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农业科学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科学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

王金宝

月刊

1001-4942

sdnykx@saas.ac.cn,sdnykx@sina.com

0531-83179268

250100

济南市工业北路202号

山东农业科学/Journal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山东农业科学》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学会、山东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创刊于1963年10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办刊宗旨是报道农业科技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科技交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除设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栽培生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新品种与新技术、畜牧兽医等固定栏目外,还不定期设农业科技发展论坛、农业信息技术、国外农业科技、实验方法、贮藏加工等栏目,及时报道农业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及新技术。主要读者对象是农业科研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管理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农村科技示范户等。 本刊刊号:ISSN 1001-4942 CN37-1148/S,大16开本,月刊,144页,每期定价10元,全年定价12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4-2,各地邮局及本刊编辑部均可订阅。 地 址:济南市工业北路202号 邮 编:250100 电 话:0531-83179268 E-mail:sdnykx@saas.ac.cn,sdnykx@sina.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醇化时间对片烟原料附生细菌种群多样性及质量的影响

    崔钰杰邹克兴陈义昌刘领...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西百色、湖南郴州地区醇化不同时间(0、12、24、36 个月)的片烟原料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片烟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群落组成、物种差异及功能分析,并通过近红外光谱法检测其化学质量。结果显示,测序片烟附生细菌种群丰富,共鉴定出 28 个门、548 个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假单孢属、未分类的产菌科属、硫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黄色单胞菌属、代尔夫特属、水生微生物属。物种差异化分析显示,鞘氨醇单胞菌属、迪凯亚属、马西利亚属三个菌属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且在醇化 0 月片烟样本中占比最高。功能分析鉴定出化学异养、好氧化异养、暗氧化硫化合物、暗硫化物氧化、硝酸盐还原功能占主导功能,且两个地区间功能多样性构成类似。化学质量分析显示,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片烟有机成分得到提升,附生微生物加速了烟叶醇化。综上,测序片烟原料附生细菌种群多样性高,醇化 0 月片烟细菌种群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最高,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微生物与有机成分发生反应加速烟叶的醇化。该结果为进一步复配微生物制剂、探究片烟醇化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醇化时间片烟原料高通量测序多样性分析质量分析

    不同消毒方式对特殊药材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高正睿宿翠翠王玉红张兆萍...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特殊药材连作土壤对不同消毒方式的响应,试验设置T1(棉隆)、T2(棉隆+微生物菌剂)、T3(石灰氮)、T4(石灰氮+微生物菌剂)、T5(微生物菌剂)、CK(清水)6 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4 和T5 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T2、T4 和T5 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真菌丰富度与多样性;土壤细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T3 和T4 处理显著提高有益菌群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所有处理均提高了有益菌群马赛菌属的相对丰度;土壤真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所有处理均降低了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T1 和T2 处理显著降低了致病菌群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pH值、全氮、水解性氮等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影响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综上,不同消毒方式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连作土壤养分供应,影响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特殊药材连作障碍的发生机理提供依据。

    土壤消毒连作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殊药材

    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孟缘付心雨鞠吉东周冰谦...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1 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 40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素比率、13 C原子百分比以及单位干重样品的13C总量,以明确连作对丹参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丹参各部分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效成分中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Ⅰ以及迷迭香酸含量均降低;连作显著影响13C-光合碳分配比例,非连作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中13C-光合碳比率分别为 27。14%、72。80%和 0。06%,连作丹参为 59。38%、40。59%和 0。03%。综上,连作后,丹参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受到明显影响;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转移能力降低,导致连作丹参根部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丹参光合作用的强弱是反映丹参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13C脉冲标记法光合碳丹参生长代谢连作障碍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李佳王义肖蓉李亮...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登海 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常规灌溉施肥(FP)、喷灌+种肥同播(SN)、喷灌+水肥一体化(SF100%)、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 20%(SF80%)共 4 个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灌溉施肥方式及品种和灌溉施肥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夏玉米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速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SF80%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水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与FP、SN和SF100%处理相比,SF80%处理下DH605 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 14。55%、7。66%和 2。26%,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 23。73%、12。61%和 8。86%,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43。19%、34。58%和 27。82%;ZD958 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 35。93%、15。24%和 7。84%,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40。81%、21。79%和11。13%,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9。91%、44。05%和34。80%。综上所述,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 20%的灌溉施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夏玉米增产增效。

    夏玉米灌溉施肥方式水氮利用效率产量

    磷肥用量对红壤区稻田土壤磷酸酶活性及解磷菌分布的影响

    黎颖惠邢肖毅仇旭许仕荣...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施用磷肥对土壤磷活化的影响及微生物驱动机制,以为红壤区磷肥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红壤区稻田土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法,施入磷酸二氢钾,设置磷素水平分别为 20(P20)、50(P50)、80 mg/kg(P80),25℃下培养一周,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稻田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及解磷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磷有效性指数(土壤有效磷增加量占施磷量的百分比)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升高。磷素施用量为20、50、80 mg/kg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提升4。53、12。65、25。69 mg/kg,土壤磷有效性指数分别为 22。65%、25。30%和 32。1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中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且酸性磷酸酶对磷肥的响应更强烈,P50 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最高,其次是P20 处理,P80 处理最低。phoD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施用磷肥显著降低土壤中含phoD基因解磷菌的α多样性,影响解磷菌的群落组成,P50 处理的OTU769(未知类群)相对丰度高达约 30%,可能促进了磷酸酶活性及有效磷含量的增加。P80 处理的OTU1036 和OTU975(假单胞杆菌)总相对丰度约 50%,二者可能更多通过分泌有机酸溶解无机磷以增加有效磷含量。较高的磷肥施用量提高了有效磷供给效率,磷酸酶活性的增加可能是中等磷肥用量处理下有效磷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高磷肥用量处理下假单胞杆菌对无机磷的溶解可能起更重要的作用。

    磷肥磷活化稻田土壤有效磷磷酸酶phoD解磷菌

    耕作和秸秆还田对球囊霉素和土壤

    李扬张梦歌王震石兆勇...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长期进行作物生产的农场土壤,采集免耕、耕作和耕作秸秆还田三种处理下的 0~20 cm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土壤总球囊霉素含量为 4。1 mg/g,较耕作土壤显著提高 5。1%,耕作秸秆还田土壤较耕作土壤提高 3。6%,免耕和耕作秸秆还田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分别较耕作土壤提高 4。8%和6。1%。免耕和耕作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 17。58、17。89 mg/g,较耕作土壤显著提高 14。1%、16。1%;免耕土壤全氮含量为 1。49 mg/g,较耕作和耕作秸秆还田土壤分别显著提高 26。3%、17。3%。耕作秸秆还田土壤碳氮比达到14。47,显著高出免耕土壤 33。2%。方差分解分析及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影响球囊霉素的分泌和释放,免耕和耕作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从而促进球囊霉素的分泌,而长期耕作对丛枝菌根真菌分泌土壤球囊霉素具有限制作用。

    耕作秸秆还田球囊霉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

    抗生素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纳米尺度上空间分布的检测方法研究

    谢寅雨刘兴华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与风险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土壤有机质对抗生素有重要的富集作用,传统方法无法定量检测抗生素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上的空间分布是由于难以区分有机质和抗生素中的碳分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试验采用纳米离子探针技术结合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建立了抗生素在POM纳米尺度上空间分布的检测方法。本方法用水做包埋剂制作POM超薄冷冻切片,用睫毛笔转移POM切片至亲水性硅片上,优化NanoSIMS测试条件,使用Image J和插件MIMI Image等进行图像数据处理。使用本方法对抗生素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POM中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检测,得出在纳米尺度上分布在POM表面的抗生素占 94%,内部扩散占 6%。本试验建立的检测方法为探究土壤有机质中其他类型的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抗生素土壤颗粒态有机质空间分布纳米尺度纳米离子探针

    不同解冻方式对驴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褚筱然王海洁杜鹏飞柳尧波...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自然空气、低温、流水、超声波及微波 5 种方法对冷冻驴肉进行解冻,分析解冻时间、解冻后驴肉的食用品质(保水性、嫩度、色泽及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的变化,并对解冻后的驴肉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方式解冻冷冻驴肉所需时间差异明显,依次为微波<超声波<流水<自然空气<低温。冷冻驴肉经微波、低温和超声波方式处理后色泽保持最好,微波解冻和低温解冻后驴肉的保水性最好;低温解冻和超声波解冻后驴肉的剪切力显著小于其他解冻方法;微波解冻的TVB-N值和TBARS值最低,但剪切力值较大。低温解冻和微波解冻的驴肉与鲜驴肉相比具有良好的感官体验。综上,微波解冻能够较好地保持驴肉的品质,但解冻条件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解冻方式驴肉品质感官评价

    ε-聚赖氨酸对鲜鲅鱼糜冷藏保鲜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田启景邱斌臧逸王维婷...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ε-聚赖氨酸(ε-PL)对鲜鲅鱼糜冷藏保鲜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测定了添加ε-PL后鲜鲅鱼糜在 4℃贮藏 1、2、3、5、7 天的氧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凝胶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对照组鱼糜样品在冷藏保鲜过程中的综合品质明显下降,其中总巯基含量迅速上升、丙二醛含量快速下降,且菌落总数在第 5 天时已经超标。而ε-PL的添加(特别是添加量达到 0。03%)有效抑制了蛋白质和脂肪的氧化,并使鲜鲅鱼糜的二级鲜度保持期延长了 5 天、货架期延长了 2 天,同时提升了产品白度。但过量添加ε-PL对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持水性、硬度以及咀嚼性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本试验结果可为鲜鲅鱼糜冷藏条件下的货架期延长和鱼糜制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ε-聚赖氨酸鲜鲅鱼糜冷藏品质变化

    FMDV3D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对Ⅰ型IFN信号通路的作用

    苗勤吴香菊齐静丛晓燕...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构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3D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探究其对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的作用。根据GenBank序列合成 3D基因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XJ41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XJ41-Myc-3D,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和PK-15 细胞,Western blotting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 3D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定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Real-time PCR、TCID50 等试验检测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 3D蛋白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er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诱导的Ⅰ型IF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真核表达质粒pXJ41-Myc-3D构建成功;3D蛋白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大小约为55 kDa,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3D蛋白抑制了VSV诱导的IFN-β启动子活性和IFN-β mRNA水平,促进了VSV的复制。本研究为深入探究 3D蛋白抑制Ⅰ型IFN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口蹄疫病毒3D蛋白真核表达Ⅰ型IFN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