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保障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保障评论
社会保障评论

季刊

2096-3211

journal@caoss.org.cn

010-62511990

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崇德楼东楼501室

社会保障评论/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社会保障评论》(季刊),创刊于2017年,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刊和权威的社会保障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常设栏目】综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与服务等;【特色栏目】中国社会保障史、慈善事业、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博士论文摘登。《社会保障评论》读者群体为社会保障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专业师生,社会保障与相关领域的公共政策制定者、实务工作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保障的与时俱进:理念、范式和政策工具

    蔡昉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面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新环境,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应有的出路可以概括如下.首先,传统的受益人识别机制越来越难以为继,这种识别的必要性也日益降低,要求制度体系转向更加普惠和普世.其次,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原则既体现统一性,也体现动态性,两者并非匀质和静止的关系.在中国所处发展阶段上,政府社会性支出的增长应该速度更快、幅度更大.再次,顺应公共品边界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扩展的一般规律,以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为对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完善,要求对现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等各项制度进行整合.最后,在改变理念和范式的前提下,中国式福利国家建设需要通过改革清除制度性障碍.

    岗位替代社会保障公共品边界中国式福利国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结构的转型及其实现路径

    张浩淼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逐步形成了"社会保险为主导、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处于边缘"的体系结构.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改革逐步成为了整个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呈现"社会救助为基础,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格局,实现了社会保障体系结构的重大转型.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失衡是此次结构转型的根本原因,其转型过程体现了渐进性并以顺应国情和时代发展为主要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需要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结构的进一步转型.为此,要明确社会保障体系结构转型的总体目标,创新改革社会保险并夯实其主体地位,优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并巩固其已有地位,大力推动社会福利发展并将其转变为基础地位,还要建立完善家庭社会保障并使之成为社会保障的子系统之一,形成补充地位.

    社会保障体系结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转型

    低生育率、生育权益与生育权益保障——兼论积极保障理念下中国特色生育保障体系构建

    袁涛
    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多学科视角和全球视野,以联合国SDG议程、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为基础蓝本,将有关生育权益的条款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出七个方面的生育权益;以此为分析框架,分析国际国内生育权益保障实践现状,提出以积极保障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生育保障体系的若干具体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生育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生育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提供参考.

    生育权益生育权益保障生育保障体系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变迁与就业促进功能扩展

    范世明
    4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失业保险则是为劳动者提供应对失业风险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国失业保险经历了从象征性制度安排向有效制度安排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在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中,失业保险功能的扩展成效证明了这一制度的有效性.但这种功能扩展更多是应急之策,尚未真正形成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成熟制度安排.面向未来,需要推动失业保险功能再扩展,使其从消极的事后保险向全面促进就业转化,以持续推进这一制度的高质量发展.

    失业保险制度变迁功能扩展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方案比较研究

    张翔陆颖
    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职工去世时其个人账户有余额的,余额部分可继承;领空个人账户余额仍然存活的参保职工可以继续领取个人账户待遇直至身故,带来个人账户基金收支缺口.在计发月数偏小、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不高、记账利率虚高情况下,基金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本文对四种个人账户改革方案进行模拟,比较不同改革方案的优缺点.研究发现:(1)在"仅取消可继承规定"的方案一下,或"不可继承+按平均退休余命调整计发月数"的方案二下,遗产差都远小于长寿差,个人账户无法实现基金收支平衡;(2)如取消可继承规定,能消除个人账户收支缺口的计发月数远高于可支付至平均退休余命的计发月数;(3)在"可继承+个人账户实际余额'领空不领'"的方案三下,或"可继承+按极限年龄调整计发月数"的方案四下均可实现个人账户基金收支平衡;但方案三下长寿参保职工在领空个人账户余额后养老金替代率会大幅陡降,方案四则将待遇降低的冲击分摊在整个待遇领取期.个人账户改革方案需要在可继承规定、基金收支平衡和养老金替代率之间做权衡选择.上述研究发现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支缺口可继承规定养老金替代率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法理困境与改革重构

    孙淑云
    8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基本医疗保险法理视角释明个人账户基金权属及其运行机制,有助于破解个人账户制度改革之认知难题.个人账户基金"建筑"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之上,属法定公共基金的一部分;个人账户制度是内嵌、贯通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流程的重要运行制度;参保人履行缴纳保险费义务,对个人账户享有门诊、购药等待遇给付请求权.个人账户制度的建立,在促进传统医疗保障制度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转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负荷性,违背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共同责任原则、现收现付财务运行规则是其根本缺陷.改革的治本之策在于,回归基本医疗保险法理,着眼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构性优化,对个人账户制度进行体系化改革,将个人账户基金全部纳入统筹基金,打破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割裂异质的运行机制,重塑统筹共济保障机制,重构参保人的权利义务内容,牵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尽快定型和法治化.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统筹共济保障机制社会共同责任原则现收现付财务运行规则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下养老服务的均衡发展

    钟仁耀
    10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将实现养老服务均衡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在以均衡治理原则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下,老龄化国家战略再次升级了养老服务在格局、空间、模式、性质、内容五个方面的均衡关系.然而,由于多重原因,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均衡发展中存在保障对象收入差异的起点非均衡、准入条件欠缺灵活的过程非均衡、运作机制维持困境的结构非均衡问题.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背景下,亟需实现养老服务的结构优化、功能提升、内容提质,并需重点关注:一是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化的基础环境已初步形成;二是科学把握城乡区域人口老龄化分布格局趋势;三是改变现有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基本理念;四是区域一体化是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化的重要步伐;五是坚持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全国统筹的基本思路;六是建立新型的基本养老服务事权格局.

    老龄战略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

    乡村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市场包干制":运行模式与实践逻辑

    王进文
    12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乡村社会转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越发超出村社集体的自主供给能力.作为集体经营的延伸方式,村社组织在外部规制前提下将敬老院内的养老服务发包给市场主体,生成了"市场包干制",塑造了前台包干和后台统筹相互联动的双层治理结构.其中,市场主体通过激励清晰实现服务专业化,村社组织通过动员机制实现成本内部化,二者协同促成养老服务与分散老人的有效对接.而老年人的服务体验又会反馈为对村社集体的认同情况,这样双层治理结构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相互约束的循环系统,具体表达为集体与市场关系的民主规制、市场与农民关系的集体协调以及集体与农民关系的市场软化,并作用于面向养老服务供给的动力聚焦.乡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市场包干制"产生了经济上、政治上和治理上的多重绩效,并提供了通过激活村级组织统筹能力来培育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经验启示.

    乡村养老服务市场包干制治理结构村社本位集体经营

    古希腊的社会支持体系与城邦救济机制

    丁建定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希腊的社会救济主要依靠社会支持体系、公共支持体系以及城邦救济机制,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家庭支持与社会共同体支持,公共支持体系包括共地支持、自愿捐献和公共慈善,城邦救济机制包括国家薪金与工作救济等,构成一种以社会支持体系为基础,公共支持体系为依托,城邦救济机制为支撑的社会救济体系.正是上述社会支持体系、公共支持体系与城邦救济机制,使得古希腊虽然没有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贫困,并为西欧社会的贫困治理奠定了文化基因.

    家庭支持公共支持城邦救济社会救济体系

    民国时期北京慈善救助的现代化转型(1911-1937)——兼论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同源与分殊

    孟晨
    148-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北京贫困问题与所伴生的弱势群体问题突出.西方在华教会兴办的慈善组织引入了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技术,中外社会精英一道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的现代化转型.社会救助向"社会服务"的转型促成了中国早期社会工作的发端.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北平家庭福利协济会与燕京大学"学院派"等带有"专业化"和"本土化"特征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落地生根.通过梳理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在北京经由社会救助被引入和落地生根的历史过程,澄清了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乃至与更为宏观的社会保障之间的历史关系.

    民间慈善组织社会救助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