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张玉鑫

双月刊

1673-8985

shcsgh@supdri.com

021-62473288-0722/0727

200040

上海市铜仁路331号711室

上海城市规划/Journal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坚持立足上海与长三角的地域特色和立足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宣传上海城市规划建设成就,探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理论与实践,透视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介绍国内外规划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温哥华规划的演进与启示——基于规划作用的视角

    谢英挺周歆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大温哥华近百年来城市和区域层面的重要规划为样本进行研究,阐述大温哥华在规划理念、规划方法及其作用下的演进历程,剖析地区发展与规划的互动关系和互塑过程.大温哥华在城镇快速发展期,通过空间结构和土地使用引导,奠定城市特色,促进区域空间布局演化,建立空间秩序;在城镇发展稳定期,重点关注人的需求、宜居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战略引领、规划传导和多方协同的机制,引导区域经济社会整体有序、可持续发展.大温哥华的区域规划与我国市级总体规划相当,对我国城市层面的总体规划编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温哥华规划演进总体规划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未来社区特征与场景营造路径研究——以《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导则》为例

    杨碧波姚南刘杰希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背景下,基于社区演进方向和全球主要城市社区实践趋势,构建未来公园社区的人文化、智慧化、开放式、复合型、空间美、包容性和有韧性7大特征指向,并结合"3+2"的社区分类提出突出前瞻性与未来性的150项评价指标.同时,以成都市民调研及市长信箱数据为基础,结合不同群体的个体需求与交互需求,提出未来公园社区的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绿色出行、休闲消费、创新创业、智慧应用和共建共治共享等9大场景.最后结合社区分类提出差异化的营造路径.

    公园城市未来公园社区特征指标场景营造路径

    南京老城公园时空演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联性解析

    刘哲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公园与城市二者的辩证关系被重新审视,追溯"园—城"的形态关联可为未来公园城市的空间形态塑造提供基础依据.江苏省南京市自20世纪初开展公园建设活动,距今已逾百年.历史古都的城市积淀和近代首都的城市职能,使其公园发展具有典型特征.基于城市形态学视角,聚焦南京老城公园形态,梳理和揭示公园时空演化的历史阶段和总体特征,通过公园及相关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的关联性解析,探究关联性演化规律及动因机制.以期为形态学视角下认知"园—城"的辩证关系提供借鉴,为公园城市形态塑造中绿色空间格局保护提供参考,同时为理解南京老城空间形态提供全新的视角.

    公园城市时空演化城市空间发展关联规律机制

    文化场景营造视角下的老旧街区更新路径及策略研究——以南京市南湖东路怀旧主题街区为例

    许婉婷朱喜钢操小晋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增长向"场景模式"的转变和文化消费的兴起重塑了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与发展的路径,文化场景营造成为城市老旧街区更新的新型范式.基于对"场景理论"的回顾,建构老旧街区更新中的文化场景营造逻辑,并结合南京市南湖东路怀旧主题街区更新的实践案例,剖析其场景营造的具体路径与策略.研究表明,老旧街区的文化场景营造依循空间主体重塑、空间设施改造、差异人群共生和多元活动融合的客观结构优化路径;借助原真情境体系的建构、主题景观的呈现传播、多元主体的博弈平衡,可实现地方情感凝聚、街区活力再生与持续运营优化,以期为老旧街区更新提供借鉴.

    场景理论老旧街区城市更新场景营造南湖东路南京

    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中的风貌保护难点分析与对策探讨

    王磊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标志,上海进入以存量土地再开发为特征的城市更新时代.首先简要分析上海近年来开展的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工作,是由政府组织、规划引领、功能性企业主导,由多方共同参与运作的创新实践.其次分析上海风貌保护中的土地开发成本、资本和开发逻辑、存量转型政策、房屋产权和开发使用、历史建筑保护法律等方面的难点.最后提出风貌保护的对策思路,包括降低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优化城市更新资本和开发逻辑,探索"先租后让"的土地供应方式和历史建筑所有权、使用权分离管理模式,适时修订地方法规等.

    城市更新风貌保护土地成本房屋产权资金平衡

    上海里弄街坊保护与更新的城市设计管理优化策略探讨

    周旋旋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里弄街坊是上海城市发展所形成的典型基底单元,是实施城市土地空间再发展和保护更新的空间载体,也是衔接法定控规编制和项目实施的中观层次.街坊层级城市更新是重要的规划管理创新工作,需要在街坊尺度上处理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拓展传统控规管理方式.提出控规管理与城市设计管理相结合的思路架构,并基于上海里弄街坊的规划设计实践,梳理包括现状评估、空间规模、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在内的多维度的管理要素和管理序列,以期为同类城市历史街坊的保护与更新管控提供借鉴.

    上海里弄街坊保护更新城市设计管理管理序列

    基于多尺度价值链接的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

    肖竞张芮珠刘环宁张晴晴...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人本价值视角,将遗产对象视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从城市与城区、片区与地段、建筑与场所三重空间尺度,提出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方法.以孤岛文化空间历史价值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当代价值链接、小微文化空间价值媒介链接3种价值链接机制为底层逻辑,建立城区遗产同源要素统筹、地段遗产文化生境统筹、建筑遗产价值媒介统筹3种要素统筹模式,以及城市文化空间网络建构、地段文化空间功能组织、建筑文化空间场景营造3种空间组构方案,以期突破传统遗产保护理论在遗产价值认知、价值链接和要素统筹方面的瓶颈,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活化和价值传承实践提供参考.

    城市遗产文化空间价值链接统筹保护人本视角文化生境历史场景

    多元价值兼顾下的旧城镇更新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旧城镇为例

    梁旭初谭俊杰袁媛林定桂...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型城市更新应兼顾多元价值,同时考虑物质空间要素的迭代优化及非物质空间要素的保育利用.当前更新改造规划并未充分考量非物质空间要素,导致旧城更新实践上的文化保护"拆""留"两难.从多元价值兼顾的视角实施更新地区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有助于推动更新规划走向社会型城市更新.以广州市番禺区旧城镇为例,分析旧城镇更新的历程和困境,基于多元兼顾的视角构建旧城镇更新改造规划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工具.运用多源大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空间分析、语义分析等方法,基于必然认定项及低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需迫切改造的旧城资源进入更新资源数据库;然后基于文化、居住、产业三维度的多元价值评估体系,将数据库的旧城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和分类分区.此后,对不同类型的旧城资源分别提出更新指引.探讨了结合物质空间要素指标和非物质空间要素指标的土地资源价值评估工具创新,以期为多元目标下的旧城镇改造提供思路借鉴.

    旧城镇城市更新土地资源价值评估工具广州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上海市低效工业用地空间治理减量模式与机制探讨——以浦东新区祝桥镇为例

    张思露谷晓坤陶思远刘瑞...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工业用地"空间+产权"双重属性特征,以上海市首批低效工业用地空间治理试点浦东新区祝桥镇为例,探索构建全流程的低效工业用地空间治理模式与机制.祝桥镇建立了针对低效用地的"拆、转、留"并举的空间治理模式.减量化阶段的治理机制包括编制镇—村尺度的减量化专项规划、构建多级政府联合投入的减量化补偿资金保障体系等.企业用地转移的治理机制包括政府间建立合作网络关系、提供精细化企业转移服务等.最后提出低效工业用地空间治理模式与机制应从"单项主导"到"双向发展"转型,厘清各类产权主体的权益与补偿标准,从而建立多主体权利收益共享机制.

    低效工业用地城市空间治理减量化产业转移上海

    地方依恋视角下乡村社区营建的内涵、机制与实施策略研究

    丁蔚崔东旭崔恒瑞韩欣宇...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我国乡村现代化转型不断引发社会经济与空间功能的重构,社区营建已成为消解集体社会解构危机、建构内生发展机制的重要路径.因此,引入地方依恋理论,建构乡村社区主体参与营建实践的情感分析视角,厘清人地互动下乡村社区主体依恋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空间营建行为的影响.进而,阐释情感范畴下乡村社区营建的理论内涵,归纳情感作用下营建实践的尺度差异性、层级多样性和动态循环性特征,借助"情感—行为"主线建构乡村社区营建的驱动模型,分析社区主体营建行为与情感变化之间的互馈机理.基于此,从重塑空间"地方性"、整合多尺度发展条件、利用共识共建行动网络和借助空间标绘提升实践效能等方面,进一步提出社区营建的优化策略与路径,以期引导人地关系良性互动,凝聚和重塑乡村社区共同体.

    地方依恋乡村社区营建机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