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翻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翻译
上海翻译

方梦之

季刊

1672-9358

SHKF@chinajournal.net.cn

021-28316080

200072

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33信箱

上海翻译/Journal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探讨翻译理论,传播译事知识。总结翻译经验,切磋方法技巧。广纳微言精理,侧重应用翻译。把握学术方向,推动翻译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文科背景下行业院校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色和创新模式——基于中国民航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

    张艳玲白辉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翻译硕士的人才培养为例,在新文科建设和行业院校的双重背景下,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内涵如何深化,在专业、课程、培养路径三个维度上讨论行业院校的特色如何凸显.本文介绍了中国民航大学借助垂直领域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资源,构建"翻译+行业+技术"创新型培养模式的经验,以期对我国行业院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启示.

    新文科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翻译+行业+技术"

    翻译修辞学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

    刘欣陈小慰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修辞学作为翻译研究的分支学科,为解决实际翻译问题提供了新的认知和方法,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但现有研究对翻译修辞能力内涵及其培养路径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文从翻译与修辞的内在联系出发,从修辞学视域思考翻译的本质和翻译伦理,探讨翻译修辞学的构建意义与进一步深化研究,以及在当下国家需求的背景下,翻译修辞能力在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

    翻译修辞学翻译修辞能力翻译人才培养

    鲁迅翻译思想:关键词解析

    车丽洁黄立波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翻译家,鲁迅的翻译实践以"立人"为本,致力于借外国文学的"异国情调"来改造当时国人的性情和思维,希望由精神"改良"后的国民来推进社会体制变革,实现强国目的.本文在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将其归纳为"借镜""中间物""硬译""重译""复译""洋气""拾荒"等七个关键词.作者认为,鲁迅的翻译思想具有历史超越性,是现当代译论的先驱.中国传统译论应进一步阐释和发掘其丰富内涵,使其在现代意义层面上得到更充分的传承与发展,服务本土翻译话语构建,与国际翻译理论对话.

    鲁迅翻译思想立人借镜中间物硬译

    周煦良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出版实践(1958-1966)的社会翻译学考察

    余承法何梦丽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依托,以周煦良担任《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编委和译者期间(1958-1966)的活动为个案,考察他在上海翻译出版特定场域中的资本呈现和惯习表征.周煦良在成长求学和从事翻译出版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对权力场域的深刻认识,积累了丰厚的象征资本,塑造了在顺应国家政策导向下以翻译获新知、促新学的译者惯习;这种译者惯习反过来推动他通过翻译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论著影响和改造社会结构,为中国学术界注入异域智慧,为国人认识世界开拓空间.本文通过上述考察和分析,试图挖掘和还原这位翻译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身份和作用,探究其翻译出版行为在社会演进过程中的时代意义,以期为推进当前翻译家研究提供借鉴与启迪.

    周煦良《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编者兼译者社会翻译学翻译出版

    重读张佩瑶:张佩瑶译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与双重诗学

    王晓莺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佩瑶是杰出的翻译学者,在中国翻译学科建设、传统译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等关键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本文依据张佩瑶译学研究的发生时间和发展逻辑,把她的译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微观阶段、反观阶段、宏观阶段,以明晰其不同研究阶段的研究主体、研究特征和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解析张佩瑶的译学研究诗学.本文认为,建构性和对话性是张佩瑶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它们始终贯穿、贯彻于她译学研究的三阶段,构成了她的深层译学研究诗学.通过上述划分和解析,本文以此彰显斯人译学研究的精神主旨和内在品格,铭记斯人为中国译学所作的开创性努力与贡献.

    张佩瑶译学研究阶段诗学建构性对话性

    蒙元时期"通事""译史"渊源考

    王继军杨晶晶田园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元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管理、制定典章、发布政令,帝国统治者们在政府机要及民间机构中均设置兼通多语的翻译官——"通事"(职司口译)和"译史"(职司笔译),来保障畅通的语言交流和高效的信息沟通.由此,"通事"和"译史"作为加强集权统治的辅助手段,有助于连接和统一蒙元大帝国."通事"和"译史"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有效了解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参与文化交流的渠道.本文基于蒙元史料,对蒙元时期的"通事"和"译史"进行描述性研究,从而进行形式化表征,以期系统性捕获蒙元时期翻译人员的产生机制和来源,最终为研究蒙元时期的翻译活动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现实参照.

    蒙元时期通事译史产生机制

    中国军事典籍核心概念在英美的翻译与军事诠释——以《孙子兵法》中的"奇正"为例

    王琰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军事典籍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的军事理论价值,在翻译后并不局限于西方汉学界,而是为西方军事学界所关注和应用,融入其军事理论构建和实战指导中.本文以《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概念为例,追溯其通过翻译和诠释进入英美军事学界的轨迹.研究发现,"奇正"通过翟林奈译本中汉学式的诠释进入英语世界后,英国战略理论家哈特将其与"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相比附,引入西方战略理论世界.之后,格里菲斯在其译本中结合实际战术进行诠释,更接近"奇正"的本义.而美国战略理论家博伊德在前人诠释的基础上,掌握了"奇正"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结合现代战争元素进行了战术、战役、战略层面的实战性诠释,在其"机动战"理论中实现了概念的核心要义再现."奇正"这一概念正是通过接力棒式的翻译、诠释、应用,实现了内核意义的有效吸收,被接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真理性原则.

    《孙子兵法》奇正概念翻译军事诠释

    Abstracts

    封3页

    "方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成功举办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