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黄刚

双月刊

1004-8634

xuebao@shnu.edu.cn

021-64322304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一直坚持办刊宗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执行党的宣传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鼓励学术研究,强调学术平等,坚持学术自由,倡导学术争鸣,不遗余力地发表优质文稿,为繁荣我国的学术贡献应有的力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机一体、虚拟影像与伦理预警——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之一

    陈旭光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高新科技加速度式发展,给电影工业,电影人的思维、想象力、主体性与工作理性、生存方式等都带来巨大冲击,也对电影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挑战.电影工业美学立足于电影产业发展、工业化升级和新生代导演的创作,涉及原理论、方法论、创作论、本体论、受众论、传播论等维度,系新媒介语境下建构的电影阐释学术话语和知识体系.当下的电影工业美学需要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接着讲":在主体维度,"人机一体"成为导演身体的延伸、器官的再造,带来了主体性危机;在影像维度,大量智能化生成的虚拟影像颠覆了影像本体论与真假标准;在伦理维度,必须关注日益加剧的内部/外部电影伦理问题,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人工智能电影工业美学接着讲人机一体虚拟影像伦理

    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的电影"作者性"

    李建强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的电影"作者性"是一个多义和递进的命题,不是电影工业美学排斥电影"作者性",而是电影"作者性"需要在电影工业美学的烛照下注入新的内涵、打造新的品质.恪守传统意义上的"作者论"已无法适应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作者性"就此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是需要破除一些观念的窠臼,灌注一些新的特质,包括"真诚""超拔""通变""聚合"等.工业美学带来的不只是电影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的变化,它还会导致电影本体、电影观念的进化和变革.新元素和新特质的后来居上,将为"作者性"的生成、迭代及呈现提供广博的天地和更多的可能性.

    电影工业美学作者性新特质

    平台语境、类型化生产与游牧青年:中国网络剧工业美学的原则构想及运作机制

    肖博文姚争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网络剧在创作、生产、传播、分发等方面持续革新,并在我国数字视听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面对这一数字化新浪潮,国内学界对网络剧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仍然不够充分."电影工业美学"在技术、类型、生产、受众等方面的理论构建与系统论述,为中国网络剧工业美学的构想提供了先导经验和发展空间.平台语境与算法中心制形成了网络剧工业美学的生成逻辑.作为网络剧平台生产的关键运行机制,算法中心制确保了其工业美学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类型化生产原则构成了网络剧工业美学的内容核心,类型杂糅与网络剧场策略是网络剧工业美学生产的主要体现;对游牧青年群体的自觉关注是网络剧工业美学在受众接受维度的重要考量.通过青年文化的审美呈现和基于趣缘的圈层传播策略,可以满足青年群体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推动创新生产,并有效激发"长尾效应".

    网络剧工业美学平台语境类型化生产游牧青年微短剧

    流动的抄本:明清嘉善《唐氏族谱》的编纂、流传与文本生产

    黄敬斌
    12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图书馆藏《唐氏族谱》抄本两种,最早抄成于乾隆初期,此后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修订、增补和重抄、抽换,文献形态复杂凌乱.该族谱的文本层次则更为丰富,其祖源叙事和早期世系可能形成于宋代至明代前期.晚明以来,该族谱以抄本的形态在松江、嘉善一带的多支唐姓人群之间流传、增订、嫁接,在乾隆抄本形成之后仍有新的支系添加进来.因此,这一族谱的生产模式并非人们熟知的在"宗族组织"主持下编纂、续修的模式,族谱背后的唐姓人群也并未形成哪怕是松散的"宗族".这一类族谱或可命名为"嫁接型族谱",值得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唐氏族谱抄本嫁接型族谱宗族江南史

    医社、药市、信仰: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

    冯玉荣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繁盛、文社汇聚之地.尤其特别之处,吴山为城中之山.山上庙宇林立,山顶平升处有药王庙矗立,既是药商同业祭祀聚会之处,又是民众祈拜安康之所.山间有侣山堂,是张志聪、高世栻等行医讲学处,亦为后人所言钱塘医派的主要活动地.吴山之侧还有名医汇集.在山下及坊街上,诸多知名药堂、药铺开设于此.时间序列上的累积,街区空间上的汇集,体现了医、病、药之间紧密的市场和社会关联,构建起以吴山为中心的医疗社会.这一医疗社会既呈现了以医者、药商为主体的医疗行业之链,也是杭州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植并嵌合于杭州的历史进程及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它既为在地民众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也维系着医疗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的构成及其功能表明,"医疗社会"不只具有学科及认知意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也是具化可见的历史实态.

    明清杭州吴山信仰药市医社区域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