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重庆大学

双月刊

2095-6304

hsfwest@126.com

023-65122667,023-6512630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建筑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室内设计学术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室内设计经验,促进设计、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内外住房分异研究的成果、不足及展望

    万成伟叶裕民唐一可胡盼...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梳理国内外主要核心文献发现,住房分异研究已形成测度指标及方法、解释分异的理论流派、实证研究和后果效应等系列成果.既有研究侧重城市住房,较少有系统地针对农村和非正规住房的分异研究;既有理论解释均假定住房通过市场交易或福利分配间接获取,并重点从行为主体在劳动力市场的位置及其所孕育的社会经济特征来解释住房分异,忽视了自建自住的住房及其所在的政策制度、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研究范式多利用国家或典型城市的截面数据量化分析,缺乏过程式、案例式、多层次、多方法的混合研究;研究学科上以社会学为主,缺多学科交叉研究;分异结果研究侧重其对行为主体及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财富影响,缺乏对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最后,从研究的住房类型、理论视角、研究学科、研究方法与范式、研究层次、研究内容等方面提出展望.

    住房分异测度方法分异机制研究范式

    中国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制度比较研究——基于住房规划政策视角

    左进张海陵苏薇谢菊明...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住房负担能力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是全球范围关注的重要问题.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群体住房负担问题.我国提供了系列保障性住房以解决问题,但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仍有较大的租房负担.随着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深化,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目前住房保障的供应主体.为探索中国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根据房租收入比将重点建设城市分为三类(租房可负担性较好、租房可负担性一般和租房可负担性较差的城市),基于住房规划政策视角,对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中的保障范围、供应配建、运营管理等供给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间有何差异和特点;保障性租赁住房为谁建、怎么建以及怎么管.结果表明:各城市面临保障范围宽、目标落实难、管理模式不清晰等共性问题;3类城市的政策趋于同质化,但仍有各自症结,其中可负担性较差的城市租金管制亟待加强;可负担性一般的城市筹建渠道单一;可负担性较好的城市政策内容不完整等.针对研究结果,本文从保障范围、供应配建、运营管理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供需匹配,优化政策保障范围、保量提质,加强保租房建设规划等建议,并针对3类型城市提出优化重点.

    保障性租赁住房住房保障供给制度重点城市比较研究

    轨交站域建成环境评测研究的方向、指标与趋势

    吴亮王远凤陆伟邬方羽...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成环境评测是轨交站域城市更新的前提,在新的实践和技术背景下,总结该领域的进展和趋势具有指导意义.从环境行为、指标评价两个方向归纳了轨交站域建成环境评测研究的创新发展与前沿;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的主要文献,探讨了轨交站域建成环境评测指标演进的4个阶段及其特征;最后总结得出认知与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拓展、评测指标的人本导向与适应性、学科交叉与评测方法的综合化三个方面的研究趋势.

    建成环境轨交站域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研究趋势

    基于EfficientNetV2模型用地分类的城市街区蓝绿空间质量评价——以邯郸市主城区为例

    王振报田琰张孝贤崔译丹...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绿空间作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且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情绪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对蓝绿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已成为间接改善公共健康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掘现有蓝绿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优化蓝绿空间的分布格局,以河北省邯郸市主城区为例,选取卫星遥感影像构建城市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集,基于EfficientNetV2网络模型提取研究范围内蓝绿空间的位置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街区蓝色空间可达性及绿色空间面积占比,对这两类指标进行归一化加权得到蓝绿空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通过空间自相关探究街区蓝绿空间质量在空间格局上的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蓝色空间可达性分布呈现出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复兴区街区的蓝色空间可达性相对较低;2)绿色空间网格分布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绿色空间面积占比相对较低的街区主要集中在复兴区的南部和邯山区;3)蓝绿空间质量较差的街区有59个,主要分布在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的北部.研究采用的卫星遥感影像是免费开源的RGB三通道民用卫星遥感影像,EfficientNetV2模型用于城市用地分类具有良好的准确率,对于城市建成环境评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最后根据蓝绿空间质量的量化结果提出系列针对性提升策略,为街区更新的优先选择和方案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蓝绿空间用地分类EfficientNetV2蓝色空间可达性绿色空间面积占比

    当代观演场景构成视角下的古典园林空间模式

    曹宇超张楠师晓龙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园林观演活动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得以延续,成为与园林空间紧密结合的活动类型,由此引发对园林空间与观演活动耦合关系的思考.基于园林当代观演的场景构成分析,从"演""观"及"观—演互动"三类行为的空间需求出发,挖掘与之对应"景观舞台建构""视觉画面塑造""视线结构控制"的园林营造内在机制,以空间要素和组织规则建立园林空间模式语言表达式.通过图解的方法提出园林中线形、面域、复合的景观舞台建构模式,并从层次媒介、中心补白、背景参照三方面提取园林景观构造中的视觉画面构造模式,同时归纳出园林空间布局中层状分离、扇式内聚、环形包裹的视线结构控制模式,提出对园林空间与观演活动互馈模式的新认知,以期建构场景构成视角下古典园林空间的当代转换途径.

    观演活动场景构成古典园林空间模式

    传统岭南园林意境空间可理解度量化分析研究

    郭昊栩谢轩赖文波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建筑创作既要反映新时代气象,又要提现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因而寻找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建筑体系中的立足点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意境"同样存在于岭南传统园林的空间组构中.利用软件Depthmap比对四个岭南广府地区的传统园林,包括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佛山梁园等的空间组构的"空间可理解度"值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当空间拓扑步数超过6步后,其空间可理解度值皆低于0.5,此时空间理解的模糊性是产生"意境"的空间组构特点.数据化的结论可为新时代岭南园林的营造提供明确的指引,若其他类型的空间组构具有相同特点时,其中的空间感受将与传统岭南园林相类似.量化性的空间关系分析和空间秩序内在逻辑的推理具有清晰的可见性和操作性,使在当代建构模式下营造传统文化意境的空间行为成为一种可把握的肯定性设计活动,为新时代的建筑空间延续传统岭南园林文化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

    岭南园林空间意境组构分析轴线模型可理解度

    WUDAPT方法的局地气候区分类流程优化及地表热环境特征分析——以西安主城区为例

    刘衍雷宸骁杨柳李奇...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是依据城市地表特征进行分区的城市气候定量分析方法.现有WUDAPT分类流程(WorldUrban Database and Access Portal ToolsM,WUDAPT)由于人为样本类别识别偏差造成建成类型分类精度明显低于自然类型,本文以西安主城区为例对这一分类流程进行优化,优化流程采用GIS计算和归一化差异指数计算达到预先识别建筑形态特征与自然覆盖属性的目的,结果用于提取不同LCZ样本类型.采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内地表温度数据,与LCZ分类地图叠置分析得到不同LCZ地表热环境差异与规律.从LCZ分类结果来看,优化的分类流程制作的LCZ地图总体分类精度、建成类型分类精度和自然覆盖类型分类精度分别为79.76%、79.97%和79.41%,相比常规流程下的精度分别提升17.4%、19.4%和9.5%,Kappa系数为0.78,一致性达到显著水平.从地表温度分析结果来看,建成类型LCZ地表温度受建筑密度、高度、功能等共同影响,建筑高度相近时密度越大地表温度越高,而建筑密度一定高度越高地表温度越低,LCZ10受人为热影响而地表温度最高.自然覆盖类型地表温度整体低于建成类型,但仍表现出显著的类间差异,如无植被覆盖的硬化地面与裸地均高于植被覆盖类型,低矮植被与稀疏林地均高于稠密林地,水体地表温度最低.从局地气候区分类视角合理规划不同LCZ用地类型可达到改善城市地表热环境的目的.

    局地气候区分类GIS计算归一化差异指数分类精度地表温度

    天然采光优化为导向的智能遮阳调控发展与方法

    骆肇阳刘京解文龙齐轩宁...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光是智能遮阳系统的重要调控对象,而调控方法是智能遮阳设计的重要内容.研究梳理了以天然采光为导向的智能遮阳调控发展脉络,并总结了智能遮阳调控设计要点,提出结合当下机器学习技术的智能遮阳调控方法.通过脉络梳理,明晰了由物理实测采集闭环到数字模型预测开环的调控发展趋势,以及立足人工智能时代语境下趋向机器学习技术的交叉创新运用趋势.最后,研究基于系统性梳理,获取了智能遮阳采光调控设计要点,并结合机器学习相关技术,进一步提出机器学习辅助下的智能遮阳采光调控设计方法.为建筑智能遮阳调控设计和创新提供了技术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支持.

    建筑智能遮阳调控系统物理性能数字技术人工智能

    多维城镇化冲击下苗侗村寨消防体系嬗变解析

    高明明王竹王思成苗丽婷...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维城镇化对苗侗村寨的社会组织、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持续冲击,导致其消防场域的火灾风险有增无减,消防体系的应灾能力呈现低效悖论.为破解苗侗村寨在现代火灾频发的困局,亟需解析其消防体系的嬗变机理.基于消防工程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多维城镇化要素冲击下的苗侗村寨火灾风险演变特征,归纳此类消防场域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解析消防体系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苗侗村寨消防体系存在由"人防为本"向"技防为先"的嬗变,原因在于自下而上约束力的退化与自上而下管控力的增强,进而揭示出现代消防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村民消防组织弱化、防火空间失效、电气火灾应对缺位,对此提出了结合传统民俗强化村民的防火组织、营建被动式、智能化防火空间、建设电气火灾治理长效机制的优化策略.

    苗侗村寨消防体系嬗变多维城镇化防火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村庄分类技术方法与规划指引——以南宁市为例

    解芳芳罗方焓刘昭方晨宇...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亟待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建立村庄分类技术方法与规划指引,本研究提出由"分类标准—指标遴选—分类方法"构成村庄分类的技术思路.文章以南宁市辖区作为实证案例,从社会经济、人文特色、城乡关系、生态保护4大维度,选取11个指标构建村庄类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FM)模型与人工校核修正相结合的方法,将467个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融入城镇类、特殊类和传统发展类5种类型,提出各类村庄差异化的空间管制与发展指引,并探索村庄分类规划传导体系,以期为各层级的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宏观村庄规划建议.

    国土空间规划SOFM神经网络村庄分类规划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