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隐结构结合关联规则分析中成药治疗咳嗽用药规律

    余子奇朱慧志俞浩洋赵漫玲...
    473-479,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咳嗽中成药的用药特色和配伍规律.方法:筛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及增补本中收载的治疗咳嗽的中成药,将相关信息依次录入Excel表格,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对纳入药物的频次、功效、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使用Lantern 5.0孔明灯中LTM-EAST算法构建治疗咳嗽中成药药物隐结构模型,综合聚类各隐变量,采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可视化网络展示.结果:共纳入中成药242种,共有剂型13种,常见剂型为丸剂、颗粒剂、合剂和片剂,相同处方不同剂型中成药合并后有效处方171首,占比最多的前5类证型分别为风热犯肺证、痰热郁肺证、风寒袭肺证、痰湿蕴肺证和肺阴亏虚证.171种治疗咳嗽中成药涉及药物274种,用药总频次1533次,使用频次≥5次的药物共88味,以清热药、解表药和化痰药为主,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甘草、桔梗、苦杏仁、黄芩、麻黄、薄荷、陈皮、前胡、石膏、连翘.以88味高频药物进行隐结构模型构建及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16个隐变量,聚为8类,得到高频药物组合22个,核心关联规则21条.结论:隐结构模型及关联规则反映中成药治疗咳嗽多以疏散风热、清热化痰药为主,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热及风热.

    咳嗽中成药隐结构关联规则用药规律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及GRADE评价

    胡露楠林梦莹林湖灿杨正宁...
    480-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疗效和安全性及纳入证据的质量,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Embase、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穴位埋线治疗F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3年10月16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评价方法对各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19项RCT,包括16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穴位埋线治疗FC可提高总有效率[RR=1.23,95%CI=(1.17,1.29),P<0.000 01],增加完全自发排便(CSBM)次数[MD=0.61,95%CI=(0.11,1.10),P=0.02],改善粪便性状[MD=0.53,95%CI=(0.31,0.76),P<0.000 01]及排便困难[MD=-0.71,95%CI=(-1.03,-0.40),P<0.000 01],缩短排便时间[MD=-0.50,95%CI=(-0.72,-0.29),P<0.000 01],改善便秘生活质量评估量表(PAC-QOL)评分[MD=-7.72,95%CI=(-12.83,-2.61),P<0.00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37,95%CI=(0.10,1.38),P=0.14].GRADE证据级别评价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中级别证据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粪便性状评分、排便困难评分为低级别证据质量,CSBM次数、排便时间、PAC-QOL评分为极低级别证据质量.结论:穴位埋线治疗FC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改善便秘相关症状,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纳入研究质量总体偏低,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功能性便秘穴位埋线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GRADE评价

    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疗效Meta分析

    刘俏涓黄适陆家颖林学敏...
    490-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经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经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9月.结果: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经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总有效率高于西医常规疗法[OR=6.92,95%CI(4.55,10.54),P<0.000 01],能明显降低术后半年复发率[OR=0.31,95%CI(0.22,0.44),P<0.000 01]及术后 1年复发率[OR=0.38,95%CI(0.29,0.49),P<0.000 01],有效改善总症状积分[MD=-2.34,95%CI(-3.43,-1.25),P<0.000 01];腹痛积分[MD=-0.14,95%CI(-0.40,-0.12),P=0.28]、腹胀积分[MD=-0.19,95%CI(-0.48,-0.09),P=0.19]与西医常规疗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对经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大肠息肉中医药疗法Meta分析

    大黄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探析

    魏向东肖白君李书月范晶晶...
    497-50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黄是中医临床常用饮片,因其作用广泛,疗效明显,被誉为中药"四维"之一.对于大黄功效的论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对于大黄的具体运用则成熟于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书中关于大黄的应用散见于全篇各处,涉及承气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大黄附子汤、泻心汤等经典名方,对后世影响颇深.通过整理相关条文及分析与大黄相关的方剂配伍,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大黄的作用包括泻胃肠实热、疗湿热黄疸、下肠腑积滞、活血化瘀、涤荡水饮、调中化食、降火止血等,常用于治疗痞证、呕吐、黄疸、便秘、发热、癥瘕积聚、水饮、宿食、出血等疾病.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大黄应用探析

    养心定悸胶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汪雁博支伟刘畅畅田海宁...
    502-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养心定悸胶囊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与低、中、高剂量养心定悸组),每组6只.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含量,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养心定悸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降低最明显;养心定悸胶囊各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心肌细胞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和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活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激活型半胱氨酸蛋白酶-9(cleaved Caspase-9)和Bcl-2基因关联X(Bax)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LC3Ⅱ/Ⅰ)和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养心定悸胶囊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自噬对MIRI大鼠的心肌发挥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PI3K/Akt/mTOR通路相关.

    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自噬凋亡养心定悸胶囊

    不同产地黄芪的多指标质量评价研究

    高伟城王小平李鑫如莫文雯...
    508-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12个不同产地的黄芪样品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总多糖、总黄酮、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及黄芪甲苷8个指标对甘肃、山西、内蒙古及宁夏等产地的12个黄芪样品进行多维分析,并考察8个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2个样品中有3个样品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以及8个样品的黄芪甲苷含量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要求.12个不同产地的黄芪样品中总多糖、总黄酮、总皂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及黄芪甲苷等8个指标的含量(mg/g)分别为13.389~68.777、3.132~4.408、6.761~18.284、0.143~0.374、0.023~0.169、0.020~0.119、0.044~0.110、0.051~1.399 mg/g.芒柄花苷含量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呈正相关(r=0.838),芒柄花素含量与毛蕊异黄酮含量呈正相关(r=0.973),黄芪甲苷含量与其他7个指标含量无相关性.结论:不同产地黄芪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著,质量差异明显,选购黄芪药材需注意其直径的大小.

    黄芪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相关性分析产地蒸发光散射

    真实世界中医药治疗600例肺炎患者的疗效分析

    陈昌明窦海伟刘珂张金侠...
    514-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价中医药治疗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北京市丰台区中医医院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600例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300例.西药组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25 g/次,2次/d;当体温超过38.5℃时口服布洛芬,每次0.4 g.中药组口服"三合一方"中药汤剂,1剂/d,水煎早晚分服.两组均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退热时间、肺部炎症消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退热时间、肺部炎症消退时间、咳嗽缓解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药组治疗前19例患者为淡红舌,281例为红舌.治疗后,共有276例患者为淡红舌,其中苔薄白236例,苔白腻24例,苔白厚16例;有24例患者为红舌,其中苔薄黄15例,苔黄厚9例.说明中药治疗后,患者热象、湿象均明显消退.而西药组治疗前有17例患者为淡红舌,283例为红舌.治疗后共有252例患者为淡红舌,其中苔薄白79例,苔白腻156例,苔白厚17例;有48例患者为红舌,其中苔薄黄17例,苔黄厚31例.说明经西药治疗后,患者的热象明显消退,但湿象仍比较明显,甚至有的患者湿象加重.两组患者舌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中医药治疗肺炎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能够有效缩短病程,改善发热、咳嗽等症状,并缩短症状消失时间.

    肺炎真实世界三合一方中药治疗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消化复宁汤治疗浅表性胃炎胃脘痛的作用机制

    张怡李艳刘丽丽施卫兵...
    519-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消化复宁汤治疗浅表性胃炎(CSG)胃脘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本草图鉴数据库(HERB)搜索消化复宁汤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点,在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搜索CSG的基因靶点,进而获得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蛋白质互作分析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绘图软件,构建PPI网络图,并筛选核心靶点;再将核心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对其分别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选择消化复宁汤的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用AutoDockTool 1.5.6与PyMOL 2.5.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结果:检索到消化复宁汤药物活性成分118个,靶点基因305个,浅表性胃炎疾病靶点973个,交集靶点118个;筛选出核心靶点21个,分别为IL-1β、ALB、IL-6、Akt1、TNF等.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消化复宁汤治疗CSG主要涉及炎症、药物反应,细胞生长凋亡等;KEGG通路富集程度相对较高的通路有癌症与糖尿病并发症通路、MAPK 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作用靶点与有效成分具有较稳定的结合能力.结论:消化复宁汤中各种药物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治疗CSG,为进一步研究CSG胃脘痛治疗提供了线索.

    浅表性胃炎胃脘痛消化复宁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脾肾两虚型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及对Hb、RBC、HCT水平的影响

    吴涓白少策黄建成明康文...
    530-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脾肾两虚型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60例维持血液透析的脾肾两虚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试验组(31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赖氏通元针法针刺百会、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双)、足三里(双)、太溪(双)、三阴交(双)、心俞(双)、膈俞(双)、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每周3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Hb、RBC、HCT水平的变化,评价赖氏通元针法的疗效.结果:研究过程中两组各脱落1例,最终有效病例每组各30例.(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控效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Hb、RBC、HCT水平均升高,试验组治疗后Hb、RBC、HCT水平及治疗前后Hb、RBC、HCT水平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脾肾两虚型肾性贫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肾性贫血赖氏通元针法脾肾两虚型

    皮部引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张磊陈卫华严康张国庆...
    535-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皮部引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三科就诊的确诊为LDH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皮部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刺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皮部组给予皮部引流法治疗,采用刮痧疗法、刺血疗法联合"工"字形针刺法,2组均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障碍指数(JOA)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比较两组的总体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升高,且皮部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和JOA评分升高程度均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部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部引流法治疗LDH疗效显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皮部引流法刮痧疗法刺血疗法"工"字形针刺