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叶必丰

双月刊

1008-7095

skxb93@sjtu.edu.cn

021-62933089/3798

200030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力求“理论性、超前性、实践性”办刊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生存"条件下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播的新生态

    汤书昆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生存"已成当代生存新趋势,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机会共同享有数字化传播红利,从而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共识.在文化传播新生态构建中,当前需要重点打造的议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突破特定民族非遗在物理小区域传承传播的传统,在中华民族整体的新文化叙事空间中,能让"独特性"通过多民族共同体建设出协同参与的新文化.二是获得虚拟空间全球开放传播福利的同时,按照数字媒介空间规则,如何再造传统小族群、小地域非遗在新世界中的发声机制,实现多民族文化内生的多样性在虚拟世界里的创新再造.探究全球流通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数字技术如何被传播再造者利用,首先是实现非遗数字化活态的基本策略,可以让非遗在数字化时代寻找海内外的发展空间,并成为全球化推广的一种生存模式.其次,观察这些数字化活态的形成过程如何催生出新的民族文化表达形式,可以在创新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对于多民族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介空间里的重新诠释与扩散,则能够通过传播新技术与数字叙事的构建,营造出有利于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民族文化叙事空间传播生态

    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薛可鲁晓天
    1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非遗数字化传播虚拟现实(VR)空间生产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当代青年电竞文化传播策略

    席涛周芷薇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竞技作为青年新兴的亚文化,迅速走向主流大众.以电竞游戏为核心的电竞文化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是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基于此,本文以电竞游戏为研究载体,力图从人类传播与交流的本体论,即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中国语境下电竞文化的传播路径提供一个新思考与检验.本文采用内容分析与实验混合研究的方法,对游戏宣传视频进行视觉编码、剖析,将其中的文化符号元素分为人文元素、生活元素、自然元素三种类型,结合EEG脑电生理信号测量,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对不同类型的符号元素认知与文化认同差异.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文化符号传播效果不同,不同文化背景青年对不同类型文化符号认知与文化认同具有显著差异,同时游戏对抗性也间接影响了青年文化认同.本文提出以构建中外青年"全球一体化意识",打造对外文化传播的电竞社群,隐性传播东方美学思想等方式提升电竞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力.

    符号互动论电竞文化青年亚文化游戏对抗文化认同

    后互联网时代文学的转型与重塑——剧本杀热点现象的发生学考察

    罗长青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学"边缘化"说法盛行的背景下,兼具文学与游戏双重属性的剧本杀却成为大城市青年的娱乐新宠,其实质是后互联网时代文学的转型与重塑.在文体样式层面,剧本杀借鉴传统侦探小说,引入桌游博弈机制,采用限知性叙述视角,拓展出融媒体"亚文学"样式.在文化消费层面,剧本杀以"揭谜"游戏为中心,打造出沉浸式文娱消费模式,不仅延续了"Z世代"年轻人的娱乐社交趋势,而且以重回现场的方式缓解了后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孤独.在文创产业层面,剧本杀借助IP化运营开辟市场,不断向旅游、教育、综艺等行业渗透,推动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衍生出沉浸式创意文化产业.剧本杀热点现象折射出全球性开放语境下文学认知、接受、生产的变革,文学正经历从启蒙到世俗、从精英到大众、从审美到娱乐的转型.

    剧本杀后互联网时代文学转型亚文学

    算法推荐时代青年政治认同隐忧与治理进路

    杨建武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广泛运用于资讯、社交、短视频等平台的新兴业态模式,算法推荐的勃兴为青年绘制了全新图景,同时也为青年政治认同带来了 一系列隐忧.这些隐忧是算法技术扩张与青年主体遮蔽互动的结果,算法推荐的技术扩张引致的专属信息环境、社群空间区隔、算法技术依赖、去权威性传播等层面,为青年政治认同带来了固化认同思维、淡化认同情感、削弱认同能力、消解认同价值等隐忧.因此,着眼于新时代党对青年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应坚持国家安全与科技向善的基本原则,从技术、个体、制度与价值等维度,构建多要素的协同治理策略,从而助力新时代党对青年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促进算法技术有序健康发展.

    算法推荐青年政治认同技术扩张主体遮蔽治理进路

    公共价值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王学军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价值是公共行政领域的基础问题,其决定了公共治理的目标追求和实现方式.近年来,公共价值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我国学者围绕公共价值概念,从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创造和公共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拓展,逐步形成了中国情境下公共价值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回顾公共价值研究,在概念界定、测量以及实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困难,也导致公共价值研究的趋同性比较强,相对知识贡献不足.公共价值的基本问题属性以及公共价值的中国情境和本土特征决定了其作为建构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切口的可能性,关键议题包括公共价值在公共行政中的功能定位、公共价值的文化和政治属性、公共价值的历时变迁和演化、公共价值的建构逻辑和管理以及公共价值实现的激励与问责等.

    公共价值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情境

    欧盟GDPR五年执法反思:成效、挑战与经验

    吴俊房祥静
    8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率先实施对世界各国个人数据隐私保护立法与执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数据隐私事务网站Privacy Affairs 2018-2023年发布的1 701起GDPR违规处罚案件,构建GDPR执法成效评价框架,量化其规制 目标与规制结果.研究发现,GDPR过去五年执法实践中存在三大双面效应:数据侵权严监管与合规操作弱指引并存,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与促进数据产品创新两难,技术影响复杂与立法前瞻不足交织.鉴于此,中国的数据立法亟待加强新兴技术基于风险的前瞻规制,数据执法宜完善司法诠释与合规指引.

    GDPR个人数据保护个人数据流动执法成效双面效应

    基于fsQCA的领导团队特质与基层学术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沈崴奕章晓懿
    10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基层学术组织的绩效表现是提升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路径.本研究从高层梯队理论的视角出发,以25个案例团队为样本,运用fsQCA的方法,分析了领导团队特质影响基层学术组织绩效的条件组态与路径.结果发现以下五种路径均可产生较高水平的基层学术组织绩效:从主要负责人组合来看,包括学缘互补型和专家主导型这两条路径;从团队成员异质性来看,包括学术领军型、学缘多样型和技术专攻型这三条路径,学术领军型路径见于成熟期或追赶期组织中,学缘多样型路径见于成长期组织中,技术专攻型路径见于变革期组织中.这一研究结论对于为基层学术组织配备不同结构的领导团队,提升大学基层治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领导团队特质基层学术组织组织绩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论旅行人类学

    田俊武
    11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消除学界对旅行的消费主义误读,从人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旅行的本体意义.作为一种地理的空间位移行为,旅行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远古时代非洲智人的群体迁徙一直延续到当代的跨国流动.人类学意义上的旅行,不仅涵盖族群迁徙、地理探险、军事远征、商贾贸易、外事交往等各种空间位移行为,而且指涉人类在从事这些行为时的各种思想交锋和碰撞,由此体现出人类的现代性进程.因此,古典人类学认为,人类的核心进程就是旅行,对旅行的忘却就是人类自身的失忆.

    旅游旅行旅行人类学现代性进程

    论中国古代文艺的"出新意"与"寄妙理"

    郑倩茹
    13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创新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必然要求与基本规律.出"新意"寓"妙理",成为评论文艺的重要标准与指导实践的金玉良言.中国古代将音乐与诗歌作为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艺术创新性与深刻的人文内涵.汉字书法被视为"心画""心学"的"玄妙之伎",在善于变化的艺术技能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古代视"画"为"圣",绘画乃"道之质""德之文","类万物之情",可"成教化、助人伦",以技法创新传达事理人情.中国古代文艺注重思想情感性与艺术审美性,强调艺术表现的创新与化育人心的效果,在体现浓厚时代政教色彩和积极向上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呈现出"专、精、深"与"新、达、妙"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文艺概念人文内涵以人为本尊道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