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山东医药

山东卫生报刊社

欧一平

周刊

1002-266X

0531-88957404

250014

济南市燕东新路6号

山东医药/Journal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山东卫生报刊社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省、我国医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临床疾病的防治经验及研究进展,以及医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帕霉素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足细胞增殖、凋亡和IL-6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赵学慧王淮淮李维维李迎婕...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雷帕霉素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足细胞增殖、凋亡和IL-6表达的影响,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小球足细胞系HGPC,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实验组,对照组不做干预,高糖组、实验组加入30 mmol/L D-葡萄糖,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2。5、5、10 µmol/L雷帕霉素,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筛选雷帕霉素最适浓度。将HGPC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实验组、抑制剂组、雷帕霉素+抑制剂组、雷帕霉素+激动剂组;对照组不加药物,高糖组加入30 mmol/L D-葡萄糖,抑制剂组加入30 mmol/L D-葡萄糖+10 µmol/L 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实验组、雷帕霉素+抑制剂组、雷帕霉素+激动剂组加入30 mmol/L D-葡萄糖+10 µmol/L雷帕霉素,雷帕霉素+抑制剂组再加入10 µmol/L LY294002,雷帕霉素+激动剂组再加入10 µmol/L PI3K/AKT信号通路激动剂SC79;各组给药后培养24 h。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凋亡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结果 高糖组细胞增殖率、Cyclin D1表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和抑制剂组细胞增殖率、Cyclin D1表达高于高糖组;与实验组相比,雷帕霉素+抑制剂组细胞增殖率、Cyclin D1表达增高,雷帕霉素+激动剂组细胞增殖率、Cyclin D1表达降低(P均<0。05)。高糖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表达及p-PI3K/PI3K、p-AKT/AKT、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表达及p-PI3K/PI3K、p-AKT/AKT、IL-6水平低于高糖组;与实验组相比,雷帕霉素+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Caspase-3表达及p-PI3K/PI3K、p-AKT/AKT、IL-6水平下降,雷帕霉素+激动剂组凋亡率、Caspase-3表达及p-PI3K/PI3K、p-AKT/AKT、IL-6水平上升(P均<0。05)。结论 雷帕霉素可促进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足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通路有关。

    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足细胞雷帕霉素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白细胞介素6

    去泛素化酶ABRO1对李斯特菌感染单核巨噬细胞IL-1β释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琳穆红申艳娜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去泛素化酶Abraxas兄弟蛋白(ABRO1)对李斯特菌(LM)感染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白细胞介素(IL)-1β释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培养J774A。1细胞,分别感染有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的野生型LM菌株(野生型组)、敲除LLO的hly基因缺失(Δhly)LM菌株(基因缺失组)及Δhly株回补hly基因的LM菌株(回补株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BRO1蛋白,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L-1β。将J774A。1细胞分为NI组(未感染LM菌株)、WT组(感染WT LM菌株)与Δhly组(感染Δhly LM菌株),各组分别转染NC siRNA、ABRO1 siRNA,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L-1β,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炎症小体相关分子Caspase-1、p20(Caspase-1活化形式)、IL-1β、p17。结果 随着感染时间延长,野生型组、回补株组ABRO1表达、IL-1β水平逐渐增高,在感染120 min达到最高、均高于基因缺失组(P均<0。05);基因缺失组不同时点ABRO1表达、IL-1β水平无明显变化。WT组转染ABRO1 siRNA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1β水平及p20、p17表达低于转染NC siRNA的细胞(P均<0。05);WT组转染NC siRNA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1β水平及p20、p17表达高于NI组(P均<0。05);Δhly组转染NC siRNA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1β水平及p20、p17表达低于WT组(P均<0。05)。结论 李斯特菌感染的J774A。1细胞中ABRO1表达增高,下调ABRO1表达后,J774A。1细胞中IL-1β释放减少;LLO可能通过激活炎症小体从而促进LM感染诱导的IL-1β释放。

    去泛素化酶ABRO1蛋白李斯特菌溶血素O李斯特菌hly基因白细胞介素1β

    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肝脏组织中LLT1表达观察

    罗黎李锦田林鑫艾尼娃尔·艾克拜...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泡型棘球蚴病(AE)患者肝脏组织中凝集素样转录物1(LLT1)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AE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30例AE患者的病灶肝脏组织样本,其中病灶近端肝脏组织(CLT,距离病灶中心<2 cm)30例、远端肝脏组织(DLT,距离病灶中心>2 cm)2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LLT1的表达和定位。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AE患者肝脏组织中LLT1的表达变化。从GEO数据库获取AE患者数据集GSE124362(包含6例CTL和6例匹配的DLT样本)分析LLT1编码基因CLEC2D与免疫细胞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LLT1主要表达于肝实质细胞和病灶周围的炎症细胞。CLT、DLT中LLT表达评分分别为3(2,4)、6(4,8)分,CLT中LLT1表达水平高于DLT(P<0。05)。LLT1表达与AE患者的P分期、ALT、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相关(P均<0。05)。CLEC2D表达与浆细胞、M2型巨噬细胞和激活的树突状细胞呈正相关(r分别为0。83、0。87、0。74,P均<0。01),与激活的NK细胞、M1型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0。60、-0。74,P均<0。01)。进一步分析发现,CLEC2D表达与M1型巨噬细胞标志CD1B和IL-6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0。89,P均<0。05),与M2型巨噬细胞标志CD163、CLEC7A和IL-10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0。71、0。74,P均<0。01)。结论 LLT1在AE患者CLT中高表达,与患者的P分期和肝功能指标水平相关,与多种免疫细胞表达有关,LLT1可能参与AE病灶的浸润过程。

    泡型棘球蚴病凝集素样转录物1肝脏组织肝纤维化

    金银花—大血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张艳艳徐子琦考希良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金银花—大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机制。方法 通过TCMSP、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获取金银花、大血藤药物作用及RA疾病靶点;基于Venny平台寻找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通过Cytoscape软件及VLOOKUP函数建立"药物—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关键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金银花—大血藤药对靶点共323个,RA疾病靶点5 093个,"药物—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中筛选出核心靶点PTGS1、PTGS2,核心成分包括丁香酚、大黄素、β-谷甾醇、熊果酸、山萘酚、木樨草素、三羟黄酮、槲皮素;金银花—大血藤药对主要通过AGE-RAGE信号通路、滑膜细胞凋亡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及RAS信号通路等参与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淋巴细胞分化、生长因子调控、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等过程的调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8个核心成分与2个核心靶点之间亲和作用较好。结论 金银花—大血藤可能通过调节PTGS1、PTGS2表达从而减轻RA患者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炎症反应。

    金银花大血藤类风湿关节炎网络药理学清痹汤

    miR-9-5p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赵宝山孙光蕊黄景涛侯继申...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微小RNA(miR)-9-5p对肺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并基于痉挛性截瘫20(SPG20)基因及Notch信号通路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培养肺腺癌细胞株A549并分为抑制物组、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抑制物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miR-9-5p抑制物和阴性对照,未转染组不进行转染;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otch1、Snai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采用TargetScan(http://www。targetscan。org/vert_80/)预测miR-9-5p与SPG20基因结合位点,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进行验证;检测肺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miR-9-5p、SPG20 mRNA和蛋白;将A549细胞分为抑制物组、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SPG20 mRNA。结果 培养12、24、36、48 h时miR-9-5p抑制物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P均<0。05)。抑制物组穿模细胞数和细胞迁移距离低于阴性对照组和为转染组(P均<0。05)。抑制物组Notch1、Snail、MMP-2蛋白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E-cadherin蛋白表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P均<0。05)。SPG20基因存在连续的可以与miR-9-5p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共转染SPG20-WT和miR-9-5p质粒的A549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低于其他细胞(P均<0。05)。肺腺癌组织和细胞中miR-9-5p高表达、SPG20 mRNA和蛋白低表达(P均<0。05),肺腺癌组织中miR-9-5p与SPG20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914,P<0。05)。抑制物组SPG20 mRNA表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P均<0。05)。结论 miR-9-5p能够抑制肺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及侵袭、迁移能力,作用机制可能与负性调节SPG20基因表达及调控Notch信号通路有关。

    微小RNA-9-5pSPG20基因肺腺癌Notch信号通路

    沙利度胺对裸鼠移植骨髓瘤达雷妥尤单抗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

    滕威沈皓焦敏于鲁海...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对裸鼠移植骨髓瘤达雷妥尤单抗耐药的逆转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将Balb/c裸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实验组取对数生长期的裸鼠浆细胞瘤细胞MPC-11接种到裸鼠的右腋窝,建立裸鼠皮下骨髓瘤模型。实验组分别于成瘤后第1天、第8天皮下注射达雷妥尤单抗144 mg/kg,在第1次皮下注射达雷妥尤单抗注射后48 h给予沙利度胺15 mg/kg每天1次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每日给予蒸馏水灌胃。实验组检测在注射达雷妥尤单抗不同时间点的NK细胞耗竭情况;实验组在裸鼠首次给予达雷妥尤单抗前、注射达雷妥尤单抗后NK细胞耗竭点、给予沙利度胺第3天及第二次给予达雷妥尤单抗前检测NK细胞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统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NK细胞数量及CD38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IL-15、IFN-γ、TNF-α。结果 注射达雷妥尤单抗后,实验组NK细胞数量先呈上升趋势,在24 h达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模型组NK细胞数低于空白组,实验组NK细胞数高于模型组(P均<0。01)。模型组CD38表达高于空白组,实验组CD38表达低于模型组(P均<0。01)。首次给予达雷妥尤单抗前、注射达雷妥尤单抗后NK细胞耗竭点、给予沙利度胺第3天及第二次给予达雷妥尤单抗前,实验组裸鼠NK细胞数量分别为3。25±0。23、12。65±1。27、26。48±0。66、37。67±1。45,呈上升趋势。模型组血清IL-15、IFN-γ、TNF-α水平高于空白组,实验组血清IL-15、IFN-γ水平高于空白组(P均<0。05)。实验组血清IFN-γ、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P均<0。01)。结论 NK细胞耗竭是骨髓瘤细胞达雷妥尤单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沙利度胺可能通过缓解NK细胞耗竭、调节炎症因子表达从而逆转小鼠移植骨髓瘤对达雷妥尤单抗的耐药。

    沙利度胺达雷妥尤单抗多发性骨髓瘤肿瘤耐药NK细胞

    PM2.5暴露对氧糖剥夺后复氧复糖大鼠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周宇李伟马勇李斌...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氧糖剥夺后再复氧复糖(OGD/R)大鼠神经小胶质细胞系GMI-R1的损伤作用,并基于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NLR家族Pyrin结构域3(NLRP3)通路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培养GMI-R1细胞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TXNIP抑制剂组。模型组、实验组、TXNIP抑制剂组制作OGD/R模型,对照组常规培养。实验组和TXNIP抑制剂组在造模前先进行50 µg/mL PM2。5暴露24 h,TXNIP抑制剂组PM2。5暴露前给予10 µmol/L的TXNIP抑制剂鲁斯可皂苷元预处理30 min。复氧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死亡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基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IL)-18和IL-1β,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的TXNIP、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SDMD-N。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细胞死亡率及培养液上清中IL-18、IL-1β水平依次升高,TXNIP抑制剂组细胞死亡率及培养液上清中IL-18、IL-1β水平低于实验组(P均<0。01)。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细胞中TXNIP、NLRP3、ASC、Caspase-1蛋白及焦亡相关蛋白GSDMD、GSDMD-N表达依次增高,TXNIP抑制剂组NLRP3、ASC、Caspase-1、GSDMD、GSDMD-N蛋白表达低于实验组(P均<0。05)。结论 PM2。5暴露能加重OGD/R下GMI-R1细胞的损伤,加重炎症反应,机制可能与促进TXNIP/NLRP3通路活化和细胞焦亡有关。

    PM2.5缺血性脑卒中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NLR家族Pyrin结构域3细胞焦亡

    月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袁怡君何昱李均邹心如...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月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enSCs)中分离的外泌体(MenSC-Exos)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健康成年女性志愿者的MenSCs,提取MenSC-Exos;将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背部皮肤机械创面,分别给予MenSC-Exos或PBS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HE染色观察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的白细胞介素(IL)-6、IL-10、新生血管、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采用Masson染色检测创面胶原蛋白含量及成熟度。培养成纤维细胞并分成外泌体组和PBS组,分别加入MenSC-Exos或PBS,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7、14天创面愈合率、Ⅲ型胶原蛋白沉积率和胶原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Ⅰ型胶原蛋白沉积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第7天创面炎症细胞数量和M1/M2低于对照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第3、7天创面IL-6表达降低,IL-10表达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升高(P均<0。05)。外泌体组培养1~5 d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PBS组,外泌体组培养24 h细胞迁移率高于PBS组(P均<0。05)。结论 MenSC-Exos能够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调节胶原重塑有关。

    月经血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成纤维细胞血管生成伤口愈合

    中枢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对小鼠肝叶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文进秋郑敏李新灵阎晨...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中枢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对小鼠肝叶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麻醉组、手术组、多奈哌齐组、mu-p75-sap组、对照组,每组5只。麻醉组动物吸入2。6%七氟烷、30%氧气、70%氮气混合气体6 h麻醉;手术组、多奈哌齐组、mu-p75-sap组采用同法麻醉并接受肝叶切除手术,其中多奈呱齐组术前给予选择性可逆中枢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多奈哌齐5 mg/kg灌胃4周,mu-p75-sap组麻醉后向小鼠各侧脑室双侧各注射免疫毒素mu-p75-sap 0。8 µg制作胆碱能神经元变性模型。对照组动物不进行手术和麻醉操作。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考马斯亮兰蛋白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海马组织中枢胆碱能神经生物标志物[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AChE、乙酞胆碱(Ach)]。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逃逸潜伏期延长,AChE表达增高,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和海马组织ChAT、Ach表达减少(P均<0。05)。与手术组相比,多奈哌齐组逃逸潜伏期缩短、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增多、AChE表达降低、ChAT和Ach表达增高,mu-p75-sap组小鼠逃逸潜伏期延长、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减少、ChAT和Ach表达降低、AChE表达增高(P均<0。05)。结论 肝叶切除术可影响小鼠术后认知功能,中枢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可加重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

    胆碱能神经元变性术后认知功能肝叶切除术乙酰胆碱酯酶胆碱乙酰转移酶乙酞胆碱

    瘤组织中黏蛋白CD10、MUC2、MUC5AC、MUC6表达与进展期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王晨晨张静张欢王彩虹...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黏蛋白CD10、MUC2、MUC5AC、MUC6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进展期胃癌患者76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黏蛋白CD10、MUC2、MUC5AC、MUC6。分析黏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根据胃癌预后影响因素建立胃癌预后预测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 胃癌组织中CD10、MUC2、MUC5AC、MUC6 表达阳性分别为 244 例(32。02%)、282例(37。01%)、484例(63。52%)、502例(65。88%)。CD10在肠型胃癌中表达高于混合型和弥漫型,MUC5AC和MUC6在混合型胃癌中表达高于肠型和弥漫型(P均<0。05)。MUC2、MUC5AC在黏液腺癌中表达高于低分化和中高分化胃癌(P均<0。05)。MUC2、MUC5AC、MUC6在脉管侵犯阳性胃癌中表达高于阴性组织(P均<0。05)。MUC6在神经侵犯阳性胃癌中表达高于阴性组织(P均<0。05)。MUC2在Ⅲ期胃癌中表达高于Ⅱ期胃癌(P<0。05)。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脉管侵犯、分化程度、TNM分期、辅助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MUC5AC阳性患者OS低于阴性患者(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MUC5AC表达、术后辅助化疗、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及肿瘤TNM分期是进展期胃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将MUC5AC表达、术后辅助化疗、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及肿瘤TNM分期建立胃癌患者预后预测的列线图模型,校正图提示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黏蛋白CD10、MUC2、MUC5AC、MUC6表达变化与进展期胃癌Lauren分型、分化程度、肿瘤侵犯程度和分期等相关;MUC5AC对于进展期胃癌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进展期胃癌黏蛋白CD10蛋白MUC2蛋白MUC5AC蛋白MUC6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