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科学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

邵汉明

月刊

0257-0246

0431-84612431 84638362

130033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社会科学战线/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内容以反映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涉及文、史、哲、政、经、法等基础学科,也注重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宋代技术-经济范式变革与农商社会成型

    柳平生葛金芳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朝是我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创新型国家.宋代创新技术在社会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至少形成了农业农具、冶铁采煤、造船航海、桥梁建造、造纸印刷、陶瓷制造和丝棉纺织七个主导技术群.这些技术群不仅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而且相互之间交叉渗透、多重协同、立体关联,演化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农商经济范式,并由此系统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在长时段视野下,可以发现我国技术-经济范式具有自身演进的特征,历经了农业经济范式、农商经济范式、工商经济范式和数字经济范式的演变序列.

    宋代主导技术群技术-经济范式农商社会

    "通商亦富国之术":明代国家治理的新趋向

    张明富侯捷
    14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自汉以来被历朝统治者所遵循.至明代,国家治理出现新趋向:权力中枢论政时,"通商"成为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的常用话语;在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中,通商已然成为官员常用的治理工具;通商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开启制度化历程.这种新趋向出现的原因有四:一是商品经济发展;二是明代商人多豪杰之士,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三是"士多出于商"的现象在明代较为普遍;四是不少站在时代前沿的政治家、思想家走出农本商末,转向农商并重.明代国家治理新趋向初步显现于洪武,成化、弘治始具雏形,到嘉靖、万历年间完全形成.明代国家治理新趋向形成的意义重大,标志人对人的依赖逐步为人对物的依赖所代替.但对明代国家治理的新趋向也不宜评价过高,因为它只是传统国家治理中关于商业、商人的思想和制度的变动,而不是国家治理的思想体系、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变革."通商亦富国之术",并不是要从根本上保障商人的各项权利,只是减轻官吏对商贾的勒索,以保证国家的商税收入,与近代的通商概念存在不小的差别.

    明代国家治理商品经济通商富国之术

    高句丽碑刻的发现与研究——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10周年

    耿铁华
    15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元帝建昭二年,高句丽民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内建国,经过不断发展扩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和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强国.在中原碑刻制度的影响下,高句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碑刻制度.目前已经发现的三通高句丽碑刻,即中国吉林省集安市的好太王碑、集安高句丽碑,韩国忠州市的忠州高句丽碑,建立时间应在好太王和其子长寿王统治时期.根据好太王碑记载,高句丽守墓烟户碑的建立还要更早,对高句丽碑刻影响较大的(毋)丘俭纪功碑也可以上溯到曹魏时期.因此,魏晋南北朝应该是高句丽碑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魏晋南北朝高句丽碑刻好太王碑

    明清小说仪式叙事及其意义阐释

    纪德君
    180-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小说尤其是世情小说中包含着大量的仪式叙事,诸如生日仪式、婚嫁仪式、丧葬仪式、祭祖仪式、节庆仪式、宗教仪式等,不一而足.这些仪式叙事往往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能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作者描写世态、反讽世俗、针砭时弊以及劝善惩恶、敦伦正俗的叙事意图;同时,仪式叙事因逼真地展现了明清时代民间社会的民俗风情和宗教生活状貌,也有很高的民俗价值.而就审美功能来说,仪式有超强的叙事能力,能将各色人物聚拢在一个特定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互动交流与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生发、展演、推进故事情节.另外,仪式叙事还能赋予小说浓厚的生活实感、地域色彩和民俗风味.因此,着眼于仪式叙事,观照、解读明清小说,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明清小说的审美文化价值.

    明清小说世情小说仪式叙事文化意涵审美功能

    "恨海"的形成:近代哀情小说叙事形态生成探源

    姜荣刚
    189-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哀情小说诞生初期,作品命名整体上表现出对"恨海"意象近乎执着的偏爱,这正是此前狭邪小说有意营造与渲染的结果.狭邪小说是道光以后寒士进身无路的悲歌,它通过名士坎坷、美人坠落及"同是天涯同是客"的悲情叙事,在文本中生发出弥漫全篇的"恨海"意象.这无疑直接激发了哀情小说的艺术想象.尽管哀情小说的悲情叙事是通过中西文明冲突与家国情仇等新的形式表现的,但其花魂与国魂的叙事纠葛及其相互隐喻,恰在内在的精神谱系上与此前的狭邪小说达成了默契.由从狭邪小说到哀情小说故事原型的考索可知,其悲剧性结局多出于人为的改写,透过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它们一以贯之的哀情叙事实际上是末代士人群体的边缘化以及由此对他们精神上造成的压抑、苦闷与迷茫在文学层面的表现,也即在这一转型阵痛过程中他们为自己谱写的集体挽歌.

    恨海哀情小说狭邪小说叙事形态末代士人

    理念、概念、理论:马克思主义自下而上舆论监督思想的源起、形成与发展

    靖鸣汪润
    202-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思想是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报刊是舆论监督和社会批评的重要工具,强调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是党报的重要职责.他们主张将个别领导人的错误与整个党的错误区分开来,以明确责任.他们还支持和宽容人民的批评与监督,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提倡言论出版自由,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党的领导集团,并实现全党对领导人的监督.列宁首次明确提出"自下而上"的概念,并推动监督制度建设,倡导群众参与和群众办报,强调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斯大林则通过支持工农通讯员的工作实践自下而上的监督思想.他对来自基层的批评持宽容态度,认为不应要求批评百分之百正确,这体现了对自下而上舆论监督的支持.俄共(布)、联共(布)、苏共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斯大林关于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工人群众、对党的领导机关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舆论监督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等基本思想和观点.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自下而上舆论监督思想的源起、形成与发展,方能领会和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思想.

    马克思主义自下而上的舆论监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列宁报刊"红黑榜"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邓绍根强若琳
    214-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黑榜"作为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论述中的基本观念,是报刊发挥"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作用的重要途径.1920年,"红黑榜"作为列宁主义的一部分传入中国,最早在进步刊物和中共出版物中得到引介.中央苏区时期,根据地建设的需要与新闻事业勃兴促进了"红黑榜"观念的传播,并以报刊批评和表扬的形式投入根据地办报实践.延安时期,中共报刊"红黑榜"观念进一步深化并得到广泛推行,嵌入党的宣传动员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黑榜"观念渐趋成熟,"红黑榜"发展为办报方针与各级报刊的常设专栏."红黑榜"作为办报观念与方针,联系报刊批评、正面宣传等报道形式,通过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为特征的宣传手段服务革命动员及社会主义政权建设,并影响了中共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确立与发展.

    列宁红黑榜中国共产党报纸批评正面宣传

    以政策组合促进发展和安全统筹治理:机理、限度与路径

    丁忠毅韩昊冉
    224-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面对发展和安全的统筹难题,政策组合既可以通过克服政策执行"碎片化"、构建多中心立体化治理体系、削减现代风险连锁致灾效应等方式推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也能够发挥"工具组合""目标整合""动态演化"等效用,持续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效能,因而是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的公共政策路径.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过程中,需正视政策组合存在的过度设计或设计不足、政策弱冲突、政策不连续的实践限度,从建立完善政策工具箱、强化政策工具协调性、提升政策实践连续性等方面,着力提升政策组合促进发展和安全统筹治理的实践效能.

    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治理政策设计政策组合政策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持续:统筹发展和安全

    廖丹子
    235-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的过程一面是求新发展,另一面则是灾险防控.求新发展与灾险防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的相互生克与对立统一构成了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同时也决定了现代化实践需要统筹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对立张力与统一合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成功统筹发展和安全,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了统筹的国家意志、施政能力和适当性规约三项条件.然而,统筹进程也面临着三种"统筹失败"的风险,即统筹失焦、统筹失效、统筹失范.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着力化解统筹失败风险,为此就需要更加宽广高远的视野来科学定位和处理发展与安全在现代化系统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现代性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

    秦惠敏
    247-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全球产业链竞争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打破原有发展模式对技术、市场和制度的依赖是突破瓶颈、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文章指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挑战,中国在新基建、海量数据、规模市场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应当从创新数字技术、推动数实融合、促进数据开发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增长动能.

    数字经济产业链竞争数实融合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