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对KM小鼠全身过敏反应、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和RBL-2H3细胞类过敏反应诱发结果

    郭中华李更生其木格马爽...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对KM小鼠全身过敏反应、分离自SD大鼠腹腔液肥大细胞(RPMC)和Wistar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株RBL-2H3类过敏反应的诱发结果。方法 ①取48只KM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组:甲组小鼠用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混悬液灌胃,0。25 g生药/kg,隔天1次,连用3次,分别间隔9、16天时再次灌胃;乙组小鼠用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混悬液灌胃,0。025 g生药/kg,隔天1次,连用3次,分别间隔9、16天时再次灌胃;丙组小鼠用1 mg卵清蛋白静脉注射,隔天1次,连用3次,分别间隔9、16天时再次静脉注射;丁组小鼠用0。1 mL/10 g生理盐水静脉注射,隔天1次,连用3次,分别间隔9、16天时再次静脉注射,观察各组小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情况。②另取10只SD大鼠,分离大鼠腹腔原代RPMC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C48/80组、高中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组细胞分别加入32、16、8 mg/mL的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混悬液,C48/80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加入0。04 mg/mL的组胺释放剂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剂C48/80、缓冲液,测算各组细胞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及促进率。③取对数生长期RBL-2H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C48/80组、高中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组细胞分别加入32、16、8mg/mL的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混悬液,C48/80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加入0。04 mg/mL的C48/80、缓冲液,测算各组细胞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及促进率。结果 第14、21天时甲乙丁组小鼠均未出现过敏反应,过敏反应阴性;丙组小鼠出现呼吸困难、死亡,过敏反应强阳性。RPMC细胞C48/80组组胺释放率72。6%(致敏阳性),高中低剂量组的组胺释放促进率均低于64。23%(不具有致敏作用);C48/80组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促进率为110。53%,(致敏阳性),高中低剂量组的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促进率均低于80。31%(不具有致敏作用)。RBL-2H3细胞C48/80组的组胺释放率促进率81。6%,高中低剂量组的组胺释放促进率均低于64。23%;C48/80组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促进率为120。93%(致敏阳性),高中低剂量组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促进率均低于80。31%(不具有致敏作用)。结论 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不诱发KM小鼠全身过敏反应,同时也不导致分离自SD大鼠腹腔原代肥大细胞及Wistar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株RBL-2H3细胞的类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全身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肥大细胞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株

    女性盆腔器官脱垂发病及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

    王倩郭玲宇刘娅赵新蕊...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寻找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发病及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为P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340例因POP相关症状就诊患者,根据是否存在POP分为POP组211例(其中轻度95例、重度116例)及非POP组12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OP发病及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POP组相比,POP组患者高龄、多产、经阴分娩史、绝经、便秘、低学历、慢性咳嗽、腰—盆腔痛、存在POP家族史比例均高(P均<0。05);高龄、经阴分娩史、便秘、腰—盆腔痛及POP家族史是PO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4。149、0。420、3。263、2。438、3。595,P均<0。05)。与轻度POP组相比,重度POP组患者高龄、多产、经阴分娩史、绝经、低学历、超重、腰—盆腔痛、存在POP家族史比例均高(P均<0。05);高龄、经阴分娩史、超重、腰—盆腔痛及POP家族史是POP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7。409、0。128、2。650、3。044、5。531,P均<0。05)。结论 POP发病的危险因素有高龄、经阴分娩史、存在腰—腔痛及便秘、POP家族史。POP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有高龄、经阴分娩史、超重、存在腰—盆腔痛及便秘、POP家族史。

    盆腔器官脱垂高龄经阴分娩便秘超重

    10岁前月经初潮的中枢性性早熟女孩体格发育特点及剩余身高增量预测

    彭武杨琍琦刘德云余月...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10岁前月经初潮的中枢性性早熟(CPP)女孩的体格发育特点,预测10岁前月经初潮CPP女孩的剩余身高增量。方法 选择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的CPP女孩57例(观察组)、10岁前未月经初潮仅乳房发育的CPP女孩93例(对照组),观察并测算两组患儿的生长参数,包括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骨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年龄别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CA)、骨龄别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BA)、骨龄指数、体质量指数Z分值(BMI-Z)、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标准差积分(IGF-1 SDS)、预测成年身高、遗传靶身高及预测剩余身高增量等,分别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预测剩余身高增量与观察组患儿生长参数的相关性,以观察组患儿预测剩余身高增量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构建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的CPP女孩剩余身高增量的预测模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骨龄、骨龄指数、HtSDS-CA、BMI-Z、IGF-1 SDS的均值高(P<0。05)。与遗传靶身高相比,观察组患儿预测成年身高明显低(P<0。05)。预测剩余身高增量与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CPP女孩的骨龄呈负相关(r=-0。994,P<0。05)。10岁前月经初潮的CPP女孩剩余身高增量的预测公式为Y(cm)=67。496-4。901×骨龄(岁)。结论 10岁前月经初潮的CPP女孩的已经开始体格发育,生长潜力较小。

    身高预测剩余身高增量月经初潮中枢性性早熟

    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因素

    王树茂王俊敏荣光宏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学龄期(6~12岁)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防治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1 300例西宁市学龄期儿童,采用自制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调查问卷表分析功能性便秘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西宁市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 253例学龄期儿童中功能性便秘者132例,学龄期儿童FC患病率10。5%(132/1 253)。功能性便秘儿童与健康儿童在家族便秘史、居住面积、过敏、孩子出生时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是否规律食用早餐、每日饮水量、蔬菜水果食摄入占比、吃饭方式、挑食、是否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进食粗粮频率、每周的运动时间、是否接受过如厕训练、每天排便习惯的养成、每天睡眠时间、性格特点等指标间比较,P均<0。05。家族便秘史、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每日饮水量、挑食、过敏、是否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孩子每周运动量、是否接受过如厕训练、是否养成每天排便习惯、进食粗粮频率是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OR分别为1。804、0。755、1。393、0。651、0。719、0。569、0。906、1。138、1。813、1。868、1。758、0。668、0。498、0。559、0。971、0。715、0。625,P均<0。05)。结论 学龄期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生率较高。学龄期儿童发生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家族便秘史、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及挑食等。

    便秘功能性便秘学龄期儿童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的临床特点(附29例分析)

    李莎莎姚艳粉孙文英张亚楠...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9例 RESLES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儿中男15例、女14例、发病年龄3天~12岁9月,其中婴幼儿期发病18例、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发病11例;临床表现为惊厥23例、急性发热19例、语言障碍2例等;血生化检查血清钠<135 mmol/L者21例,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有核细胞数升高3例,脑电图检查全导联弥漫性慢波10例、局灶起源发作3例及局灶性放电2例等,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均可见胼胝体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FLAIR均呈高信号及DWI弥散受限。29例患儿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颅脑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诊断为RESLES,其中Ⅰ型RESLES 25例、Ⅱ型RESLES 4例,发病原因为感染19例、非感染10例。29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0 d,神经系统症状均在出院前消失。结论 儿童RESLES多于婴幼儿期发病,最常见病因为感染,主要表现为惊厥、发热、低钠血症,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可见胼胝体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多数儿童RESLES的预后良好。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感染惊厥低钠血症颅脑核磁共振检查

    FVO、FVO联合SO、TPO治疗小儿单侧LCP病对患儿下肢不等长的矫治效果

    董轶非罗骁王玉琨杨征...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FVO)、FVO联合骨盆Salter截骨术(SO)、骨盆三联截骨术(TPO)治疗小儿单侧LCP病对患儿下肢不等长的矫治效果。方法 131例下肢肢体近似等长LCP病患儿,均行截骨手术,根据术式不同分为A组37例、B组44例、C组50例,A组患儿行FVO,B组患儿行FVO联合SO、C组患儿行TPO,于截骨处愈合后测算三组患儿下肢肢体长度差。结果 于截骨处愈合后A组、B组、C组患儿下肢肢体长度差分别为(-13。4±10。9)、(-5。3±7。1)、(-1。0±3。9)mm。与A组、B组相比,治疗后C组患儿下肢肢体长度差更小(P均<0。05)。结论 相比FVO、FVO联合SO,TPO对小儿单侧LCP病对患儿下肢不等长的矫治效果较好。

    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骨盆Salter截骨术骨盆三联截骨术双下肢不等长Legg-Calvé-Perthes

    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单根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30例

    范猛黄晓楠朱磊武永辉...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 62例13~16岁的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3例和改良组30例,改良组行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根据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规划手术方案、对克氏针进行预弯,采用jahss法复位移位骨折处,行闭合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平均时长、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大小、住院天数和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6个月时测量两组掌骨颈头干角及掌骨长度,采用VAS评分评估患处疼痛情况、采用上肢功能评分评估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采用TAM评分评估手指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所用手术平均时长、住院天数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手术切口更小(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侧头干角均显著缩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的TAM优良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 相比于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改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的手指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髓内固定术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掌骨骨折第五掌骨骨折第五掌骨颈骨折

    1例Ⅰ型亚历山大病患儿的CT/MRI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黄卫保梁莎王映飞苏永焕...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Ⅰ型亚历山大病的影像特点特点和遗传情况。方法 对1例Ⅰ型亚历山大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基因检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因全面性发育落后于2岁7个月时行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结果可见双侧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前角旁斑点状、短线状钙化灶,双侧额顶叶及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灶;3岁4个月时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患儿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对称性异常信号,T2WI及T2-FLAIR均呈高信号,T1WI病灶整体似呈花环状,双侧侧脑室扩大;4岁5个月时颅脑MRI检查可见患儿原右侧侧脑室前角旁脑白质短线状T1WI高信号消失;5岁5个月时颅脑MRI检查可见患儿原左侧侧脑室体部旁短线状T1WI高信号基本消失,未见明显脑萎缩。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发现,患儿存在GFAP基因1号外显子c。235C>T/p。Arg79Cys错义突变。结合影像学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本例患儿明确诊断为Ⅰ型亚历山大病。结论 Ⅰ型亚历山大病患儿颅脑CT检查可见皮层下脑白质、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前角旁钙化,颅脑MRI检查可见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对称性异常信号。GFAP基因1号外显子c。235C>T/p。Arg79Cys错义突变可能是Ⅰ型亚历山大病的致病原因。

    遗传性白质脑病亚历山大病Ⅰ型亚历山大病颅脑磁共振成像技术GFAP基因错义突变

    1例腓骨肌萎缩症的诊断

    刘珍敏于力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1例 PMP22基因c。215C>T突变的CMT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女,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母亲双下肢短小、下肢肌力下降。查体可见患儿双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度大,双下肢远端肌肉萎缩,下肢肌力及肌容量下降。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患儿双侧脑室旁白质斑片状影。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及其母均存在PMP22基因杂合突变(NM_000304。4:exon4:c。215C>T(p。Ser72Leu)。结论 本例CMT患儿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基因测序结果可见PMP22基因杂合突变,本例患儿的PMP22基因突变遗传自母亲。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可诊断CMT。

    腓骨肌萎缩症运动发育迟缓基因突变PMP22基因

    1例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的诊断及治疗

    许海珠谢蔓芳黄慈丹温英梅...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 deficiency,HLCSD)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例HLCSD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女性患儿,因"呕吐2天,哭闹不安"入院,入院时体检发现四肢凉及皮肤花纹等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血串联质谱检测结果为血甲基丙二酰肉碱/3-羟基-异戊酰肉碱(C4DC+C5OH)、丙酰肉碱(C3)及C3/乙酰肉碱(C2)等水平升高,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为3-羟基丙酸、3-羟基异戊酸及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等水平升高,拟诊断为多种羧化酶缺乏症。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患儿存在HLCS基因c。1522C>T、c。782delG突变,其中c。1522C>T突变来源于父亲,c。782delG突变来源于母亲,最终诊断为HLCSD。对患儿予生物素10 mg/d、左卡尼汀50~100 mg/(kg·d)口服,患儿哭闹、四肢凉及皮肤花纹等症状缓解。出院后予每日口服生物素20 mg,静脉滴注左卡尼汀3。3 mL,患儿血、尿代谢产物水平正常,体格发育、神经和精神发育等正常。结论 HLCSD患儿主要表现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血串联质谱C4DC+C5OH、C3及C3/C2升高和尿气相色谱—质谱多个尿有机酸特异性指标升高,HLCS基因存在c。1522C>T、c。782delG突变。血串联质谱及尿GC-MS检测结果存在特异性指标异常及基因检测结果存在HLCS基因突变可明确HLCSD诊断。生物素联合左卡尼汀口服治疗HLCSD效果较好,能改善HLCSD患儿的临床症状。

    多种羧化酶缺乏症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全羧化酶合成酶基因生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