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的风险性与原始的包容性——从人类学出发理解我们自身及未来生活的意义

    赵旭东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世界是风险、危机与不确定性共存的世界,它基于一个高速运转的世界对知识追求的理性模式而发生,由此所引发的是社会运行从静态到动态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的转换.现代世界纯粹单一性的理性价值的追求、对不确定性问题的回避,使得不确定性这一问题层出不穷,并在解决上成为一种两难.在此之外,人类学曾经描绘过的那种原始生活对各种风险、危机与不确定性的发生却有着天然的包容而非排斥,它承认世界自身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在现实中尽心尽意地去接受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真实存在.今天的人类学显然需要在包容性这方面给予现代人的未来生活以一种必要的启示.

    风险不确定性原始的包容性高速运转的世界人类学

    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根本遵循与理论再造

    周文白佶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不是永恒的、普适性的经济学,它根植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和制度安排,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往往以西方历史经验为中心,以解决西方经济问题为导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层面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从理论层面解构了经济学西方话语体系,破除了西方理性主义和"普世价值"的现代化理论禁锢;从话语层面丰富了现代化话语表达体系,提炼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构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和学理性阐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理论指导,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西方现代化经济学西方话语体系

    马克思生息资本思想的当代剖析

    刘志洪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生息资本思想需要进一步澄明.在表面上,生息资本仿佛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从产业资本处得到利息,但其真正运动是分割产业资本剥削到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的剩余劳动构成利息的真正源泉.源于既一致又对立的利益,生息资本同产业资本既合作又斗争,构成工业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环节,展现了产业资本主导的权力架构.生息资本在特殊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拜物教性、疯狂性,亦蕴含一定的社会性.生息资本突出的拜物教性,由物性与神秘性两大向度结合而成.生息资本运动的外部表象脱离其内在实质,撇开所有中介环节与过程,直接从G到G',从而成为物神.此种物神形态必然使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形成物神观念.物神形态与物神观念相互强化,确立起强烈的拜物教.生息资本拜物教的形成,意味着资本拜物教的极致化和最终完成.它使人错误理解资本的典型形态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结构,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削弱反抗和变革意识.马克思以本质-现象透视法、关系性思维、矛盾分析法与历史性思维,注重穿透表象尤其假象,洞见深层本质,并依据真实本质反思虚假现象,根本性地澄明了生息资本,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学理解进而妥善处理生息资本及其发展形式,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生息资本拜物教本质现象

    儒分三脉:重返明代中期思想现场

    周磊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关于宋明儒学的分系受时代性与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围绕形下之气建构体系的气学应该受到更多重视.理学、心学加上气学,构成明代中期三个主要儒学流派.作为正统思想的"官方理学",对内受到"儒林理学"的修正,对外面临心学与气学的冲击,其地位的松动为思想市场的活跃预留了空间.心学部分填补了理学留下的空白,其政治实践性有助于心学运动在胥吏、生员等群体中轰轰烈烈地展开,其理论之实践性促成儒学往更尊重个体主体性的方向发展.气学在"去形上化"的前提下,没能妥善地处理好道德、政治、身体等议题,注定了其重建道路崎岖不平.整体上看,明代中期儒学的多样性发展,是宋明儒学丰富性的重要呈现.

    官方理学儒林理学实践性去形上化一元论

    "问"之发生:从谜团到问题

    云天遥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无往而不处在"问"中.哲学不应当忽视对发问者、问题与发问活动的研究.20世纪以来不同哲学传统的问题研究,皆意识到"问"在认识论上的基础地位.然而,其重心主要在从"问"到"问"之解决的过程,对问题本身何以发生则缺乏关注.为探本溯源,应研究问题自身之根源,以及问题从此根源中产生之过程.在现象学传统中,有关"问"之发生的洞见,主要来自实存现象学:马塞尔、蒂利希和帕托什卡以不同方式将存在问题溯源于神秘及震惊.这一洞见不仅适用于存在问题,亦具有更一般的理论意义.杜威有关反思性思维的理论,刻画了明述问题如何从酝酿着问题的困惑性处境中产生,并提供了将实存现象学的洞见一般化的可能性.两者互补,便能基本展现"问"之发生即化谜团为问题的过程.

    问题谜团困惑实存现象学杜威

    早期中国天下观中的"九州"次序及其时代特征

    罗凯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中国,尤其是在早期,人们习惯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然不同文献中的"九州"次序颇有区别,其中既有时代因素,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政权、不同人群"天下观"的差异.传世史籍中,系统论及"九州"的,《尚书·禹贡》成书最早,九州次序亦最为严谨;《周礼·职方氏》稍晚于《禹贡》,但九州排列最为杂乱;《吕氏春秋·有始览》撰成时间最为确定,其九州次序亦较为顺畅;《尔雅·释地》年代最晚,其九州之间的顺序却并不连贯.由此可知,"后出转精"的一般规律并不适用于九州次序的界说.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成书时间晚于《禹贡》,约在楚怀王晚年,其记述九州的顺序也大体依循《禹贡》,虽偶有跳脱,但逻辑性明显优于稍后成书的《职方氏》,不过这一论断需建立在充分发掘简文所载信息的基础之上,且《容成氏》九州有着鲜明的楚国人立场,与传世文献九州的北方(中原)人立场迥然有别.隋唐文献中的"古九州"多依据《禹贡》,但其次序却完全不同,有着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关中本位政策"的体现,也是西魏、北周、隋朝疆域次第扩张的反映.

    九州次序《容成氏》天下观早期中国

    武人、省长与绅商:韩国钧与多方互动下的上海建市历程

    郑世卿徐涛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直属于中央政府的建制市,上海建市历程复杂异常,不仅与源自域外的市政模范、本地发起的自治运动有关,更与20世纪20年代江浙一带军阀混战的政局和所隶之江苏省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态度密切相联.清末民初上海建市曾几经挫折,但上海民众的自治热情始终没有冷却,说明上海建市顺应中国城市近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而两任江苏省最高长官的韩国钧,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推动了上海华界由县到市这一巨大转变.1925年1月底,韩国钧为防止上海再度沦为军阀混战的战场,挽救苏浙沪民众于战火,顺应段祺瑞执政府意图,指导李平书等人建立"淞沪特别市",推出了以现代市政机关管理上海的方案.1925年2月1日上海特别市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市公所召开,公推李平书为主席,并议定特别市之组织、区域等问题.在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步力量承续自治精神,为设立民选的市政府奔走呼号,流血牺牲,为上海建市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历史功绩亦不容忽视.

    上海韩国钧华界淞沪特别市江浙战争

    文学批评:数字挑战与科幻想象

    陈舒劫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给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方法、思维和挑战.文学批评数字化实践之外,科幻想象提供了关于未来文学批评的思想实验.不同科幻想象中的文学批评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它拥有强大算力后能覆盖作品的诸多形态,但指认文学的经典却需要社会历史语境支持;它可能是构成知识跨域融合协作的基础从而参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但也埋藏着制造新的区隔或空转的风险;它更是表达科技时代审美与技术关系想象的窗口,但这种表述同时潜藏着某种认知的风险.

    文学批评数字技术科幻想象

    引词证禅:宋代文人词的禅林传播与接受

    侯本塔纪德君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文人词在禅林中的传播与接受,是宋词与佛禅关系研究的独特视角.具体而言,佛教僧人融摄宋词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语汇的吸收、成句的运用和全篇的演绎.这种"引词证禅"现象的产生,既有"文字禅"思想的理论前提和僧人熟悉宋词的现实基础,也不乏借助名家名作弘法的考虑,并且展现出对景语、禅语和哲语的偏好.作为词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引词证禅"不仅拓宽了宋代文人词的阐释空间,让原本没有禅意的作品具备了禅学解读的可能,还反映出禅宗僧人以服务佛事活动为最高准则,以清雅取向为审美尺度的词学观念.

    宋代文人词引词证禅文字禅禅宗词学柳永

    从合法性建构视角看古代中国政治传播的行为逻辑与效度

    张星久张瑞兰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中国的政治传播实质上是一种以君权为轴心的统治合法性建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使君主展演出合乎社会期待的"好皇帝"形象.其中合法性的观念原型是展演的剧本,以皇帝为轴心的统治集团是主要演员,受众则是分别处于国家剧场中心区的官僚士大夫以及边缘区的普通民众.统治者利用封闭的、独享话语权的传播体制,采取相应的传播策略与技艺,进行单向度、同质化的政治传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操控受众的情感与认同,取得一定的合法性建构效果,但是这种政治传播也必须接受事实和真相的检验与制约,要以既有的价值规范为基础.批判性地探讨古代中国政治传播的合法性建构模式,对丰富现代政治传播理论的经验意涵,理解"后真相时代"传播与真相的紧张关系等问题,或许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

    合法性政治传播行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