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熊月之

月刊

0257-5833

shkx@sass.org.cn

021-53062234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337室

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共事务的性质与数字技术协调功能的差异性——基于地方政务服务与信访信息化的比较研究

    郑翔益陈永杰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研究对数字技术协调作用的探讨忽视了公共事务自身性质的影响.在不同的公共事务领域,数字技术对中央、地方与社会三者间的协调作用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受公共事务性质两个维度的影响:一是公共事务治理的灵活性,二是公共事务治理所蕴含的社会风险.在政务服务领域,由于其治理所需的灵活性和蕴含的社会风险较低,数字技术的整合和嵌入程度较高,进而有利于协调中央、地方与社会关系,形成"中央监督、地方治理、社会问责"的治理模式.在信访领域,由于其治理所需的灵活性和蕴含的社会风险较高,数字技术的整合和嵌入程度相对较低,对中央、地方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作用相对较弱,进而制约了"中央监督、地方治理、社会问责"治理模式的形成.数字技术协调作用的发挥不仅受到制度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深受公共事务自身性质的影响,这种影响根植于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公共事务性质技术治理灵活性社会风险国家治理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与路径

    任保平王昕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是数智时代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而实体经济的数智化转型又极大拓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由此构成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从要素端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禀赋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需求端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需求结构变革,提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拉动力.从产业端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强化人工智能与三大产业融合.通过关键技术创新、数智化改造、数智化生态构建、企业数智化转型等路径,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与平台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新阶段,应坚持企业主体、创新引领、开放融合、协同治理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广度与融合深度,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作用.

    人工智能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数智化转型

    "硬科技"锻造新质生产力能否带来科创溢酬——来自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证据

    张宗新张园园
    128-14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硬科技"是科创板践行科技驱动战略的特定标签,是资本市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指引,更是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基于研发强度、研发成果、研发潜力、技术产业化、技术先进性5个维度,创新性地构建"硬科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科创板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进行画像分析."硬科技"发挥投资引导效应,拥有较强"硬科技"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表现更为突出,投资回报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硬科技"通过吸引机构投资者关注、提高创新效率和提升经营绩效三条路径作用于股票市场表现,进而产生科创溢酬.此外,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依托"硬科技"优势获取资本市场科创溢酬的效果更为明显.

    硬科技新质生产力科创溢酬

    论生育价值的建构、解构与再建构

    丁金宏赵启行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育行为是人们对当下生育价值判断的结果,生育价值的膨胀与收缩内生性地影响生育率的上升和下降.生育价值可以分为情感、安全、财富和礼俗等四种要素,传统社会这些价值处于高位,奠定了稳定高生育率的价值基础.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以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不断解构生育价值,使生育率层层跌破替代生育率、陷阱生育率等临界点,以致新世纪以来人口负增长由点到面扩展、由浅入深加剧,酝酿人口发展的种种现实和潜在危机.新时期中国生育价值的再建构是保护和提升生育力的必要手段,可以从情感价值重点突破,倡导"为爱而生,以生养爱"的婚育价值观,辅以礼俗、财富和安全价值引导,庶几可以逐步挽回生育率颓势,实现长期生育率向替代水平复归.

    生育价值边际生育率解构再建构人口转变

    慈善信托的SPPP创新模式:动态组合与模式选择

    苑莉莉
    15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慈善信托中国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与企业、慈善组织和社会公众联动形成了新型的社会化公私合作伙伴关系(SPPP),在多元主体间信义关系、社会化募集资金、公开透明机制、动态化治理和适用场景拓展等方面都有创新发展.基于一些首创典范案例,根据不同参与主体的动态组合与角色定位,可以将融入政府部门的慈善信托分为以政带社、政社连企、政企联动、企连政社四类.从网络复杂度和多维目标一致性的分析维度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通过动态调整治理结构中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组合方式与合作网络复杂度,有助于设计和选择适合国情的SPPP发展模式,提升"目标一致性"和优化风险防控,为推进环境治理、民生建设和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等提供智力支持.

    慈善信托SPPP模式动态组合公益金融

    容错机制法治化建设的文本困境及突破

    魏磊杰
    16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容错是针对问责实践的缺陷与弊端而产生的正向激励机制,是旨在激励党政干部打破常规、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当下,囿于政策文本关键内容明确性与实操性不足,且模糊了容错与问责的界限,容错机制的法治化效果欠佳,多数情形下陷入低效运作甚至制度空转状态.基于对政策文本的反思,容错机制的法治化建设应当兼顾"制度内容"与"制度载体"两个维度.在制度内容设定上,需要深入提升容错的精准化,实施路径在于推动容错免责从"事后认定"转向"事前备案",统筹考量容错与精准问责的内在勾连与功能互补关系,有效辨识及区隔"容错减责情形"与"一般减责情形"的适用差别.在制度载体设定上,需要通过自上而下制定中央党内法规的形式,将容错机制妥适嵌入既有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之中,协同推进问责与容错,提升容错机制的法治化水平.

    容错党政干部激励机制精准问责党内法规

    迈向数字时代的消费者法:算法消费者的赋权理论及其体系建构

    刘颖
    180-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之一.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消费者身份向算法消费者身份的转变,算法消费者面临数字不对称、不平等地位加剧和意思自治受到侵蚀等异于传统消费者的问题,消费者保护的利益格局发生现代转型,亟待通过算法消费者赋权弥合利益保护的罅隙.传统消费者法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赋权模式面临失灵风险,数字时代的算法消费者赋权需从信息披露的信息范式向透明度的信息范式转变,在消费者法的基础上更新赋权的理念、方式及其权利类型,并通过权利性立法补足当前行为规制模式的缺陷.算法消费者赋权体系的具体展开以利益保护为出发点,为算法消费者提供在数据、算法层面的自主决定、自主选择和自主干预空间.迈向数字时代的消费者法,需在规范平台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算法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数字经济良性竞争和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消费者保护算法消费者数字不对称个性化知情权数据加密权

    书讯

    封3页

    投稿须知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