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施工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施工技术(中英文)
施工技术(中英文)

张可文

半月刊

2097-0897

sgjs@cadg.cn

010-57368788;68300059;68330203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A座

施工技术(中英文)/Jour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设有基坑支护、地基处理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建筑物评估改造加固技术,模板、脚手架技术,混凝土研究与应用,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防水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工程质量与检测技术,施工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位置对叠落盾构隧道施工影响效应分析

    杜有超黄海龙马金骥姚昌瑞...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隧道叠落区间复杂施工形式及富水砂层条件,亟需探究地层位移与衬砌自身变形的响应规律,以降低潜在施工风险.依托实际工程,针对后施工上线盾构隧道与既有下线隧道相互作用问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现场监测数据与地层条件,考虑隧道连线倾角与隧道间距等空间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盾构过程中地层沉降和衬砌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以及相互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施工保护措施.结果发现:叠落隧道位置关系对地层与衬砌的影响显著,随着隧道中心连线倾角增大,地表沉降峰值位置发生偏移,倾角约45°时沉降达到最小,同时下线隧道拱底和拱腰变形最大;随着完全叠落两隧道间距的减小,相互作用影响增大.

    隧道盾构富水砂层叠落区间变形数值模拟监测

    土压平衡盾构渣土膏体制备与管输特性试验研究

    杨子汉陈泽熊立财李强...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效率高、地层适用性强,在城市隧道建设中应用广泛.传统土压平衡盾构一般采用皮带机+电瓶车+门式起重机的出渣方式,容易造成泥水飞溅,工作环境恶劣.稀相管输功耗巨大、后处理繁琐,盾构渣土膏状管输可以实现盾构渣土全过程全封闭输送,并可以简化后期处理程序.分析了典型盾构渣土的基本物性和改良特性,搭建了膏体泵送管输试验装置,进行了环管试验.试验研究发现,盾构渣土试样坍落度在15~25.2cm时呈现膏体状态,坍落度19~25cm的膏体可以泵送,坍落度越大管输阻力损失越小,进一步测得了管输阻力经验模型,并证实了泡沫剂的改良效果.固化试验表明,微风化渣土膏体23h不固结,强风化渣土膏体超过33h不固结,泵送管输系统工程维护时间较充裕.

    盾构渣土膏体改良管输阻力流变特性试验

    大直径盾构斜穿矩形匝道引起的结构扭转及实测分析

    李志义钟铧炜滕政伟刘颖彬...
    72-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匝道结构的异形大断面使得其对纵横向不均匀变形极为敏感,当受到盾构斜穿等非对称扰动时将产生明显的竖向沉降和扭转变形,这对结构受力极其不利.以上海北横通道超大泥水盾构小角度斜穿杨树浦港井匝道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大直径盾构斜穿匝道过程中匝道的变形特征与变化规律,并对施工过程中多次停机引起的匝道结构响应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匝道竖向沉降受盾构切口和盾尾位置以及停机和再次推进影响明显;盾尾注浆和盾构再次推进将引起隧道抬升,抬升幅值可达4mm.匝道扭转变形与盾构-匝道相互位置密切相关;扭转变形纵向分布呈现逆时针向顺旋转交替变化.盾构-匝道相互位置以及对应穿越阶段对匝道最终竖向和扭转变形影响显著.

    盾构隧道扭转沉降响应分析监测

    盾构隧道新型纵缝抗弯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方忠强孙统立吴昱东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盾构隧道向大直径、大埋深方向发展,对隧道纵缝的抗弯性能要求日益提升,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型接缝形式.研究分析了一种包含新型无手孔连接结构的新型接缝,较传统纵缝改变了接缝细部构造,并调整了螺栓位置.通过建立新型接缝和传统接缝的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新型纵缝在正负弯矩下的受弯行为,并探讨了轴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中两种纵缝的受弯过程均可以分为线性段和非线性段,轴力的增加会增加受压区的损伤,降低连接件(螺栓及新连接结构)的作用;由于螺栓到受压区距离的变化,正弯矩下新型纵缝抗弯性能较传统纵缝有明显提升;负弯矩小轴力工况中新连接结构提升了接缝的抗弯性能,而大轴力工况中新型纵缝抗弯性能提升不明显.

    隧道盾构纵缝数值模拟抗弯性能

    同一始发井内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设计与施工技术

    张兆军彭焱锋刘维正鲜斌琪...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下管廊工程中进行两段及以上顶管作业的情况,基于南昌市丹霞路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EPC项目顶管工程实例,对在同一始发井内同时进行双向顶管作业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对相关结构体系受力进行分析,并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施工顺序下的受力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荷载下,顶推一侧两舱时后背墙受到的最大弯矩较对称顶进时大,后背体系结构在各工序下均满足受力与稳定性要求.揭示了在较大顶管始发井内采用肋板式后背墙作为背部支撑、通过钢套箱后靠背分配主顶油缸反力、同时设置双排双向后背体系方式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出后背墙结构的施工与拆除技术,并通过实际工程中后背墙变形监测验证了实施效果.

    综合管廊顶管双向顶进后背体系数值模拟监测

    单线特长高铁隧道斜井长距离多工作面通风方案优选研究

    文凯姬传军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马白山隧道属于特长双洞单线高铁隧道,其2号斜井工区共下辖斜井及正洞左右线大小里程5个工作面.针对工期紧、多工作面施工、洞内环境复杂的情况,隧道通风方式选择及通风效果关系到隧道施工进度、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工程造价等方面,因此选取合理的通风方式尤为重要.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施工通风的相关参数和隧道多工作面施工通风方案进行选型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不同方案下风速和气体运移扩散规律,选配满足要求的通风机型及配置台数,解决了多工作面施工过程中风筒的布置问题.

    隧道斜井通风数值模拟风速空气流场

    地铁车站出入口暗挖工程专项施工技术

    刘圣勇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研究地铁车站出入口暗挖工程关键技术,包括施工工艺流程、安全施工保障措施以及监测监控等方面.采用矿山法作为主要施工手段,严格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十八字方针进行施工,以确保工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结合现代化监测技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施工参数,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所采用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施工技术的建议.

    地铁车站暗挖注浆监测施工技术

    BIM+三维扫描技术在质子医院建设中的应用

    李守富康苗王佳强雷博...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安国际医学质子中心作为西北地区先进的质子医院,其治疗设备安装精度要求高,因此现场施工对埋件、工艺管线的精度要求极高.本项目采用BIM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全专业BIM模型,并提前进行管线、埋件的模型建立和碰撞检测;在安装进行前对设备埋件及校准管上下口进行精准定位,并在安装过程中进行调整、定位复核.通过分析安装过程中偏差值、偏差分布、标准偏差等数据,得到精确安装定位施工的侧重点以及主要偏差方向,最终总结全方位精准把控的施工方法,使安装后的参数能够符合设备的高精度要求.

    医院安装建筑信息模型三维扫描点云数据

    实景建模+BIM技术在房建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张士友祝思伟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实际项目,深入探讨了实景建模与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协同应用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行业发展趋势与新技术特点,将倾斜摄影等实景建模技术引入房建工程BIM技术体系中,并进行了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景建模与BIM技术在房建工程中的应用流程,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平台构建以及数据应用等4个阶段.通过实例分析,详细展示了基于该技术的施工模拟与场地布置优化以及生产进度追踪.通过此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精细化与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了施工决策质量和效率.

    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倾斜摄影实景建模可视化进度追踪

    基于BIM技术和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建筑施工现场远程监控数据可视化方法

    贺凯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基于BIM技术和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建筑施工现场远程监控数据可视化方法,提升管理效率和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利用传感器技术建立建筑施工现场的数据采集模型,并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相似度特征匹配方法进行融合.同时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去除建筑施工现场数据的噪声,以所获去噪后的建筑施工现场数据为基础,应用Revit 2016软件建立建筑施工现场BIM模型,全面模拟建筑施工过程,并采用冗余顶点删除法、小包围球方法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和渲染,将最后得到的建筑施工现场远程监控数据传送给网页端平台,实现建筑施工现场的远程监控数据可视化.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建筑施工现场的远程监控数据可视化,准确地获取建筑施工现场的数据,及时发现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并降低采集数据噪声含量.

    建筑信息模型传感器监测数据融合远程监控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