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辑刊
社会科学辑刊

双月刊

1001-6198

024-86120485

110031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社会科学辑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发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思杜威政治哲学中的自由与个人主义

    龚群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由与个人主义问题是杜威在政治哲学领域里关注的两个重点问题.杜威对传统的自由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他将自由概念的哲学意义建基于霍布斯物理性的自由概念之上,进而在社会自由方面提出社会制度权威与个人自由的关系问题.在杜威看来,传统的个人主义将制度性权威与个人自由二分,从而造成了社会制度权威与个人自由的对立,但人类历史上这二者并不处于一种分离对立的状态.虽然这一分离对于激发个人首创性和进取精神具有伟大的意义,但旧个人主义已经蜕化为经济个人主义或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从而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社会进步,因此,需要重塑个人和个人主义.新型的个人是体现现代科学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个人,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的个人.

    权威自由个人主义政治哲学

    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冯晓青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产业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重要概念,涉及具有引领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共性技术的重大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孵化等内容,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高地,也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未来产业发展立足于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该系统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和策略加以构建.基于知识产权在法律上具有独占权的属性,在经济学上具有生产要素、经营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特质,以及在开展市场竞争上具有战略意蕴,我国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培育,需要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从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和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方面全方位推进.

    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培育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创新

    《民法典》继承编对重大争议问题的取与舍

    龙俊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继承编真正增设的新制度包括:确立了遗产二阶段物权变动规则、增设了遗产管理人制度、丰富了遗嘱形式规则.这些制度都属于难以通过法律解释修补完善的基础性制度,必须交由立法完善.为了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新传统,《民法典》继承编维持了关于法定继承的继承顺序、未增设特留份制度、未规定归扣制度.替补继承制度可以通过附条件的法律行为制度实现目的;后位继承制度的功能可以由居住权、遗产信托制度替代;共同遗嘱只是两项作为单方法律行为的遗嘱在形式上的组合,仅在相互遗嘱等极特殊情形下有必要解释为两项遗嘱之间附有条件关系,大多数情况下连条件关联性都很难解释出来.因此,出于法解释技术的考虑,《民法典》继承编未增加规定上述三项制度.

    遗产管理人归扣替补继承后位继承共同遗嘱

    回应与超越: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律规制——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为视角

    高志宏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其蕴含重大风险且风险呈现类型复杂多样、损害方式隐蔽、危害结果严重等特点,现有立法回应存在有限性与不适洽性,为此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应当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采取积极的风险防范主义和包容审慎的监管思路,对技术创新给予更大的包容度.从法律规制角度看,可以采用双层多元化规制模式和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解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成果属性、可问责性等关键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算法可解释规则、"安全港"规则、侵权判断规则、"投诉—针对性阻止"规则等基本准则.

    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可解释规则"安全港"规则人工智能法

    平台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小业主中间阶层的"重生"及其影响

    蔡禾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经济开始改变传统的经济组织模式,经济活动的组织单元趋向小型化,由此产生出大量依赖网络平台生存的个体经营户或微企业.大工业时代的小业主中间阶层不断减少、雇佣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开始向小业主中间阶层不断增加、雇佣劳动者不断减少的趋势转变,小业主中间阶层正在成为数字化时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劳动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开始下降,小业主中间阶层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二重性导致他们在地位、行为和观念上也呈现出二重性.社会结构变迁呼吁建立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就是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地位的分析立场出发,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中间阶层概念和观点的当代价值,揭示数字化时代小业主中间阶层的"重生"、发展以及对社会结构产生的"质"的影响,丰富中间阶层的相关理论.

    平台经济社会结构小业主中间阶层马克思主义

    工作流动性与新兴青年的失业风险感知研究——基于十个特大城市的数据分析

    刘琳张海东
    137-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兴青年活跃于新兴行业和职业领域,呈现出高流动性特征,往往面临较高的失业风险.基于十个特大城市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新兴青年的工作流动性和失业风险感知都显著高于传统行业青年,通过广义结构方程验证了工作流动性在新兴青年和传统行业青年两大青年群体与失业风险感知之间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但不存在调节效应.新兴青年较高的失业风险感知更可能是来源于不稳定的就业经历,而不是由新兴青年的身份特征决定的.进一步分析换工作单位的首要原因发现,新兴青年由于主观因素或自主创业而换工作单位的可能性显著地高于传统行业青年,由此可知,新兴青年的高流动性更可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新兴青年失业风险感知工作流动性中介效应

    社会阶层变迁视域下新社会阶层的结构性特征及发展路径——以江苏省综合性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例

    顾辉
    148-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国阶层结构趋势走向具有重要意义.新社会阶层兼具衍生性和内生性双重特征,其中内生性越来越强.该阶层并非特征鲜明的整体,而是内部分化且结构异质性较强的群体.新社会阶层作为解构传统社会结构形态最具生发性的力量,同时也使我国社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和碎片化.新社会阶层对社会结构变迁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他们既是中间阶层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结构性力量.新社会阶层的成长、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与国家建设公平合理的社会结构秩序的目标相一致,因此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在深入了解新社会阶层结构性特征的前提下,探索该阶层的有效发展路径十分必要.这个过程需要有稳定新社会阶层的政策预期和阶层流动预期作为支撑,同时应多面向拓展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渠道.这对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变迁阶层结构变化

    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策略

    何青胡通
    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我国已经成为一个金融大国并且金融业整体呈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此背景下仍有两大问题尚待回答:一是金融强国有哪些共同特征,二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金融强国.通过与美英日德等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金融强国具有三大共同特征: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强大的金融国际影响力以及强大的核心金融要素.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巨大的经济体量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基础,但是金融市场的结构尚不完善,金融国际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依然显著.从构建金融强国的核心要素看,我国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功能、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金融监管的效能以及金融人才的水平与金融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实现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目标不仅要从共同特征中吸取国际经验,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从而克服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和金融危机频发等固有矛盾.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将是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有效实践路径.

    金融强国资本市场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开放

    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的协调机制及市场化策略

    周丽云罗必良
    16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由庞大人口规模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供应充裕,且受国际市场冲击较小,但国内生产和流通方面面临的挑战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其中,区域间的摩擦和利益失衡尤其值得重视.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必须遵循"产粮得益、用粮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着力形成"双向激励"以调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基本盘.采用区域平衡产销订单、种植面积指标调剂拍卖、粮食储备和进口配额匹配的指标拍卖,以及市场化运作方案协同的一揽子交易等协调机制与市场化策略,有助于构建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确保省际粮食产销均衡与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产区粮食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市场化策略

    主体协同与合作减损:全链条粮食减损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构建

    朱俊峰乔大宽
    17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通过"开源"方式实现粮食增产的道路难以为继,节粮减损逐渐成为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节流"手段.从协同视角出发,通过对粮食产后的多主体协同减损进行逻辑梳理后发现,多主体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农户、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科研部门和院所、消费者六大主体,多主体协同合作有利于实现全链条粮食减损目标的最优化.不同主体面临的减损困境不同,这给多主体协同减损带来负向影响.为此,需针对六大主体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推动全链条粮食协同减损工作的开展.

    全链条粮食减损协同治理合作减损粮食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