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论坛
社会科学论坛

赵虹

月刊

1008-2026

shkxlt@heinfo.net

0311-83035752

050051

石家庄市裕华西路67号

社会科学论坛/Journal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半月刊,全年出版第1至24期。每期208页,异型16开。单数期每月10日出版,双数期每月20日出版。从2010年第1期起,本刊将做重大改版。届时,封面学术气息将更加浓厚,装帧设计(包括开本)将更加大气,期号标示将更加规范,栏目设置将更加科学,所刊文章及编校印质量将更加上乘。取消原上半月期学术评论卷和下半月期学术研究卷的形式。所设栏目都将由全国知名学者特约主持:1.学术论衡(特约主持: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2.学科新探(特约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3.学术评论(特约主持: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4.学界人物(特约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5.学人随笔(特约主持: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 6.学者论坛(特约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7.学界观察(特约主持:厦门大学谢泳教授)8.书林评介(特约主持:清华大学仲伟民编审)特别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组稿等活动,凡以本刊名义向作者组稿者都是假冒本刊名义。请作者直接与本刊联系投稿事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诗经》中贵族诗篇的"崇德"意识与话语方式

    赵运涛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周初中期的诗篇中,"德"是王室主导的一种话语修辞:"德"是王室获得"天命"的根由,是王室推行政策等行为的一种修辞话语,是王室对贵族的一种期待和要求.这三个方面到厉、宣时期有了新的变化:"德"由对贵族群体的要求在厉王时期变为贵族针对王个人的纳谏话语,诗篇对王室修养之"德"的歌唱转为颂赞贵族的修辞话语,诗篇对王室"德"政继承性的鼓吹转变为对军事战功的修辞话语.幽平之际,贵族诗篇对于"德"的宣扬,由于作者的身份以及面对的对象的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话语形式.

    《诗经》王室贵族崇德话语方式

    唐代经学教材修订钞刻沿革考述

    赵棚鸽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经学教材的使用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宗以前异说并存,杂乱无章.太宗朝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孔颖达又详作注疏,唐代经学教材遂完成统一.因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中晚唐经学教材再度出现异文杂说,代宗朝张参等又考订《五经》文字,并誊录于太学论堂屋壁之上.文宗朝又移刻于坚木,之后郑覃主事,再移刻于石,是为唐石经.唐代经学教材的每一次修订都充满异议和争论,但每一次成功修订都是对经学地位的一次有力巩固.

    唐代经学教材修订沿革

    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文本性质探论

    陈晨房伯勇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皆以组诗的形式呈现,组诗前有一段关于作者或作诗背景的文字,其中有一些音乐术语,三篇竹书具有诗、书、乐三方面的特色,可能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乐家文献中的《雅歌诗》为一类,同为先秦乐家记录乐辞的文献.春秋时期诗、乐分途,诗家主要用"三百篇"文本,而乐家所用的诗文本不仅包括《诗三百》中的诗篇,可能有一些编《诗》未选的早期诗歌,还有一些春秋晚期和战国的新作.

    清华简《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雅歌诗

    平等的方法:朗西埃平等哲学的跨界方法论

    马越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平等哲学生发于"普遍教学法",是一种基于身体隐性构序的微观生命政治哲学,其旨趣是识别控制人类生命的隐性微观的权力体系,寻找突围路径,避免生命异化,达至人的解放和生命自由.朗西埃理论视野中的"平等"不仅有本体上的意义,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论,而且是一种审美观.朗西埃在美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中自由地游弋,得益于其独特的"平等哲学".在朗西埃的视野中,平等既是政治的,又是审美的.透视朗西埃平等哲学的方法论,更有利于厘清其彻底跨界的"挪移的哲学".

    朗西埃智力平等平等哲学平等的方法

    现象自身给予之非因果性——论马里翁"事件"理论

    胡文静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今欧陆现象学继承者与领军人物的马里翁,"事件"理论是其给予性现象学之核心理论.事件在时间中自发涌现、突然降临、无限绵延,具有非因果性、非对象性和事实性,最为典型地彰显了现象自身给出与显现的根本模式.通过阐发"事件"理论来祛除形而上学主体强加于现象自身之上的因果性等知性桎梏,马里翁为我们揭示现象自身给予之充溢与过度的事件性特征,并废黜传统形而上学笛卡尔式思维主体的操控性权威,恢复现象的本真面目.

    马里翁事件非因果性现象自身给予性

    论实践诠释学对哲学诠释学的四重超越——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中心

    马慧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反映马克思诠释思想的本源性文本.通过思考科学的历史性生存的"本体"规定性,马克思赋予了诠释学实践本体论基础,并早于海德格尔近一个世纪就实现了诠释的"本体论转折".实践诠释学立足感性现实,从四个维度超越了海德格尔开创的哲学诠释学.其一,诠释基点不是主观"前见",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实践.其二,诠释的历史视域不是"传统""权威"等"观念的历史",而是扎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实践的历史".其三,诠释意旨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其四,诠释品格不是保守而是批判.

    实践诠释学哲学诠释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体论

    明代词论之"主情与近俗"论略

    彭志
    6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情与近俗"是明代词论中一对颇为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两宋金元的词论中,多有关涉词之主情、雅俗的阐述,这些为明代词论同类话题的诠解提供了思考基础.明前期,叶蕃、陈敏政、梁桥等人推崇词之教化主理,而强调词之主情是明代中后期词论的重要话题,对其发展有所贡献的主要有张綖、周逊、王世贞、沈际飞、陈子龙等人.就明代词论中雅俗观的嬗递情形来看,前期词学批评以雅正刚健为主流,中期众多词论者倡导近俗观念,而后期论述又复归至雅正之途.明代词论关涉主情与近俗的阐述,对清人的启发意义颇大.对明代词论之"主情与近俗"展开细读剖析,可还原千年词学史的重要一页.

    明代词论主情近俗词学史

    "藩屏之外":明代宗藩作家群、文学成就及其学术意义

    朱仰东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宗藩作家与明代历史相始终,规模庞大,足以成群.明代宗藩作家修学好古,勤而不辍,诗文著述多有可观,文集荟萃,绵延不断,深受明清诗文选家认可,争相编选.明代宗藩文学因宗藩作家特殊的身份、地位,可以管窥"藩屏之外"宗藩作家文学生活之迹,反映宗藩作家精神风貌,了解其生存境遇及政治走向,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但其目下研究状况与明代宗藩作家群体、文学成就及其学术意义严重失衡,理应引起学界关注,以期有所改善.

    明代宗藩作家文学成就学术意义

    新发现胡适佚文四篇和佚函一封考释

    田丰
    9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现4篇胡适的佚文《中国怎样长期作战》《青年不要悲观》《美国的外交政策》《对国内局势的看法》,以及一封致《京报》的佚函.《中国怎样长期作战》是驻美大使胡适在纽约第三届"一碗饭运动"宴会上发表演说的讲稿,由他本人从美国航邮寄给《申报》后于1941年1月分三次刊发.《青年不要悲观》刊载于《现代文丛》1946年11月16日第1卷第1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刊载于《新中国月报》1946年12月20日新第1卷第3期.《对国内局势的看法》刊载于《书报精华周刊》1948年第6期.透过此次新发现的佚函可知,胡适对《京报》的关注可谓由来已久,早在1920年9月7日他便专门致信《京报》编者提出办刊建议.

    胡适佚函佚文考释

    乱中有序:沦陷初期晋南乡村中的武装与抵抗——以《郝星久日记》为视角

    李瑞峰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侵占晋南后,引起了乡村社会既有秩序的变动.在日军统治的缝隙之中,国民党军队及晋南地方武装坚持抵抗,乡村中出现了多支武装共存的局面.陷于各方武装之间的本地民众,苦于日军的残暴,一方面希望抵抗武装打击日军,另一方面忧惧日军施以报复.各方武装有着合作抗敌的举动,但相互的生存竞争削弱了对敌抵抗的效能.在战争、暴行与混乱的交织下,沦陷地区民众生活倍加苦难.区别于敌后的国民党武装,八路军在民众中留下了抗战爱民的良好印象.国共敌后武装在民众心目中的迥异形象,正是两党各自抗战路线的真实写照.

    《郝星久日记》晋南沦陷抵抗武装军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