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双月刊

2095-6304

hsfwest@126.com

023-65122667,023-6512630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筑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室内设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室内设计经验,促进设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里坊街巷到完整社区:我国社区的模式演变、规划实践及趋势展望

    韩帅袁奇峰李如如王彦开...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社区历史脉络与现代社区演化路径的纵贯研究较为缺乏,作为新时代城乡社区建设行动指南的完整社区亦尚未建立适切的理论框架.为了更系统地剖析从古至今中国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基于文献研究与规划实践解读,构建一个理解中国社区演进的综合框架:从国家与社会视角分析古今社区的重要模式演变,从制度与生活视角解析建国以来社区的发展转型,从行为与空间视角剖析近年来社区的规划治理实践.鉴于此,文章进一步提出基于"制度—行为—空间"三位一体的完整社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唐宋之际从里坊制到街巷制,表征为传统基层社会从国家中的社会转向社会中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从单位制到社区制,意味着现代社区从国家全能管控转向社会有限自组织;现代社区从单位大院、居住小区到完整社区的转变,表明社区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制度支配生活转向生活倒逼制度生活化.最后,指出完整社区应是公共服务均等、居民生活满意、治理制度良善三个维度高质均衡的城市社会单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社区的一种理想图景,希冀对未来社区的理论建构与规划实践有所助益与启发.

    中国社区国家与社会制度与生活行为与空间完整社区

    古邢台对刘秉忠设置元大都中心台的影响初探

    叶亚乐武廷海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大都设置"中心台"于都城四方之中,中心台规划一直以来是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谜题.通过文献解读和空间复原发现,金末元初邢州城中心有古邢台,处于山川测望线交汇点上,邢州城的台—城—山空间关系与元大都相似;元大都规划主持者刘秉忠对邢州有深厚的故乡情结,对邢州的台、城、山及其空间关系有充分的认知.推测元大都中心台设置很可能参考了邢州城的古邢台,实现了古代山川定位技术方法的传承与发展,相关历史遗存是重要的规划遗产.

    元大都刘秉忠山川定位规划方法规划遗产

    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当代重构议题——基于徽州合院形式的设计探索

    孔宇航陈怡王安琪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州合院是特定地域内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重要表征.本文针对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当代重构议题,立足于徽州合院形式的设计探索,从形式美学、空间组织、场所营造三个方面解析传统徽州合院地域特征,运用特征归纳、比较分析、案例解读等方法解读三个当代建筑案例,进而揭示出徽州合院在形式操作、空间组织、组群构建三个层级上转译与重构方法,阐释当今地域创作中对徽州合院形式的传承与变异,探索徽州合院形式对当代创作的潜能,并探讨建筑实践中传统与当代、地域与全球的关系.

    合院形式徽州民居传统特征地域实践重构方法

    西南传统村落选址布局的生态智慧

    朱雯雯曾卫冯德懿付豫蜀...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智慧是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实践智慧的完美融合.从聚落格局、选址环境、立体单元、空间形态、宗族信仰等方面探讨西南传统村落在复杂地质地理环境下选址布局的生态实践智慧.解读其背后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包括"道生万物"的整体环境观、"道法自然"的生态技术观、"以道驭术"的生态自治观.基于传统生态智慧,探索对新时代韧性城乡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启示.

    传统村落选址布局生态智慧韧性城乡规划

    一咏三叹,由景至境——《诗经·国风》中自然景观展现特征及先民审美模式研究

    谷光灿王丽瑶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存在,《国风》正是《诗经》的精华.在《国风》诗中,大量的诗歌涉及到了自然景观,而对于《诗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史哲领域,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作为描写风景的最早诗篇尚未被研究颇为遗憾.因此将其作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国风》中的自然景观要素进行提取、分类,分析其特点,得出其层次性和分时性的展现规律,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先民既存型、演化型和类比型三种审美模式,即对中国人原生情感中的自然景观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模式的溯源.寻找中国人对自然景观情感的原始表达,以及遗传意义,以期为现今的风景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启示.

    《诗经》国风人居环境自然景观审美模式

    基于机器学习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多维度评价研究——以西安市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许熙巍高思琪刘树鹏闫凤英...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游客的认知兴趣能够如实反映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传递与文化传承效果,引导具有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向.为优化文化场所营造、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游客感知逐渐成为判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实际进展效果的重要依据.本文选取西安市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机器学习中的LDA主题模型,从更关注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传递的视角,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感知总体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特征,"民族特色美食街"的感知形象占据主导地位;游客感知维度按旅游吸引力强度依次为消费体验、地方美食、景观建筑、环境氛围、生活记忆和非遗文化,消费体验与地方美食维度高度绑定,且对其他维度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不同游客感知维度评价差异显著,消费体验和景观建筑维度关注度较高、满意度相对较低,历史文化传递效果欠佳,非遗文化和生活记忆维度满意度较高、关注度相对较低,保护挖潜力度不足.研究结果能有效反映北院门街区对游客的历史文化传递效果,对历史文化街区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资源利用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游客感知机器学习评价历史文化街区北院门

    碳中和目标下中美英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能源指标的比较与启示

    王静刘艺蓉冯聃雅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碳中和目标,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具有优化升级的可能,但优化路径有待探索.通过梳理国外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发现,评价标准整合碳中和目标是趋势所向,能源指标是评价标准优化升级的重点.对此,选择美国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和英国BREEAM Communities,开展碳中和目标下中美英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能源指标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美英评价标准能源指标在整合碳中和目标上具有先进性,能源指标分布集中,重视可再生能源与碳排放的评价,且条文细则在"优化能源结构""注重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建筑与基础设施节能"上已有创新.基于比较结果,对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及其能源指标的优化提出"编制理念及控制项需明确碳中和目标""调整能源指标的分布情况和分值权重""能源指标条文细则落位碳中和新技术"3点启示.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碳中和能源指标比较分析

    西南农村地区现代夯土住宅物化阶段碳排放研究

    万丽肖旭史靖塬刘晓雪...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化阶段CO2排放时间较为集中且减排潜力巨大,因此对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进行量化研究具有必要性.目前,我国农村住宅砖混结构仍为主流形式,制约了低碳农村的发展.为了阐述现代夯土建筑采用"本土材料、本土技术"的建造方式可有效节能减排.本研究在考虑现代夯土建筑建造方式的特殊性和建造过程中数据清单受人为统计水平限制导致结果出现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将排放因子法结合不同结构形式的现代夯土建筑具体施工方式和广联达BIM算量软件对建筑物化阶段进行精确建模,分析不同结构形式的现代夯土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变化情况.从环境可持续发展层面的碳排放角度,以现代夯土建筑和普通砖混结构农宅为例,构建适用于不同建筑结构物化阶段CO2排放的计算模型,以量化出来的指标数据来评价前者的减排效果.计算得出,西南农村地区不同结构形式的现代夯土建筑在生产、运输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分别为177.63 kgCO2e/m2、264.7 kgCO2e/m2,施工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分别为19.1kg CO2e/m2、15.94 kgCO2e/m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结构形式现代夯土建筑建造阶段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分别为196.73 kgCO2e/m2、280.64 kgCO2e/m2是传统砖混结构的1.7倍、1.2倍,此数据提供了现代夯土建筑可以节能减排的依据,也为西南农村地区的住宅建设提供绿色发展的新思路.

    环境可持续现代夯土住宅物化阶段CO2排放碳减排

    多维视角下乡村社区空间减碳策略综述

    徐峰杨清欣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场域,但其社区层面的空间低碳策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为进一步明确乡村社区空间减碳路径,有必要厘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展,识别未来研究方向.本文针对乡村社区空间减碳领域进行政策梳理和文献综述,从规划、景观、建筑的多维视角梳理了研究进展并识别当前研究不足.研究综述的结果突出了强化多维视角、完善数据框架、量化生态价值、深化数字赋能及注重文脉保护等未来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有助于在双碳目标的扎实推进中挖掘更多的乡村力量,为乡村社区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双碳目标乡村社区多维视角空间要素减碳策略

    人口流失地区就地城镇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省典型县域为例

    彭航杨春赖文韬谭少华...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人口流失地区的就地城镇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形成"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章以四川省72个县域单元为研究范围,以典型个例——岳池县的留守农民调查数据为支撑,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从个人、家庭、生产生活、养老和教育4个层次分析留守农民的不同居住地域迁移意愿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一、与其他地区不同,人口流失地区城镇化在空间-经济-人口3个层面分异明显,近40%的留守农民有城镇化倾向,迁移意愿和偏好强度依次为县城>大城市>地级市>小城镇;二、就地城镇化影响因素呈现"轻生产、重生活"特征,即不以收入、就业为首要导向,而是将家庭养老和子女教育视为就地城镇化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基于此提出构建完善的城乡教育与养老服务体系,并积极探索内生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

    就地城镇化人口流失地区县域城镇化意愿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