓.在"泛髓"关系中,脑髓为之主,精髓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脑髓病变可波及精髓,精髓病变也可影响脑髓.骨保护素信号通路可在全身多个系统、器官中表达,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信号通路,在调控骨吸收以维持骨量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该信号通路与"泛髓"系统中脑髓及精髓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在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症、牙周炎等多种"髓"相关疾病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调控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调节骨保护素信号系统的表达,参与脑髓与精髓病变的相关炎症反应.骨保护素信号系统对钙离子代谢的调节或许是机体精髓代谢的途径之一.参考文献48篇.

    骨保护素信号通路泛髓系统精髓肾精炎症反应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的研究进展

    栾仲秋余毅洋张睿刘光旭...
    387-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慢性肾脏病(CKD)高钾血症患者病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结合国内外中医药与CKD高钾血症的相关研究,梳理有关CKD高钾血症的中医药理论;结合CKD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生理机制及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探讨治疗CKD的常见中药影响钾离子代谢的机制,归纳CKD高钾血症患者具体可应用的和应避免的中药;提出CKD患者在出现高钾血症时能持续使用含钾量低且有延缓肾功能恶化的中药,为未来中医药在CKD高钾血症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方向.参考文献54篇.

    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钾离子中药含钾量药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