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傅继梁

双月刊

1008-0392

yxxb@tongji.edu.cn

021-65980705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重要数据库和文献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与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梁海鸥李妙丹谭慧敏林鑫...
    391-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与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6月—2023年10月在南方医院增城院区住院诊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1例,将收集的病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n=64)应用阿加曲班+阿司匹林治疗,B组(n=37)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巴氏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来评估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治疗效果,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各种出血并发症来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 在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A组治疗后48h、7d、出院时NIHSS、30 d、90 d mRS较B组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30 d、90 d BI较B组升高(P<0.05);在治疗小血管闭塞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两组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A组出院时NHISS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30 d、90 d mRS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30 d BI指数、90 d BI指数均有上升(P>0.05);两组用药治疗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进展性脑梗死较替罗非班组效果好,两组治疗小血管闭塞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相当;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早期效果较替罗非班可能更好,两组治疗前循环进展性脑梗死效果相当;两组用药安全性相当,未发生严重的出血不良事件.

    进展性脑梗死阿加曲班替罗非班阿司匹林药物疗效安全性

    直视下精准复位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庄健杨军
    398-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与闭合复位法对比分析,观察直视下精准复位法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闭合复位固定(闭合组),30例采用直视下参照解剖标志点精准复位下胫腓联合脱位(直视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透视次数、下胫腓间隙(tibiofibular bottom clearance,TBCS)、下胫腓重叠影(tibiofibular overlap,TBOL)、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闭合组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透视次数分别为(18.23±0.58)min、(84.37±1.83)mL、(9.47±0.26)次,直视组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透视次数分别为(16.00±0.55)min、(74.5±1.61)mL、(7.97±0.23)次,两组上述三项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BCS、TBO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观察指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后TBCS、TBOL两组比较,闭合组分别是(3.16±0.04)mm、(7.77±0.03)mm,直视组分别是(2.98±0.05)mm、(7.92±0.04)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视组的优良率为96.70%,闭合组的优良率为73.30%,直视组显著高于闭合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70%,直视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7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视下精准复位下胫腓联合脱位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确切,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改善患者预后功能,是一种有效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方法.

    下胫腓联合损伤闭合复位直视下精准复位复位不良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

    马丽封亮赵曦余斌...
    404-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aVNS 0Hz(n=20)、taVNS 30 Hz组(n=20)、taVNS 300 Hz组(n=20)、taVNS 3 000 Hz(n=20)组,4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增加不同频率的taVNS刺激,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ta-VNS治疗强度,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在假刺激组中,只夹电极但不给与刺激.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30d、治疗45 d后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前4组FMA评分无显著差异(F=0.195,P=0.90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0 d及45 d后,4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同时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后的FMA评分最优(48.81±20.30);不同治疗方案在治疗30 d前后、治疗45 d前后FMA指标的差值均具有差异(P<0.001),其中taVNS 300 Hz组治疗45 d前后的FMA评分差值最大(9.81±1.69),具有临床意义.结论 taVNS结合康复运动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taVNS 300 Hz治疗组效果最优.

    缺血性卒中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康复

    良性囊性甲状腺结节治疗方式选择与效果比较

    吴墅郭佳何峥盛建国...
    41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聚桂醇硬化和射频消融在治疗良性囊性甲状腺结节中的实际应用疗效,并探讨患者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7年9月—2023年10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接受硬化和射频治疗的良性囊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共纳入86例患者(99个结节),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硬化组(70个结节)和射频组(29个结节).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的结节体积缩小率、手术时长、治疗费用、复发率、美容问题改善以及主要并发症的数量,并分析患者对治疗方式的偏好.结果 硬化组的平均体积减少为83.5%(21例),射频组为89.5%(17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射频组相比,硬化组在治疗时长和治疗费用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两组患者的美容评分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23和P=0.191).两组均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 硬化治疗费用更低、治疗时间更短,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硬化治疗.

    消融超声甲状腺结节体积缩小率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上海市某区级综合医院手术部位感染趋势分析

    朱炳蔚蒋良芝汪可可
    416-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6-2023年上海市某区级综合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时间变化趋势,为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收集并整理2016-2023年的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并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16-2023年上海市某区级综合医院普外科、骨科及全院的平均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67%、0.85%和0.55%,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从2016年的2.97%、2.06%和0.92%下降至2023年的0.91%、0.43%和0.31%.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6-2023年全院的手术部位感染率 AAPC 为-17.50%(95%CI:-24.75%~-9.55%),普外科和骨科分别为-17.68%(-25.85%~-8.62%)和-24.18%(-30.65%~-17.10%),三组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中,2016-2020年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以每年 30.99%(APC 95%CI:-44.76%~-13.79%)的速度下降(Z=5.30,P=0.013).2016-2023年期间,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送检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477株,前6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6.00%)、金黄色葡萄球菌(16.35%)、肠球菌(13.21%)、肺炎克雷伯菌(9.64%)、铜绿假单胞菌(8.60%)和鲍曼不动杆菌(5.03%).其中,肺炎克雷伯菌的占比以33.31%的速度上升(AAPC 95%CI:8.44%~63.89%),且趋势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Z=2.73,P=0.006).结论 2016-2023年上海市某区级综合医院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医院感染防控成效显著,但仍需重点加强围术期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Joinpoint回归分析病原学

    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预防主动行为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王一龙贺学敏孙钰刘华...
    42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相关预防知识、行为、动机和技巧,了解其癌症预防的主动行为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2022年6月—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完成胃镜和(或)肠镜的322例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预防主动行为调查,使用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预防主动行为测评量表分析高危人群的预防主动行为水平及不同维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322例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的预防主动行为总分为(83.63±10.89)分,处于优秀水平;DSC-PPBS总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仅吸烟史、饮酒史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胃肠镜经历6个特征与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预防主动行为得分具有相关性(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5.568,P<0.001),自变量能解释预防主动行为变化的6.6%;年龄、家族史、吸烟史、胃肠镜经历对预防主动行为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的预防主动能力尚可,年纪越大、有癌症家族史、有吸烟史、有胃肠镜经历的人群采取预防癌症的行为更加积极主动.

    消化系统主动预防癌症风险认知预防技巧预防动机

    碳纤维-聚醚醚酮改性促进材料成骨活性和抗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何叶泓范震
    429-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纤维-聚醚醚酮(carbon fiber-polyetheretherketone,CF-PEEK)因生物安全性、射线可穿透性、与皮质骨弹性模量的高匹配度等诸多优异性能,而被认为是骨科及牙科领域极具潜力的植入材料.如何增强CF-PEEK的生物活性和抗菌性,提高其与骨组织的结合能力,是CF-PEEK表面改性中的研究热问题.本文就碳纤维-聚醚醚酮改性促进材料成骨活性和抗菌性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PEEK复合材料碳纤维-聚醚醚酮CF-PEEK改性骨结合牙种植

    褪黑素缺乏影响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

    何易培苏荣张宪师东良...
    434-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可能会增加发生背痛的风险,导致肩部不平衡和胸部畸形,甚至影响到患者的心肺功能或对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褪黑素可以改善骨代谢平衡和增加骨密度,目前关于褪黑素干预骨代谢有许多假说,对于褪黑素缺乏是否会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仍存在争议.血清褪黑素水平较低的脊柱侧弯患者,使用褪黑素进行补充,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脊柱侧弯的发展,并存在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褪黑素缺乏与脊柱侧弯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脊柱侧弯的治疗提供参考.

    褪黑素脊柱侧弯青少年

    MR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价值的研究进展

    陈红徐婷婷汤光宇
    440-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是危及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新辅助化疗已成为三阴性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评估新辅助化疗最有效的方法,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不仅可以精准明确残余病灶大小,还可通过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图对疗效进行半定量评估,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可通过ADC值变化定量评估肿瘤缓解程度,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可对肿瘤内部代谢变化进行评估.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已成为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热点.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磁共振成像疗效评估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研究进展

    王静一赵萌萌张苑
    447-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合并肺癌(lung cancer,LC)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升高,IPF不仅是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二者存在部分重叠的风险因素与分子靶点,但具体致病机制尚未阐明.IPF-LC临床诊治仍面临困境,部分患者病理诊断困难,而部分抗肿瘤治疗可能导致IPF的急性加重,各种因素叠加导致总体IPF-LC预后较差.因此,探索新诊断方法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相当必要.本文针对IPF-LC流行病学、可能的致病机制及诊疗难点进行综述.

    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