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国土资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国土资源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上海市地质学会
上海国土资源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上海市地质学会

严学新

季刊

2095-1329

shdz@vip.sina.com

021-56065970 56616343

200072

上海市灵石路930号地质大夏六楼610室

上海国土资源/Journal SHANGHAI LAND&RESOURCESCHSSCD
查看更多>> 《上海国土资源》(原《上海地质》)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主管,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与上海市地质学会主办。本刊创刊于1980年,2011年1月起更名。以国土资源科研及规划管理为主要报导内容,固定开设“专家访谈”栏目。期刊将围绕国土资源诸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相关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成果,促进科技交流与成果展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上海国土资源》为科技学术性季刊,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1329、CN31-2062/P,铜版纸全彩印刷,每季度末出版,期刊正文96页左右,刊文20余篇。每期定价25元,挂号邮资5元,全年四期共120元。投稿邮箱:shdz@vip.sina.com。 欢迎投稿,欢迎引用,欢迎订阅。欢迎对本刊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三角地区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王蓉梁雨蕾陈忠清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量勘察资料和文献调研,对长三角典型水文地质特征及地层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土壤—地下水系统典型地层组合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对重金属污染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的环境水文地质分区以平原区为主,面积占比达 49.2%,地下水类型以孔隙水为主,其次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的低山—丘陵区,面积占比为 36.2%,而以孔隙裂隙水及孔隙岩溶水为主的丘陵平原区的面积占比为 14.6%.典型地层组合可概化为 4类,其中:组合A中饱和带以高渗透性土层为主,对流弥散作用强,土壤吸附能力弱,重金属易随地下水流动迁移;组合B中饱和带高/低渗透性土层交互,重金属易在高渗透性土层中迁移,不易在低渗透性土层中迁移;组合C中饱和带以低渗透性土层为主,对流弥散作用较弱,重金属易被土壤吸附,不易迁移;组合D中饱和带以破碎基岩为主,且基岩埋藏较浅,重金属迁移与包气带厚度及介质类型和基岩岩性及破碎程度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长三角地区重金属污染土环境水文地质分区地层组合污染迁移

    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关键问题及沉降控制研究

    孙健
    53-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对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桩型选择、桩基承载力计算、沉降计算参数取值及沉降计算等岩土工程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总结和研究.超高层荷载大,对桩基承载力要求高,桩型选择需结合周边环境、桩基承载力要求、施工可行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采用后注浆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是适宜的.超高层建筑基础沉降要求高,需结合地层条件、结构特点、荷载分布情况、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沉降计算参数及计算方法.经采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沉降预测,塔楼沉降量估算值为 75~120 mm,最终实测总沉降量约 100 mm,有限元法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更为吻合,其中结构封顶时沉降量占最终沉降量的90%左右,沉降变形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期间.

    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基础施工深基坑工程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后注浆沉降控制

    面向智慧城市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刘映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地质环境信息作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全新的、智慧化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地质环境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举.本文基于上海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从总体框架、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研究提出在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下,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实现路径,旨在为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实现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智慧城市数字孪生数字化转型地质环境信息平台

    雄安新区岩土地质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黄睿李海涛李红英张曦...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土地质信息是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源,精准的地质数据对雄安规划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和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支撑.但雄安岩土地质信息面临数据源质量难以保证、数据汇交不畅、共享应用困难、实时性程度低、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数字孪生城市的同步建设,也无法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运维提供精准的地质数据支撑.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雄安新区岩土地质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了涵盖岩土地质数据源头监管、建库汇交、实时监测、共享应用全链条的智慧服务管理平台体系、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系统性解决了岩土地质信息外业质量监管难、数据入库难和共享应用难等难题,建立了岩土地质信息服务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新模式.

    岩土地质雄安新区数据入库共享应用

    城市印象管理与社会融合的新趋向:国土空间战略驱动

    崔诣晨崔亚娟刘青玉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印象管理是在城市所形成的内在文化环境中,城市各级政府通过推行和优化其管辖区域内各项制度和福利政策,促进城市居民普遍形成良好的城市印象,努力构建城市社会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思路.城市社会融合的矛盾对立统一,实质是城市居民之间的平均社会距离:这种社会距离愈大,城市各阶层离心分化的不利趋势则愈加明显.国土空间战略驱动是契合新时代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生态文明城市价值观,也是有效弥合城市居民相互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平均社会距离"空间黏结剂".将国土空间战略驱动引入城市印象管理与城市社会融合,走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语境主义困境,灵活选择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分别入手,全面优化调整城市居民之间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分配比例格局,建立城市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促进城市印象管理与城市社会融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努力使城市社会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土空间战略驱动下协同进化健康发展.

    城市印象管理社会融合国土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

    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长关系视角下增存规划的转变

    南锡康罗碧波王强吉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地谋发展"阐明了土地制度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亦被认为是城市化内在动力机制.土地资源配置影响经济发展,增量规划与存量规划是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方案.为研判增量规划与存量规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交替规律,探索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侧重点,通过归纳演绎与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空间补救"与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倒"U"型论与脱钩论阐释了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化,无论是供给需求角度还是投入产出角度,增量规划将逐渐消减,城市存量空间的优化将成为未来国土空间治理的重点.

    城市扩张国土空间规划存量规划城市更新

    陆海交通连接工程对海岛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影响研究——以平潭综合试验区为例

    艾红颖孙艳伟马仁锋许方涵...
    80-8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岛联通工程是沟通陆域与岛屿地域的重要纽带,探明陆岛连接交通工程对海岛地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影响,对维护海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平潭综合试验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 2017-2022 年 10 m分辨率土地数据,借助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大陆-海岛交通连接工程对海岛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7-2022 年,平潭综合试验区景观格局整体呈现斑块间连通性趋好、景观集聚性越来越高,破碎化程度、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程度在不断减弱;(2)在空间方面,平潭岛内与海岛边缘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差异显著,集聚度及破碎化趋势岛内高于边缘地带;(3)面板回归模型显示,公铁大桥建设对景观蔓延度存在显著负面影响,说明公铁大桥开通在短时间内导致海岛整体景观格局趋向于破碎化.

    平潭综合试验区陆岛连接交通工程景观格局

    用地审批管理效能分析评价模型初探——以上海市建设用地审批为例

    栾淑丽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建设用地审批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其管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梳理用地审批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探析超大城市用地审批管理效能分析评价流程,构建用地审批管理效能综合分析评价体系,并以上海市 2023 年度审批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抽取9 个审批单位的 86 个项目,采用系统比对、数据库技术核查、查阅卷宗等方式开展分析,以检查结果为基础,整合多年工作实践成果,总结 30 项共 360 个具体审批问题,剖析扣分严重项,就强化用地审批管理效能评价模型应用等适应上海市管理实际的提升路径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其对规范审批流程、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其他城市建设用地审批监管提供借鉴和启示.

    土地资源管理建设用地用地审批效能分析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生态基底调查研究

    吴萍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基底调查是科学评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性工作,可精准掌握整治区域整体生态状况,科学指导规划设计与生态工程实施,有助于大都市郊野空间整体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以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为例,开展试点区域景观格局、生态系统生物要素和环境要素等生态基底状况研究,准确识别并诊断现存生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生态修复措施.结果显示:试点区域整体生境连通性良好,但在水源涵养林等地区存在生态障碍点,且项目区生物多样性较低.通过优化调整用地布局、连通生态廊道、设置生态缓冲带、增种乡土植物等措施,可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生境质量.本研究可为上海乃至全国郊野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借鉴.

    全域土地整治生态基底调查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水土环境保护修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功能传导研究——以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胡民锋谢新朋许琴
    98-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功能传导对于有效衔接总体规划和上位规划要求,指导下位规划及具体项目实施,发挥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功能传导的现实困境,总结国土空间功能传导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关联逻辑,提出建立"目标职能—空间功能—整治项目"的传导逻辑,并以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非集中建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围绕"目标职能—空间功能—整治项目"的传导逻辑,构建"区片—单元—地块"的土地综合整治功能传导体系,可以有效衔接总体规划和上位规划要求,并将相关规划意图在具体项目中予以落实,该功能传导思路可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经验借鉴.

    土地整治功能传导功能单元整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