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保障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保障评论
社会保障评论

季刊

2096-3211

journal@caoss.org.cn

010-62511990

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崇德楼东楼501室

社会保障评论/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保障评论》(季刊),创刊于2017年,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刊和权威的社会保障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常设栏目】综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与服务等;【特色栏目】中国社会保障史、慈善事业、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博士论文摘登。《社会保障评论》读者群体为社会保障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专业师生,社会保障与相关领域的公共政策制定者、实务工作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论纲

    郑功成
    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是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烙印并具有中华传统保障基因的新社会保障制度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确定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定性,而遵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规律,以共同富裕为追求目标,以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为基本条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中华传统保障有机融合,构成了这一制度文明的基本要素.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轮廓已经呈现,但制度尚未成熟,亟待厘清目标理念,矫正政策路径偏差,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走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发展之路.

    社会保障中国特色基本要素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论纲——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角的考察

    林闽钢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保障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探索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已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块"试验田".反思中国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需改变"以外校内"的"学徒式"状态,始终保持中国立场.作为学科,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具有"双核心、多基础、两支撑"的结构.作为交叉学科,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的"星丛结构"表现为多学科多样性的融合状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整合性知识体系将会涌现.未来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守"以我为主",强化对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建构的引导;以问题为导向,把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建构在中国大地上;以时代为观照,实现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的守正创新.

    社会保障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自主知识体系

    走出灵活就业社保困境的路径选择

    蔡继明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活就业是诸多劳动者实现就业、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产生的时间虽然远远早于固定就业,但在当代中国则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几亿农民进城务工而蓬勃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在我国社保体系中灵活就业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灵活就业产生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揭示了灵活就业社保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构建适应新型就业形态社保体系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搭建并夯实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创新社会保险征缴和经办制度.

    灵活就业数字经济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

    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探究——基于文化与价值观的视角

    于洪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践行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形式及其功能构建是价值观认同的重要基础,其形成与发展以深厚的中华文明为底蕴.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视角出发,揭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思想线索和内在机制,同时对其精神内核和价值向度进行深入的刻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传统社会保障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理念的相互推动与耦合,从而把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为下一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智慧和思想启示.

    社会保障传统文化价值观内在逻辑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立法审视

    戴卫东
    5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护理保险立法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加速老龄化和保障失能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的一项基础工程,属于社会法的调整范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49个国家试点城市政策"碎片化"和试点指导法规位阶偏低阻碍了制度推进和定型.立法需要遵循找准时间节点、先综合性立法后单行立法、创设性立法与授权性立法有机结合、尽早规范程序性立法内容等四个"尊重"基本原则.基于保险关系、服务购买关系与护理服务关系三个层面的各参与主体权利与义务的定位是立法的核心.保险人与保险辅助人在基金管理、经办管理、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管理中角色地位的立法确认是制度健康、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其中,长期护理保险建制实行省级统筹,独立于医疗保险运行,委托市场第三方经办,以及统一管理与服务标准是管理机制立法的重中之重.制度参与主体尤其是保险辅助人的违法责任规范越详细具体越能规避道德风险.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以及保险辅助人多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诸多权责纠纷,依据现行相关法律和可能的法律创新,处理适用的法律关系立法需进一步健全规范.

    长期护理保险立法立法原则权利义务违法责任权利救济

    社会保险缴费与企业杠杆率——"降成本"有利于"去杠杆"吗?

    景鹏
    7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保险缴费是企业用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稳健经营影响深远.本文以2008-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检验了社会保险缴费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稳健地发现,降低社会保险缴费显著降低了企业杠杆率,且该效应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和衰退期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流动性约束机制和创新驱动机制在社会保险缴费影响企业杠杆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具有明显的债务期限结构效应,能够降低短期杠杆率,但对长期杠杆率未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劳动与金融交叉领域文献,也为进一步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和平稳有序去杠杆提供了经验证据.

    社会保险缴费企业杠杆率流动性约束创新驱动

    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利用状况分析与建设措施优化

    张思锋张恒源
    8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提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目前,已建成的设施利用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在界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参考安德森模型,构建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利用分析框架.通过对17个社区调查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发现已建成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尚未得到有效利用.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设施利用状况堪忧的主要原因:设施建设不符应老年人的多样化需要;老年人广义支付能力不足约束对设施的利用;设施供给结构不能激发老年人的支付意愿.建议进一步规范居家社区养老相关术语,更加明确居家养老的社区责任边界,充分发挥市场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的作用.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服务设施安德森模型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养老服务机构效率测度、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园
    10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效率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论文从空间地理视角研究养老服务机构效率问题,基于窗口 DEA模型测度了我国2011-2020年29个省份养老服务机构的效率值及变动趋势,然后采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省际间空间关联矩阵,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养老服务机构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养老服务机构效率存在中、东、西部区域差异和不均衡性,且区域差距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扩大.②样本考察期内养老服务机构效率空间网络关联程度呈上升趋势,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等级特征不显著.东部省份扮演"引领者"和"行动者"的角色,中西部省份扮演"边缘行动者"的角色.③浙江、广东等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河北、山东等省份属于"经纪人板块",内蒙古、上海等省份属于"净受益板块",板块之间显著关联.④养老服务机构分布密度差异、地理邻近、人力投入差异因素对养老服务机构效率空间网络的形成产生正向影响.最后从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网络空间板块间和区域间均衡发展、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提出建议.

    窗口DEA模型养老服务机构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社会网络分析QAP回归

    慈善事业现代化中数字技术应用的偏离与矫治

    杨方方
    12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慈善事业唯有坚定且全面地推进现代化进程,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智能时代,数字技术得以充分利用既是慈善事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慈善事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能促进慈善资源分配更高效、更精准和更主动;促进慈善组织与社会成员的连接更便捷、更深入和更持久;促进慈善环境更文明、更包容和更开阔.但从实践来看,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慈善事业现代化出现了结构性偏离:数字应用层次低;慈善环境愈加封闭;个体慈善和公益营销增势明显,但组织化慈善的活跃度和慈善组织的存在感均下降.为了避免出现方向性偏离,亟需从底层致因入手对结构性偏离进行矫治.追根溯源,偏离的背后由表及里依次是各类组织的乏力、相关制度的缺漏和对慈善事业现代化进程全景及数字技术局限的认知不足.相应地,矫治的思路应是升级认知,处理好多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慈善事业与相关系统的关系,为慈善方式的成长提供空间和支撑;处理好技术与人文的关系,用"小数据"完善大数据,促进算法智能与慈善智慧相结合;处理好组织与技术的关系,增强慈善组织数字技术应用的自主权,提升互联网平台的"慈善"含量;处理好组织与制度的关系,明确各类组织在现代慈善事业运行体系中的角色并完善监管与评估制度.

    慈善事业现代化数字技术应用结构性偏离

    中国特色企业慈善的驱动因素、基本特征与路径选择

    高静华
    14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慈善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生力军.与个人慈善行为相比,企业慈善表现出更强的利己动机,且以经济动机、政治动机、声誉动机为主.其驱动因素在微观个体层面表现为企业家的个人特征、个人观念与早年经历,企业董事会成员和高管的慈善认知与偏好;在中观企业层面表现为企业的属性与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在宏观政策层面表现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慈善组织的登记设立、税收优惠、劝募环境以及慈善褒奖制度的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的企业慈善,需要明确其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功能定位;降低基金会注册登记门槛;畅通慈善组织的认定和撤销机制,减少"僵尸型企业基金会";完善新型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保持与捐赠主体的良性互动,提升企业基金会的独立性.

    企业慈善驱动因素基本特征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