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黄刚

双月刊

1004-8634

xuebao@shnu.edu.cn

021-64322304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坚持办刊宗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执行党的宣传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鼓励学术研究,强调学术平等,坚持学术自由,倡导学术争鸣,不遗余力地发表优质文稿,为繁荣我国的学术贡献应有的力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措施与产业政策转型

    刘志彪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时间分布上要动态合理地配置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尤其要高度重视用智能化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在具体策略上要积极推进针对现有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三大行动,尤其要注重"网联"行动;在治理结构上要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三类主体,尤其要聚焦上下游互动与市场化治理,以突破各种创新的瓶颈;在动力机制上要努力增强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引擎的动能,尤其要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在要素结构上要充分展现知识、技术、人才三大要素的市场价值,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同时,不仅要在理论上澄清一些认识误区,也要对现有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进行改革,如从注重产能扩张转向创新支持、从地方主导型转向中央主导型、从挑选"输家赢家"转向创造竞争环境、从补贴生产者转向补贴用户,以防止在实践中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等泡沫化现象与问题,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智改数转网联产业政策

    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微观机制:价值定位、活动重构与协调适配

    王钦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和科技创新主体,如何向"新"而动,高"质"前行,是当前理论研究中亟须回答的问题.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这对企业在技术、组织和模式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价值定位、活动重构和协调适配三个维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微观机制,进而对高铁、工业互联网和钢铁产业的典型企业进行案例比较分析,得出三点结论:一是独特的价值定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基本前提.在技术路线不明确的行业领域,企业家对独特价值定位的提出起着关键作用.二是价值定位引导一系列新活动涌现、选择和保留,活动重构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源动力.技术成熟度的差异会对企业活动重构的边界和主体间关系的稳定性产生不同影响.三是协调适配能力是新质生产力生产的关键组织能力.在不同情境下,协调适配通过技术供给端的推力和市场需求端的拉力平衡来产生作用.因此,国家在政策制定中,要考虑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激发创新活动持续涌现、促进多元互补活动发生.

    新质生产力微观机制价值定位活动重构协调适配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思考

    胡莹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感性活动分析而确立的生产力范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生产力发展为主轴,以交往形式为社会内容,以共产主义革命为最终结论.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新型生产工具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状况的发展对我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建立起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具有人民至上性、社会融合性、集体协作性和分配多元性,必须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激发劳动者的主体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分工协作和生产组织的现代化等方式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思想与行动之间:脑机接口行动及其心身之辩

    李珍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机接口的出现革新了人类的行动方式——以思行事,这为传统的行动理论带来了挑战.一种观点认为,脑机接口行动并非身体行动,而是具有外部结果的心理行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触发脑机接口行动的直接原因并非行动体的意向状态,而是其想象力或注意力.这些观点均与标准的行动理论相悖,因此,行动理论亟待修正.实际上,这些矛盾源于对心身概念及其关系的误解,其后果是掉入二元论陷阱.将脑机接口行动视作身体行动相较于心理行动更为贴切,未来的脑机接口技术若能充分提升用户的感觉反馈,它便有望成为一种高度具身化的技术.人们无须构建全新的行动理论以适应脑机接口,只需对现有的行动理论进行合理阐释与拓展.

    脑机接口行动因果理论具身性身体行动心理行动

    脑机接口不构成对具身认知的挑战

    何静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机接口技术通过将主体大脑中的神经信号转化为控制外部设备的指令,从而实现了从思想到行动的直接转化.不少研究者认为,脑机接口表明了认知过程能够以非具身方式实现,因而身体的感知运动过程对于认知来说并非不可或缺.从预测加工的视角看,脑机接口的实现仍然高度依赖主体先验的身体性知识以及"虚拟"的身体行动模式,身体的经验结构对于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这样的探究不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脑机接口的原理、技术实现、应用前景等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拓展人们对具身认知相关哲学立场的理解,并在新的视域中重新思考大脑、身体和世界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脑机接口具身性非具身预测加工具身认知闭锁综合征感知运动理论

    被囚禁在文本内的叙述动力——以理查逊的理论与其编选的文集为中心

    乔国强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述动力(学)是叙述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话题.以布赖恩·理查逊编选的《叙述动力(学)》等为例,主要论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说明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即纯粹从叙述结构内部的运动中构建起来的叙述动力(学)虽然也自成一体,但毕竟它还是偏狭的,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和揭示出叙述规律;二是在梳理和总结以理查逊为代表的这类叙述动力(学)不足的同时,提出叙述动力(学)研究应该打破这种完全以文本为依据的形式主义结构,把叙述动力(学)与文本外的一些要素,如作者的创作灵感、创作动机对文本框架构思的影响,读者的阅读、审视、感悟等一系列与认知相关的活动等,纳入相关的研究框架中.总之,叙述动力(学)并非一种封闭性的文本内循环运动的结果,而是三大系统——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互为作用的结果.

    叙述动力(学)布赖恩·理查逊时间情节框架

    论戏剧文本中叙述者的分类——兼论布赖恩·理查逊戏剧叙述者分类的不足

    刘艳卉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述者的存在是研究戏剧文本叙事的起点.布赖恩·理查逊将戏剧中的叙述者分为框架叙述者、内在叙述者/独白叙述者、独角戏叙述者、生成叙述者、隐含作者和历史作者等多类.然而,他对叙述者的分类存在割裂文本与舞台演出、虚拟世界界限不清和标准过于单一的问题.戏剧文本中叙述者的分类应该着眼于戏剧文本的实际,充分吸收小说叙述者的理论成果,从服务于戏剧创作实践出发,进行多角度的划分.可以首先根据交际系统的不同区分、不同层级、不同层次将叙述者分为如外交际系统的叙述者、中间交际系统的叙述者和内交际系统的叙述者等,其次根据叙述者是否具有人格而分为人格化的叙述者、叙述声音或叙事化手段,再根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掌握程度分为整体/局部,可靠/不可靠、进程中/追叙型叙述者,根据叙述者对故事的态度分为同故事/异故事、故事内/故事外等不同类型.尤其要注意同故事与异故事的叙述者、故事内与故事外的叙述者、进程中与追叙型的叙述者、可靠与不可靠叙述者在戏剧创作实践中的作用.

    戏剧文本编剧叙事布赖恩·理查逊叙述代理

    认知叙述学中不确定元素之商榷

    邱蓓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认知叙述学融合了认知科学和叙述理论,致力于探讨叙事与思维或心理之间的关系,试图解释文学作品中的叙述元素是如何理解、处理和影响人类认知的.然而,由于认知固有的个体化、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认知叙述学无法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理论.通过对认知叙述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故事世界""脚本""体验性""感受质"批判性地审视,不难发现认知叙述学依然面临一些不发达领域,并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因此,认知叙述学的理论假设、论证过程和研究发现是否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是需要进一步考察和验证的.

    认知叙述学故事世界脚本体验性感受质

    情动理论与电影的纠缠

    聂欣如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提出情动概念的是 17 世纪的斯宾诺莎,他区分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广延样态"和"思维样态",即未被意识到的情感和已被意识到的观念.德勒兹将这一观念用于电影,提出了"情动—影像"的概念,并将其囿于电影镜头中"面容"的表达.面容又被分为张力的面容和反射的面容,对应着斯宾诺莎两种不同的"样态".从电影的角度,德勒兹把情动—影像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类型电影附加了"物"的特写;一般剧情电影对应人的面容;高度艺术化和实验性的作品则变成了"任意空间"的碎片.三个层次的两个端点便是面容的两分.今天,情动理论在电影研究中的使用,主要是对类型电影的分析,也有人综合德勒兹的"无器官身体""生成"等理论,将其用作一般剧情电影的分析工具.

    情动斯宾诺莎德勒兹类型电影

    论抗战前后上海出版传媒业的结构转型

    钱晓文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前后是上海乃至中国出版传媒业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具体而言,上海媒介场域发生了从民营商业媒体主导向政治报刊主导的结构转型.随着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新闻业危机的出现与解决,上海出版传媒业的发展方向从商业化重归政治化,这一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上海出版传媒业的结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抗战以前的民营报刊主导,转变为抗战爆发后局部抗战时期的抗日报刊、孤岛时期的"洋旗报"和全面沦陷时期的日伪报刊等政治性报刊主导的过程;其成因包括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抗战爆发等外因,以及对新闻业发展新路径的探索等内因.文章以场域理论和媒介史为视角,从传媒的公共性、商品化和专业性等维度,探讨抗战前后上海出版传媒业结构转型的特征、成因及影响,旨在为上海抗战传媒史的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和提供新的启示.

    抗战前后上海媒介场域结构转型出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