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青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青年
山东青年

月刊

1004-0927

sdqnbjb@163.com;sdqnjiaoyu@163.com(教育研究)

0531-88110196;0531-82171578(教育研究)

250013

济南市山大路11号

山东青年/Journal Shandong Youth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自信理念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学前教育专业高职学生为例

    陈天星
    218-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它包含了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根本目的 ,因此要将其作为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纲领。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幼儿教育应该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高职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文化自信的意义,提出了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评

    东宝金
    220,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启蒙家。其新民思想也就是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振聋发聩,对当时国人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冲击。本文就此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历史评价进行简要分析,以便对其新民思想的时代价值做出学理性探讨,从而对培育新时代现代国民提出合理借鉴。

    梁启超新民公德现代国家

    从《飘》《最蓝的眼睛》到《紫色》看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蜕变

    黄连兵
    22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确立是他们真实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映,黑人女性尤其如此。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到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随着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复苏,黑人女性的文学形象不再是温驯的,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精神饱满,有血有肉,充满个性。在美国文学家的笔下,黑人妇女已经完成了从无言沉默到精神迷失再到个性暴发的华丽蜕变。

    黑人女性文学形象蜕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视角下高职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金燕
    223-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设相关公开课和必修课、专业体系建设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高职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研究,不断改进高职影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影视人才培养质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人才培养

    高铁时代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阜阳少数民族特色食品为例

    孔媛媛陈汉军
    226-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商合杭高铁、郑合高铁阜阳站的开通,阜阳市步入了"高铁时代"。作为有着1000多万人口,1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的皖北大市,抓住历史机遇期,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美食文化,进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向外交流和传播,已经日益受到阜阳市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阜阳市少数民族特色美食文化的传承发展成绩斐然,可以概括为:以民族特色为内涵的企业美食文化初具规模;以清真饮食为基础的餐馆美食文化深受欢迎;以民间小吃为代表的街边美食文化广接地气。高铁时代的到来让阜阳市少数民族美食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更便捷的交流渠道,更深厚的交流基础。阜阳民族特色美食文化传承发展道路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谋划:阜阳民族特色美食文化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在网络宣传上做文章,在休闲旅游上做文章,在产业化上做文章。

    高铁少数民族美食文化

    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价值

    雷倩
    228-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论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归纳、举例等研究方法,试图探究鲁迅作品的选编价值。论文首先简要论述了鲁迅作品选编的现状,包括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情况以及目前选编的鲁迅作品的教学情况;其次分析了鲁迅作品的选编价值,以教材价值和教学价值两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实践鲁迅作品的价值提出了建议。

    鲁迅作品选编价值高中语文教材

    古代讼师发展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马可
    230-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代中国,并没有职业律师,只有讼师。律师和讼师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相距甚远。我国在清末民初时方才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律师制度,但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出现了以邓析为代表的讼师群体。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基于专制集权的政治因素,无讼、息讼的传统道德观念等诸多原因的考虑,一直以来都对讼师持排挤与打压的态度。而讼师队伍中一些人巧舌如簧、唯利是图、陷人于罪的贪婪形象使得淳朴、善良的人民对整个讼师群体产生了诸多误解。因此,讼师多被人们冠以"讼棍""贪婪""教唆"等恶名,历史形象被极大地扭曲。其实,中国古代从来不乏富有正义感的讼师,他们救人于水火之间,因人民的危难挺身而出,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本文以这类讼师群体为"纬度",以朝代历史的更迭为"经度",对中国古代讼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对其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将二者结合探析了中国讼师发展特点之成因。

    讼师人民利益统治阶级

    论《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刘双艳
    23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本文以柏拉图教育名著《理想国》作品中的囚徒灵魂转向、学习即回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为研究视角,结合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现状的不足之处,从三方面即师者、学者、教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师者

    简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马卫民
    236,238页

    文化翻译观视阈下《论语》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研究

    战迪
    237-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教育理念等价值思想,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深刻体现。本文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理论依据,对《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探讨,以期实现更好的文化交流。

    《论语》文化翻译观文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