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湿地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湿地科学
湿地科学

陈宜瑜

季刊

1672-5948

wetlands@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012

长春市蔚山路3195号

湿地科学/Journal Wetland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湿地科学》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份湿地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国内外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开发、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我刊的办刊宗旨是将《湿地科学》办成同国际接轨的湿地学科的学术类精品期刊,发表有关研究湿地形成与演化规律、湿地发生发展规律,湿地演化过程,湿地环境、湿地生态、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工程建设,湿地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创新性成果。我刊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理、水利、生物、环境、湿地研究、教学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及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各级政府从事湿地管理人员,湿地保护区的科研管理人员;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会员,国际泥炭学会会员、国际沼泽保护学会会员等。我刊已经办理邮政发行业务,广大读者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我们的邮发代号为12-36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的鱼类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杨富亿文波龙李晓宇刘宏远...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是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中的重要食物基础。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针对该保护区中的鱼类资源增殖能力下降、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的适宜性水平降低的现状,2016年至2017年期间,采用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的方法,对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中鱼类的自然栖息地进行了修复;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分别于2015年9月和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鱼类栖息地,开展了鱼类样本采集和调查,研究了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鱼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评价了鱼类栖息地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鱼类自然栖息地相比,修复栖息地的鱼类物种数量明显增多,而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却分别减小了 16。02%和39。98%,小型非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增大了 1。43倍和63。54%,鱼类现存资源量、平均年鱼类现存资源量和平均年鱼类分布密度大幅增加;修复栖息地鱼类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减小了 31。98%和34。42%。所采用的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方法,提高了修复栖息地对鱼类的适宜性,促进了鱼类资源自然增殖和种群自我发展,实现了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作为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功能的可持续性,弥补了自然栖息地适宜性差、鱼类自然增殖能力低和种群发展不可持续的缺陷。该修复方法可以为松嫩平原湿地型自然保护区鱼类栖息地修复提供借鉴。

    鱼类栖息地修复河流湿地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额尔齐斯河中的高体雅罗鱼胚胎和仔鱼发育观察

    韩豪祥金洪宇廉杰马波...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了解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胚胎发育的规律,以额尔齐斯河中的野生高体雅罗鱼为亲本,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的时序和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记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3。34±0。14)℃条件下,高体雅罗鱼的胚胎历经234 h 20 min出膜,共需积温3 136。36 ℃ h;高体雅罗鱼的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共7个时期(进一步细分为26个时期);其中,孵化期所需要的积温最多,其次为器官形成期,囊胚期、卵裂期、神经胚期、原肠期、受精卵期所需要的积温依次减少;历经96 h,出膜仔鱼的眼、消化道、鳃盖等器官完全形成,已经可以开口摄食,但是,此时为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混合吸收的方式,直到第5天,卵黄囊被吸收完毕,仔鱼的营养吸收方式完全转变为外源性营养吸收方式。在早期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高体雅罗鱼的仔鱼能够通过食物来源的快速转变、器官的快速发育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增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成活率。因此,深入研究高体雅罗鱼早期发育时期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其苗种成活率和未来进一步开展该物种的人工繁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高体雅罗鱼人工繁殖胚胎仔鱼发育额尔齐斯河

    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鱼类资源现状

    刘良国谢晓黄艳飞宋波澜...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 了解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鱼类资源现状,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对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和采样,研究了该湿地公园中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和生态类型,分析了该湿地公园中鱼类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记录了9目14科41属53种鱼类,以鲤科(Cyprinidae)物种为主,其物种数量(31种)占该湿地公园中鱼类总物种数量的58。49%;鱼类群落的优势物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常见物种为鲤(Cyprinus carpio)、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银鮈(Squalidus ar gentatu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和 达氏 鲌(Culter dabryi);53 种鱼类的生态类型以湖泊定居性类群的物种为主,物种的食性和栖息水层具有多样化特征。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鱼类物种丰富,指示该湿地公园的水环境质量良好。

    鱼类资源优势物种多样性毛里湖

    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的黑颈??巢址选择研究

    刘利平李子腾杜雨王瑞平...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颈䴙䴘(Podicepsnigricoll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保护黑颈䴙䴘,于2022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开展了针对黑颈䴙䴘巢的野外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黑颈䴙䴘是否筑巢与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等8种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颈䴙䴘主要在不受盛行风影响且隐蔽度较高的浅水区域(水深的平均值为10。56 cm)筑巢,筑巢的主要材料为角果藻(Zannichelliapalustris)、水绵(Spirogyra communis)、动物羽毛和植物枝条;有巢样方的黑颈䴙䴘巢的隐蔽度、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都显著大于无巢对照样方(n=20,p<0。01),有巢样方与无巢对照样方是否受盛行风影响因素的值之间的差异显著(x2=26。302,df=1,p<0。001);水域的植物盖度、无脊椎动物丰度、巢的隐蔽度、是否受盛行风影响是黑颈䴙䴘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保护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䴙䴘的繁殖种群,建议向该保护区持续补水,以维持水环境稳定和水生植物的盖度,并对补水源进行长期监测,以确保水质;提高水中无脊椎动物的丰度,为黑颈鹏䴘和其他繁殖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建议在湖心岛南侧沿岸合理种植植物,在黑颈䴙䴘筑巢的区域建设三面土坝围挡,在提高黑颈鹏䴘巢的隐蔽度的同时,还能减少盛行风对黑颈䴙䴘巢的影响。

    黑颈䴙䴘巢址选择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

    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南侧区域鸟类群落的多样性

    王鹏陈天恩隋佳容曹颍...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掌握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鸟类群落的多样性现状,分别于2019年9月至12月、2020年9月至12月、2021年3月至7月、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的每月中旬,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南侧10km范围内的区域中,开展了野外鸟类调查,研究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农田和灌丛中鸟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多样性和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研究区中,分布着18目48科174种鸟类,以雀形目鸟类占优势,古北界物种的数量最多,鸟类群落的种群总数量为82 983只,鸟类群落的优势物种包括豆雁(Anser fabali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灰鹤(Grus grus)、鸿雁(Anser cygnoid)、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麻雀(Passer montanu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罗纹鸭(Mareca falcata)和白骨顶(Fulica atra);在研究区的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农田和灌丛中,分别记录了 14目34科69种、16目40科117种、17目40科93种和16目34科75种鸟类,河流湿地和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水平较高,4种生境中鸟类群落组成的相似性水平较低;在该保护区中,分布着中国特有物种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和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以及极危物种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建议在河南开封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的黄河沿岸滩涂和靠近黄河的湖泊湿地,建立鸟类保护与监测区,增加对豆雁、灰鹤、鸿雁、斑嘴鸭和赤麻鸭等指示物种的野外调查频次;在鸟类的繁殖期和越冬期,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

    鸟类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柳园口

    胶州湾大沽河河口湿地中的水鸟资源调查与动态分析

    邢玲玲薛琳于涛徐克阳...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州湾大沽河河口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2019年至2021年期间,在大沽河河口湿地中,开展了水鸟资源调查,建立了水鸟物种名录,研究了水鸟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的月变化;利用3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水鸟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大沽河河口湿地中,记录了96种水鸟,隶属于6目14科,其中,鸻形目水鸟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都最多;在96种水鸟中,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遗鸥(Ichthyaetus relictus)、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和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共6种水鸟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大天鹅(Cygnus cygnu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花脸鸭(Sibirionetta formosa)、斑头秋沙鸭(Mergellus albellus)、灰鹤(Grus gru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阔嘴鹬(Calidris folcinellus)、黑颈䴙䴘(Padiceps nigricolli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共 13种水鸟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大沽河河口湿地中的水鸟物种总数量分别为80种、87种和74种,水鸟个体的总数量分别为148 213只、141 388只和84471只;2021年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3。438)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0。554)都分别最大,2020年水鸟群落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值(0。219)最大;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胶州湾大沽河河口湿地中水鸟群落的优势物种都为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和灰斑鸻(Pluvialis squatarola);未来,在大沽河河口湿地中,要加大水鸟资源的调查范围和力度,以获得更全面的该湿地中水鸟资源的数据,了解水鸟对生存环境的选择,减少人类活动对水鸟的干扰。

    水鸟资源动态大沽河河口湿地胶州湾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鸳鸯潜在越冬分布区预测

    杨福成洪兆春丁红秀邵明勤...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鸳鸯(Aix galericulata)越冬的主要分布区域和河流,研究气候因素等对鸳鸯越冬分布区的影响,收集了鸳鸯越冬分布的95条地理数据,经筛选后,选择74条用于建立模型;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越冬鸳鸯的潜在分布区;采用刀切法,评价各种环境变量对模型的重要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值(AUC值),对预测结果进行准确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0次重复建立模型的AUC平均值为0。971,即所建立的最大熵模型的预测结果优秀;鸳鸯越冬的高适宜区面积为6。83×104km2,中适宜区的面积为33。41 ×104 km2,低适宜区的面积为67。34×104 km2;鸳鸯越冬的高适宜河流的总长度为32 727。27 km,鸳鸯越冬的高适宜区和河流都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北省和安徽省;最干月的降水量、与水源的距离和最冷月的最低气温是影响鸳鸯越冬区分布的主要因素;鸳鸯对水环境和隐蔽度(安全)有较高的要求。根据鸳鸯越冬区分散分布的特点,建议采取保护区或保护小区的形式,对越冬鸳鸯种群数量较大的区域加以保护。

    鸳鸯潜在越冬分布区最大熵模型

    内蒙古红花尔基伊敏河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区系分析

    李杰韩丽荣刘琼特喜铁...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5月至9月期间,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方法,对内蒙古红花尔基伊敏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的维管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了该湿地公园中维管植物的组成特点和科、属、物种的区系成分,旨在为该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管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内蒙古红花尔基伊敏河国家湿地公园中,记录了维管植物63科241属445种;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豆科(Fabaceae)的物种数量分别为78种、47种、34种、29种和22种,其合计的物种数量占该湿地公园的总物种数量的47。19%;艾蒿属(Artemisia)、委陵菜属(Potentilla)和薹草属(Carex)的物种数量位居241属的前三位,其物种数量分别为15种、12种和10种,有155属为单种属,占总属数的64。32%;63科的区系分属5种分布区类型及其3种变型,241属的区系分属12种分布区类型及其8种变型,445种的区系分属8种分布区类型及其20种变型,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都以温带分布区类型占优势,尤其是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具有温带属性的属数占非世界分布属数的94。30%;在该湿地公园的维管植物区系成分中,绝大部分为年轻区系,没有特有成分。

    维管植物区系内蒙古红花尔基伊敏河国家湿地公园

    广西会仙喀斯特湿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区系成分

    胡聪韦锋徐超昊张忠华...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会仙喀斯特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样地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野外植物调查,研究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区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8月,在会仙喀斯特湿地中分布着39科79属133种植物,被子植物(128种)占绝对优势,而且以挺水植物(77种)为主;优势科为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分别包含了 15属31种和7属24种物种;优势属为蓼属(Polygonum)、荸荠属(Heleocharis)和莎草属(Cyperus),都有6种物种;会仙喀斯特湿地中主要有12种植物群落,其中,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群落和五刺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var。oryzelorum)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高,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群落和菰(Zizania caduciflora)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会仙喀斯特湿地中的植物属区系具有热带特性。

    植物群落多样性会仙喀斯特湿地

    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的组成和地理成分

    黄磊张秀华郭华段萍...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6月至11月期间,在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中,采用调查样线方法和重点普查方法,开展了维管植物野外调查,建立了维管植物名录,分析了维管植物的组成和地理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该湿地公园中记录了 114科299属424种维管植物,其中,有蕨类植物15科24属32种,有裸子植物5科5属5种,有被子植物94科270属387种;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和豆科(Fabaceae)为优势科,分别包含34属48种、22属33种、11属22种和15属20种维管植物,优势属不明显;维管植物的科和属的区系都既有明显的热带属性,又有一些温带成分;维管植物的区系丰富程度和种系分化程度都较低,维管植物的生存环境相对简单。

    维管植物组成地理成分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