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煤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煤炭
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煤炭

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余子彤

双月刊

1671-749X

SXMJ@chinajournal.net.cn

029-87671830 87671657

710001

陕西省西安市和平路东十一道巷6号

陕西煤炭/Journal Shaanxi Meitan
查看更多>>本刊是陕西煤炭系统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需要,期刊将立足陕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充分发挥陕西的煤炭资源,经济潜能和科技力量优势,结合陕西煤炭生产建设的实际,跟踪陕西煤炭工业发展轨迹,报道陕西煤炭工业开发建设,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动向和发展水平;积极传播新科技,报道新成果,交流新经验,探讨新问题。为全方位促进产、学、研信息交流,宣传沟通,相互结合服务;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为推进陕西煤炭工业现代化,构筑具有陕西特色的环保型能源工业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埋上下煤层高强度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马清水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隆德煤矿浅埋深1-1煤与2-2煤协调开采过程中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采用支架压力监测系统开展工作面来压规律分析,钻孔应力监测系统及CT探测技术开展上下煤层工作面应力实测,钻孔窥视仪及顶板离层仪开展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煤层中厚偏薄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10~24.4 m,中部来压强度平均40 MPa;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7.2~18.8 m,来压强度平均11 230 kN;钻孔应力计实测确定2-2煤工作面超前应力平均影响范围为40.8 m,应力峰值为5.3 MPa;CT探测确定2-2煤层超前工作面59.5 m以外无显著影响;顶板钻孔窥视与离层监测确定了上覆1-1煤层开采对下方2-2煤层影响不显著.

    上下煤层协调开采CT探测采动应力顶板离层

    红柳林井田风化基岩及其富水性研究

    苗彦平杨磊党冰杨皓洁...
    65-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地区的侏罗系风化基岩具有结构疏松、孔隙度大、渗透性强和裂隙发育等特点,是天然富水层,也是该地区煤矿井田突水灾害的主要来源之一,科学准确地划分风化基岩区域,分析研究风化区赋水情况对于矿井水防治具有重要意义.NEMV技术以其特有的对于地层应力变化属性特征的探测能力,精确刻画红柳林北二盘区南翼风化基岩的分布区域,结合区域含水性分布特点,探索风化基岩与其富水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风化基岩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和东北方向,其中东北部最薄,面积最小,且风化严重;西南部最厚,中部面积最大,其分布范围与富水情况密切相关,为北二盘区工程采掘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NEMV技术风化基岩富水性红柳林煤矿

    文家坡煤矿首采工作面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胡魏魏种阳
    70-7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高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赋存规律的影响因素,以文家坡煤矿4101工作面为背景对煤层厚度和煤层埋深等条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与瓦斯含量相关程度最大的影响因素为煤层埋深,并得出与其的函数线性关系式.以煤层埋深作为其位置坐标瓦斯含量值拟合的基础,运用绘图软件绘制4101工作面瓦斯等值线图.分析发现,从工作面切眼到停采线的瓦斯含量逐渐降低,得出的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对4101工作面煤层瓦斯预抽以及工作面回采期间的风量分配、瓦斯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瓦斯含量多元线性回归瓦斯等值线图瓦斯赋存规律

    高性能双软管隔膜泵曲轴可靠性设计

    刘乐曾伟宁轩段捷...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高性能双软管隔膜泵国产化研制项目的核心零件曲轴进行结构可靠性设计.通过对曲轴的运动学分析,结合运行过程中所受动态载荷,研究曲轴的最大应力与变形,校核曲轴的危险截面疲劳强度,并通过模态分析得到曲轴的振动频率与振型.结果表明,曲轴结构强度与刚度安全可靠,危险截面疲劳安全系数为3.2,振动频率高于工作频率,满足曲轴结构设计要求.研究结果得到工程化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隔膜泵曲轴静力学分析疲劳校核模态分析

    建新煤矿4-2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瓦斯富集区域判定

    王贵余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建新煤矿4-2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以及主控因素,从煤岩层特征以及煤层瓦斯含量入手,讨论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及煤层底板标高各种因素对瓦斯含量的影响,明晰建新煤矿4 煤层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建新煤矿4-2煤层的瓦斯含量与煤层厚度呈线性正相关,煤层的厚度直接影响着瓦斯含量的大小,煤层越厚,其瓦斯含量越大;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呈正相关,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瓦斯含量与底板标高呈负相关关系.基于对建新煤矿4304工作面瓦斯含量的现场实测及分析,绘制瓦斯赋存规律等值线图,得到工作面瓦斯富集区.

    瓦斯赋存规律主控因素煤层埋深瓦斯含量

    保德煤矿8号未开采煤层瓦斯涌出的地质因素分析

    李鹏安世岗梁文勖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德煤矿3盘区8号煤层逐渐向深部区开采,瓦斯含量逐渐增大,为解决深部区8号未开采煤层的安全开采问题,系统分析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基于现场实测基础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影响因素(埋深、煤厚、变质程度、顶板砂泥比、底板砂泥比、地质构造、冲刷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并计算出各项因素的关联度,得到影响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8号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为地质构造、冲刷等因素.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瓦斯含量预测模型方程y=3.242 9+0.0047x1+0.007 9x2-0.018 0x3+0.001 6x4-0.021 5x5+0.464 1x6+0.200 1x7,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安全回采灰度关联瓦斯治理建模分析

    煤矿冲击危险预测与监测预警技术发展现状

    买巧利吴学松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矿井生产强度与开采深度的日益加大,煤炭资源开采逐步向深部、西部转移,致使冲击地压灾害普遍化,成为威胁中国井工煤矿开采的主要灾害之一.从预测预报与监测预警两方面,重点阐述5种预测预报技术、7种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冲击危险指标构建以及综合监测体系与平台构建,论述冲击危险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技术创新发展思路,并展望其总体发展趋势.

    冲击地压危险识别预测预报监测预警

    基于DANP-GS的矿井设备资源选择

    曾怡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井设备资源是一种服务于矿井生产的关键性资源,因其模糊性、复杂性及动态性等特征,成为影响矿井生产综合效益的关键因素.为了合理选择出高质量的矿井设备资源,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实验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Decision-making and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d grey system,DANP-GS)的矿井设备源选择模型.设计基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指标体系的矿井设备资源选择流程,在分析DEMATEL问卷中矿井设备资源QoS指标影响程度的基础上,采用DAN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和关联,结合灰色系统(Grey system)求得多个候选矿井设备资源所对应的服务质量评价值,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为煤矿企业选择设备资源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矿井设备资源服务质量DANP法灰色系统

    深部地层井筒近距离溜煤眼施工及支护参数

    苏朝晖胡伟唐义川
    99-10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部地层围岩稳定性是矿区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近距离巷道施工会导致围岩应力相互扰动,造成更严重的破坏.以淮南矿区潘三煤矿主井井筒近距离3.5 m大直径溜煤眼工程为研究背景,首先阐明溜煤眼施工的必要性,并根据弹塑性力学及实际运煤需要分析确定溜煤眼直径,优选反井钻施工工法;细化反井钻导孔、扩孔、完孔及钻机拆除的工艺流程,并针对溜煤眼施工工程设计锚网喷支护参数,选取MSGLW-400型φ22 mm锚杆,间排距800 mm × 800 mm,配合双层φ6 mm ×1 000 mm × 1 700 mm的钢筋网,喷厚度200 mm C30混凝土进行联合支护,经巷道围岩及主井衬砌结构稳定性观测反馈,支护参数科学有效.

    深部地层立井井筒反井钻施工工艺锚固支护参数

    三维地震勘探10线25炮束状规则观测系统设计应用

    张玉军
    103-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属性主要包括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非纵距、横纵比.陇东地区各煤矿相继开展先期开采地段(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作,采用的观测系统有2种类型,一种是10线10炮束状规则观测系统,另一种是8线20炮束状规则观测系统.从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属性来看,这2种观测系统存在横纵比较小、方位角有限、炮检距不均匀等不足,为此提出并设计10线25炮束状规则观测系统,经过对3种观测系统的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非纵距、横纵比进行对比分析,设计的10线25炮束状规则观测系统具有全方位观测、横纵比大、炮检距分布较为均匀的优点.现场应用表明,10线25炮束状规则观测系统具有较好应用效果和前景.

    观测系统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非纵距横纵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