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节能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节能
上海节能

蓝毓俊

月刊

shjnxh@vip.citiz.net; shjnxh@163.com

021-60805335

200083

上海中山北一路121号花园坊A1幢718室

上海节能/Journal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查看更多>>本刊综合报导我国节能方针政策、地方配套法规建设及节能监察状况;国家和上海的能源发展战略;国内外先进的合理的用能技术和管理方法;新颖实用的节能产品和材料;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典型案例;重点耗能行业和节能先进企业的节能经验;上海企事业单位节能动态;国内外最新科技信息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氢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分析

    陶誉仁范松钟磊
    1887-1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氢能产业扩张势头强劲.其中绿氢产业解决了绿色低碳低成本氢源的制备问题,不仅推动了氢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在"双碳"背景下对中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详细列举了近年来国内外绿氢产业尤其是制氢环节的相关政策与发展现状,中国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前景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全球绿氢产业的重要力量.随后对比分析了我国绿氢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包括绿氢制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绿氢制备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仍需提升,区域性及输送问题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等.最后,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配套标准法规,构建绿氢安全体系;推动绿氢技术创新,优化风光储氢系统;丰富绿氢应用场景,推动传统工业耦合;整合现有资源优势,探索绿氢区域协作.

    绿氢氢能政策产业发展经济性协同规划

    GHG减排对国际航运的法律影响及中国对策研究

    傅昀哲
    1895-1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战略理念与全球生态保护倡议相吻合,航运业面临相同的挑战.IMO航运减碳战略为构建国际绿色航运法制体系提供了关键指引,却尚未形成立法体系,国际社会面临绿色航运立法碎片化问题,各区域单边立法产生绿色壁垒,对国际航运业造成威胁,国际绿色航运法律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通过对IMO海事减碳战略和欧盟FuelEUMaritime法规的研究可知,国际社会正在对绿色航运进行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参与IMO国际绿色航运法律建设,以国际法为基础,加强国内引导,鼓励技术创新,推动国内航运业整体绿色转型,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提升国际航运竞争力.

    国际法绿色航运碳减排环保节能

    车网互动(V2G)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建议

    姜越
    1901-1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能源转型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车网互动正迎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深入研究与探讨了车网互动发展中的机遇、挑战及应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车网互动的发展机遇在规模效应、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与示范引领等方面得以体现.但是标准体系缺失、结算机制复杂、商业模式单一以及社会认知不足等挑战对车网互动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建议强化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促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提升公众认知与示范推广,加强基础建设与智能升级,并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以应对车网互动在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挑战.

    车网互动(V2G)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

    基于DEMATEL-ISM的旅游城市防霾建设韧性评价关键指标识别研究

    解云舒祝连波
    1906-1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雾霾污染不仅对旅游者的出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阻碍了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提高旅游城市防霾建设韧性,明确其建设的关键指标,对于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构建PS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DEMATEL(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法)与ISM(解释结构模型法)相结合的方法,精准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深入探究其相互作用的路径与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城市防霾建设韧性评价影响因素可划分为4级3阶的多级递阶结构,其中,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是最关键的根本影响因素,游客到访人数是最重要的中间影响因素,地区经济状况是最有效的直接影响因素.研究成果为旅游城市防霾建设提供了新的韧性视角,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促进旅游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新见解.

    旅游城市防霾建设韧性关键指标识别

    呼包鄂榆城市群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丁玉贤王锟闫雪萌
    1916-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大力推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探索和推广区域低碳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挑战.呼包鄂榆城市群是中国北方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城市群,当前发展仍存在着多产业能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高等问题,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低碳转型发展迫在眉睫.首先对呼包鄂榆城市群低碳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建立包含低碳经济、能源利用、生态环保、社会生活4个方面的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构建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呼包鄂榆城市群的低碳发展水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呼包鄂榆城市群低碳发展的优化路径.

    低碳综合评价呼包鄂榆城市群影响因素耦合协调

    基于Cite Space与VOS viewer软件的国内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陶玉祝连波韩佳洪
    1926-1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宜居性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研究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热点与研究成果的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2 337篇文献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CiteSpace与VOSviewer软件,对研究文献统计、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按照年份发文量可分为3个阶段,2010年达到发文量顶峰.国内研究生态宜居城市的作者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趋势,部分研究机构联系密切,但总体合作较弱,尚未形成广泛的协作关系.2)在研究热点方面,共有4条研究路径: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的规划与发展研究、宜居城市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3)在研究趋势方面,未来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将侧重于推动城市体检工作的开展,城市体检的技术、方法等方面进一步的探索,结合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减碳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是对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进行深度挖掘,为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相关参考.

    生态宜居研究热点发展趋势CiteSpaceVOSviewer

    完善我国企业能源消费测量、报告与核证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修勤绪
    1936-1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年来,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能源消费统计的法制化、系统化和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部分学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层面的能源消费的测量、报告与核证(MRV)存在部分企业钻政策漏洞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十分相似.分析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做法,以及我国财务系统完善会计和审计制度,实现国际趋同的成功经验,提出借鉴会计和审计制度完善我国测量、报告与核证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企业能源消费测量报告核证体系(MRV)能源统计

    "双碳"目标驱动下园区多维度零碳化建设实施路径

    徐佩佩
    1941-1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零碳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实现零碳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能源效率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废弃物资源化、节约用水等方面的改善,直接影响整体产业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园区是落实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天然试验田,也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建设零碳园区极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目前对园区零碳建设的思路、方案与标准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方向不明、缺少成熟案例指导、政策配套不完善等方面问题.梳理园区零碳化建设的含义与主要标准体系,梳理现有零碳园区案例,归纳主要建设路径,将不同技术或非技术措施的单位减排量对应的成本进行计算分析,以成本最低且碳减排量最高作为目标,寻求园区零碳化改造的最佳路径,使园区内动态碳排放强度为零.最后从科学、技术与政策多维度总结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希望所搭建的模型和实施路径能为未来零碳园区项目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零碳园区低碳技术指标体系多维度

    全电发票引领数字经济财税管理新生态

    穆于哲
    1952-1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浪潮的汹涌澎湃,全电发票作为数字税务的璀璨明珠,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税收管理革命.它不仅是"金税四期"宏伟蓝图的璀璨成果,更是将我国税收体系从"纸质票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迈向"数据驱动"的新纪元.全电发票的全面推广,不仅实现了发票管理的深度数字化,更引领企业财税管理步入智能化、高效化的快车道.深入剖析全电发票的核心理念与独特优势,对比其与电子发票的鲜明差异,进而探索企业如何依托全电发票,构建起一套创新的发票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加速财税管理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与飞跃,共写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财税新篇章.

    全电发票数字化智能化财税管理风险防范

    生产要素集约分类视角下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张艳梁浩杰
    1957-1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制造业产生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此将制造业按生产要素密集度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运用LMDI分解技术将2009-2021年各年份之间三类产业的碳排放累积效应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总效应最大,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从业规模效应均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碳排放产生负向效应,行业产出效应则表现为正向效应.技术密集型产业仅能源结构为负向效应,其余因素呈现正向效应.在各类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与幅度上,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四类因素都未呈现线性变化趋势,且逐年的变化幅度均相对较大,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变化趋势大致呈现线性变化,且变化幅度较为稳定.因此,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的人员配置、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制造业降碳减排的有利对策.

    生产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碳排放因素LM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