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谁的、对谁的自主性:以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理论重构国家自主性理论

    姚中秋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自主性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界讨论较多的一个政治学概念,但存在三大盲区:仅讨论政府自主性,忽略了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自主性;忽略了政党自主性;很少讨论如何构建和维护国家与政府自主性.以中国为方法,即以现代中国的内外处境和中国共产党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的事实为基础,运用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理论,可重构国家自主性理论.广大非西方民族、国家被纳入西方构建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丧失了民族、国家自主性;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力量楔入其内部,培植、归化依附性社会,瓦解政府自主性;先锋队政党或准先锋队政党通过高度能动的政党自主性,可构建国家自主性、政府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政府自主性政党自主性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理论

    面向"后乡村性"的农村社会学:认识论危机与变革

    吴越菲
    16-2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传统"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的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现实背景和理论命题.究竟何谓乡村转型之"后"?又如何认识乡村转型发展之"后"?这牵扯出当前农村社会学界感到焦灼但又尚未被充分讨论的认识论议题.现代主义叙事框架下的农村社会学亟需补充新的认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乡村"之存在与生成.如果说"乡村性"表达的是既存、稳定的结果特征,那么"后乡村性"则指向一种非既存、动态、开放的过程特征,其涉及人类社会制造乡村的反身性实践.当前乡村转型发展的"后乡村性"超越了现代主义话语的认识阈限,使传统农村社会学陷入认识论危机.面向"后乡村性"的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学需要在"乡村"的再概念化、"超地域边界"的认识进路以及理论的自省性转向方面推动认识变革.

    "后乡村性"农村社会学认识论危机变革

    有隐与无隐的吊诡相即:海德格尔借由老子解读柏拉图与前苏格拉底思想

    何乏笔
    2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的溪谷与柏拉图的洞穴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意象.透过老子的溪谷意象所指的气化存在论可以重新反思洞穴所指的阳光存在论.假如洞穴是指一种真理机制,溪谷则指另一种真理机制.海德格尔对洞穴寓言的探索开启了对洞穴的道家式解读.更有甚者,在他重构柏拉图及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内部结构中,即能观察到其思想道路向道家敞开的趋势.无疑,海德格尔受到老庄哲学的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古希腊文献的阅读,内在地与老庄哲学深刻相应.一旦从这样的角度来探索海德格尔的思想格局,就能脱离希腊与中国的比较模式,从而迈向跨文化纠缠的动态交流而发展.在此过程中,希腊语文本的解读显现出汉语哲学的重要命题.海德格尔对此命题的德语表述可以总结为反转共属性.如果借用汉语哲学的传统词汇来表达,则可称之为吊诡相即.

    海德格尔老子柏拉图希腊哲学吊诡相即

    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活动力"主题及其论域

    邹诗鹏赖诗奇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剥削理论的"活动力"主题及其理论论域的探索,体现了马克思不断根据现实考察的深入而主动调整视野路向的过程.以活动的哲学逻辑"下降"为起点,马克思在"去观念化"浪潮中触摸莱茵省的物质现实.尔后,随着市民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的深入,超越"捡枯枝的审判"和"退回地下室"等活动表现,马克思分析了"物质利益难题"的社会结构机理,以对抗性为导向展开剥削批判.在剥削理论里,被剥夺者的新活动模式是关键的分析对象.从"让"与"退"的个案,到"手停,口停"的普遍化,马克思借助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层面拓展了剥削理论的面向,在"停"与剩余的矛盾分析里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张力,确证了抵达"人的解放"终极目的的实践可能."活动力"凝练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基本关切,展示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超越性和独特性,是其人类解放思想的重要内涵.

    剥削理论活动力被剥夺的活动个案与普遍化理论史

    论秦代官吏"吏""民"身份的分化与基层治理之特性——以官吏告劾制度为视角

    张韶光
    5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代官吏在职权范围内揭发非法行径所使用的法律术语,分为"告"与"劾".使用"告"的官吏有校长、狱史等县属吏,里典、田典、里父老等里吏,以及什长、伍长等什伍组织吏员;使用"劾"的官吏有县令、县丞、监御史等.二者在司法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使用"劾"的官吏有权限受理"告"、处理司法案件、任命使用"告"的官吏,居于主导地位.这两类官吏在身份上存在本质差别:前者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由长官任命,职事属于"役",其身份本质上为"民";后者由官爵者担任,经君主任命,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吏,属于特权阶层.秦在告劾制度中对官吏的安排设置,不但是对官吏中"吏""民"阶层的划分,还是统筹协调不同阶层官吏、重视基层社会治理与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特别是里吏对"告"的使用,反映了秦基层治理的特殊之处,即通过削弱基层社会中原有宗族豪强的势力,打造受制于国家的里吏阶层,以新的国家秩序改造旧的社会秩序,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治理.

    秦代

    论国民政府财政的不经济增长:以卷烟业中的税和债为线索

    于广
    6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加税收与发行债券,是国民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重要办法.在国民政府的统税收入中,有接近八成来自卷烟,以卷烟统税为担保品的卷烟国库券亦是国民政府最早发行的债券之一.国民政府初期有意恢复政府债信,每笔卷烟国库券都有税收的具实担保,但国库券的市场价格却持续走低,与税收增长形成背离.受"大萧条"等一系列经济和政治的不利因素影响,1932年国民政府取消了债券的具实担保,鼓励金融界向公债市场投资,公债价格反而出现与税收齐升的局面.然而,由此带来的财政增长是一种不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实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日后国民政府的财政崩溃埋下伏笔.

    财政税收债券卷烟不经济增长

    少陵风流海外传:日本江户时代杜诗学的四个维度

    卞东波
    8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户时代,德川幕府通过与中国的书籍贸易,进口并翻刻了很多明清时代的杜诗学著作,很多刊刻活动是当时儒学家与书肆共同参与的结果.日本翻刻的主要是明代的杜律注本,尤以邵傅的《杜律集解》最多,江户时代学者还以《杜律集解》为基础,撰著了四部日本本土的杜诗注本.旧题李攀龙的《唐诗选》在江户时代流行一时,也产生大量注本,其中就包括对杜诗的注解.《唐诗选》系列注本对《饮中八仙歌》的阐释较有学术和文学批评价值.日本汉文学文集中有大量关于杜甫及杜诗的评论性资料,涉及对杜甫的总体评价以及对杜诗诗体和具体作品的评论.江户时代文人还留下了不少集杜诗,这以久贝蓼湾的《集杜五言诗》最具代表性.江户时代汉文学中也有不少拟效杜诗的作品,其中日本文人拟效的《饮中八仙歌》相关汉诗较有特色.

    日本杜诗学注杜评杜集杜拟杜

    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及其抒情传统——论李安电影的"中国性"

    陈林侠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安电影的"中国性",在宏观的叙事思维层面,即是二元互渗、参差互见的中国式辩证法;在故事经验的中观层面,则是死亡及濒临死亡的险境,它既发挥了促使主客双方发生互渗互动的叙事功能,又强调宗教精神、世俗生活,表现了普适性状态.在微观的艺术情感层面上,李安电影的"中国性"体现了中国文艺最具民族性,也最具审美辨识度的抒情传统,强调情感与富于古典美学韵味的抒情方式,形成了浪漫想象的诗意、自控的延后式抒情以及借助无自性的自然风景产生含蓄慰藉的审美韵味等特征.李安电影的"中国性"是叙事艺术范畴中的"中国性".它以空前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性"在电影领域中所具备的世界意义与美学价值.

    李安电影中国性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抒情传统

    从群众路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政治逻辑

    黄敏璇孟天广
    112-12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现代国家通过民主制度收集和吸纳民意以保障政府回应性.作为国家—社会间信息交换机制,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为从群众路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拓展提供了制度基础.从信息政治学意义上考察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政治逻辑,将群众路线视为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信息机制,从理论与经验两个维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叙事逻辑与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建议征集在制度演进中逐渐实现汇聚民智的制度性功能,群众路线始终贯穿于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演变的历史谱系之中.该制度构建了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民主治理制度架构,将自上而下吸纳与自下而上参与两种机制相结合,发挥着社会动员、政治沟通、民意整合和共识回应等政治功能.总之,人民建议征集是中国特色的民意收集和吸纳的制度安排,对理解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意人民建议征集群众路线全过程人民民主信息政治

    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强国建设:理论内涵及突破重点

    徐明棋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强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广大金融领域从业者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有关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加强金融监管、坚持党对金融工作全面领导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等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指导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实践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在新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金融强国的六大核心要素和六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丰富了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六大要素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关联的整体,国际环境变化使得提高六大要素的能级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这也就决定了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同时需要对标国际经验和标准,在国际竞争中建设中国金融强国.

    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强国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