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施工技术(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施工技术(中英文)
施工技术(中英文)

张可文

半月刊

2097-0897

sgjs@cadg.cn

010-57368788;68300059;68330203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A座

施工技术(中英文)/Jour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设有基坑支护、地基处理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建筑物评估改造加固技术,模板、脚手架技术,混凝土研究与应用,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防水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工程质量与检测技术,施工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竖向混合结构钢柱脚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兰学平田坤
    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层或多层既有建筑数量较多,对其直接进行加层改造已成为完善建筑使用功能、增加使用空间的重要手段.钢结构具有自重小、构造灵活、施工方便等优点,在既有建筑加层改造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直接进行钢结构加层工程中常用的柱脚连接方式,按照实际工程施工流程,在既有混凝土结构上打孔,通过植入化学锚栓的方式固定上部钢柱脚,分别设计制作钢柱脚四周设置加劲肋的强连接柱脚节点试件和钢柱脚四周无加劲肋的弱连接柱脚节点试件,通过拟静力试验对试件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连接与弱连接柱脚节点破坏形式相同,均为锚栓拔出破坏,上部钢柱脚均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强连接柱脚节点峰值承载力相对于弱连接柱脚节点峰值承载力提高了 193%;强连接柱脚节点耗能能力相对于弱连接柱脚节点有所增强,但耗能系数减小.

    混合结构钢柱脚柱脚连接拟静力试验抗震性能

    聚脲加固木柱轴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李凯苏何先顾辉祥刘铖聪...
    7-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脲为绿色环保涂料,喷涂方便,具有较好的韧性、抗腐蚀性和热稳定性.为研究聚脲作为加固材料时木柱加固效果,通过改变聚脲喷涂方式和厚度,设计制作了 5 种不同加固方式木柱试件,进行轴向静力加载试验,分析各试件破坏形态,并对试件荷载-位移曲线、极限承载力、位移延性系数和刚度等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聚脲与木材具有较好的黏结性,聚脲涂层可与木柱协同受力,改善木材力学性能;采用聚脲加固后木柱承载力和位移延性均有所提高,其中平均极限荷载提高幅度为 21.33%~35.58%,平均位移延性系数提高幅度为4.17%~30.83%;间隔喷涂聚脲加固方式较柱身全涂聚脲加固方式对木柱承载力的提升作用更大.

    木构件加固聚脲轴压试验力学性能

    考虑环向接头的盾构隧道模型设计与研究

    袁月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相似理论及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可模拟盾构隧道接头抗拉及抗弯能力的弹簧+螺栓环向接头.设计并制作考虑环向接头的模型盾构隧道,其主体由特定比例石膏、硅藻土拌料浇筑而成,环向接头通过外接弹簧、内埋套筒螺栓达到模拟效果.对模型隧道管片接头设计进行叙述,并开展力学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模型隧道管片直径收敛值变化较稳定,几乎为线性变化,且当隧道埋深为 1.50d(d为隧道外径)时,最大管片直径收敛值为25.1mm,此时管片弯矩呈花生形分布,最大弯矩为 93.1kN·m;模型试验得到的管片直径收敛值及内力分布均较贴合实际情况,表明模型隧道承载力可靠,管片及接头模拟效果较好.

    隧道盾构环向接头试验力学性能

    纤维增强混凝土预制隧道管片结构性能研究

    刘守成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纤维增强混凝土预制隧道管片抗弯性能、抗裂性能及隧道掘进机产生的推力对管片的影响,对钢筋混凝土管片和纤维增强混凝土管片进行全尺寸试验,包括静载弯曲试验和点荷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设计荷载角度考虑,纤维增强混凝土管片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管片具有更高的承载力;钢筋混凝土管片和纤维增强混凝土管片点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变化趋势较相似,管片均未发生明显的开裂,均能承受设计荷载作用;与钢筋混凝土管片相比,纤维增强混凝土管片具有更好的抗弯性能和抗裂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可替代钢筋混凝土制备预制隧道管片.

    隧道管片混凝土预制试验研究

    机制砂、硅灰和钢纤维制备改性混凝土性能研究

    郑君
    23-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机制砂100%替代天然河砂,制备机制砂、硅灰和钢纤维改性混凝土.共设计制作 13 组混凝土试件,硅灰添加量为胶凝材料总质量的0%,7.5%,15%,钢纤维添加量为混合料总体积的 0%,0.5%,1%,1.5%.通过开展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冲击强度测试,研究改性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使用天然河砂制备的混凝土相比,使用机制砂制备的混凝土力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与未添加硅灰和钢纤维的混凝土相比,添加硅灰的混凝土抗拉强度显著提高,添加钢纤维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抗冲击强度显著提高.

    混凝土机制砂硅灰钢纤维工作性能力学性能

    混合再生沥青混合料路基土工程特性研究

    舒明旺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混合再生沥青混合料路基土工程特性,制备不同再生沥青混合料掺量(质量比 0%,15%,30%,50%,75%)和含水率(5.5%,6.1%,6.9%,7.5%)混合路基土试件,在不同侧限应力、偏应力和体应力水平下测试了试件回弹模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路基土回弹模量随着侧限应力、偏应力和体应力的增加而增大,混合路基土对侧限应力的敏感性较低;混合路基土含水率越接近最佳含水率,其回弹模量越大;随着再生沥青混合料掺量的增加,混合路基土回弹模量近似线性增大;可向路基土中掺入再生沥青混合料,以有效提高路基土承载力.

    道路沥青路基土含水率回弹模量应力

    不同布桩方式下坡体防护双排抗滑桩受力特征模型试验研究

    李建全吕向明孟武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布桩方式下双排抗滑桩受力特征,通过开展模型试验,分析不同荷载作用下双排抗滑桩桩顶位移及桩身弯矩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平行布设无连梁布桩方式和平行布设有连梁布桩方式时,前后排抗滑桩桩身最大弯矩均出现在受荷段,且后排抗滑桩桩身最大弯矩大于前排抗滑桩桩身最大弯矩,前后排抗滑桩受力不均衡,可知上述布桩方式不合理,不建议采用.当采用平行有连梁梅花形布桩方式时,初期变形阶段前后排抗滑桩桩顶位移变化基本一致,且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前后排抗滑桩受力较均衡,可知平行有连梁梅花形布桩方式合理,建议采用.受荷段抗滑桩桩身最大弯矩大于嵌固段抗滑桩桩身最大弯矩,在抗滑桩设计中,可考虑加强受荷段配筋.

    边坡抗滑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近断层浅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胡旭东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抗震设计规范对近断层场地地震动的定量标准化较粗糙,对断层场地与地下隧道结构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尚不清晰.因此,提出边界元-有限元混合方法(IBEM-FEM),用于深入研究近断层隧道结构动力响应.采用间接边界元法(IBEM)以高精度模拟近断层场地地震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黏弹性人工边界和等效荷载的外源波动输入方法,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构建隧道及邻近土体数值分析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对算例模型的验证,论证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同时,进行断层距和断层倾角参数化分析,研究断层参数对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隧道近断层地震动动力响应边界元法有限元法

    大断面通风斜井爆破施工对邻近隧道振动特性的影响

    辛志军
    47-5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巴山隧道大断面通风斜井爆破施工为例,对爆破引起的振速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小波分解和HHT变换对爆破振动信号进行去噪,对邻近隧道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爆破振动波传播规律、爆破振动能量和主频率等进行分析,优化爆破方案,以保证隧道安全.研究结果表明,邻近隧道质点峰值振速衰减速度大于通风斜井,且质点峰值振速超过了控制临界值,需对爆破方案进行优化;通风斜井和邻近隧道垂直振动响应最显著;随着通风斜井与邻近隧道距离的增加,爆破振动主频率逐渐减小,爆破振动不会引起结构共振;可利用小波分解与HHT变换进行爆破振动信号去噪,以有效反映隧道爆破振动特性.

    隧道斜井爆破振速频率

    三线小净距并行隧道施工影响研究

    梁宇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地铁三线小净距并行隧道工程后建隧道盾构掘进对先建隧道结构的扰动规律,开展盾构掘进过程中先建隧道盾构掘进参数、土压力等监测工作,并总结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掘进控制方法和先建隧道结构增强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姿态控制,尤其是水平姿态控制对既有结构变形的影响较大;先建隧道支顶台车能够有效控制管片衬砌结构变形,对并行隧道间的地层起一定支撑作用;盾构隧道多线并行施工是原有平衡状态→扰动状态→再次达到平衡状态的动态过程,可从降低扰动源强度和增强受扰动体刚度方面对先建隧道结构及围岩变形进行控制.

    隧道盾构小净距扰动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